林書友:從戴高樂到中國 誰解查理周刊赤子心

2020-12-24 觀察者網

《查理周刊》 編輯們想不到,這本雜誌會因為一場奪去他們生命的恐襲而名聲大噪。他們數不清的諷刺漫畫作品相信大家這幾天都已經在網上看到過。還沒看過的讀者不妨點這裡「補補功課」。嚴格說來,《查理周刊》有些漫畫的格調並不高,比如在一副作品裡,伊斯蘭先知被描繪為全身赤裸俯臥在地並向讀者撅起屁股。這幅畫的出品背景是2012年美國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引發伊斯蘭國家抗議。「查理」漫畫的「大尺度」|「放肆」更多時候體現了一種快意恩仇。

回顧《查理周刊》的歷史,你就會發現這是一部持續長達45年的「挑釁史」。奧朗德、薩科齊、默克爾、羅姆尼、羅馬教皇,甚至遠在平壤的金正恩——從各國最高領導人到耶穌,都沒有逃過他們的嘲笑。在恐怖襲擊中喪生的主編沙伯尼爾說過,「《查理周刊》拒絕逃避責任。即便條件並沒有70年代那樣寬鬆了,我們仍然會繼續嘲笑基督教牧師、猶太教拉比以及伊斯蘭教的伊瑪目……」他們如此口無遮攔,諷刺辛辣,您會不會以為他們也像BBC一類媒體帝國那樣喜歡頤指氣使?他們這麼愛諷刺金正恩,諷刺伊斯蘭,猜猜,在中國問題上他們會像誰開炮?會像CNN、BBC一樣批評「專制」的中國政府嗎?

錯了。

哪怕是在2008年中法關係最僵的時候,這個雜誌卻是極少數理解並支持中國的媒體,支持中國反藏獨,支持中國辦奧運,嘲諷達賴喇嘛……在推特上,《查理周刊》曾貼出諷刺達賴喇嘛的一幅漫畫。圖中的達賴喇嘛好似一個「騙子」,口中念念有詞:「轉世?只有中國人才相信。」隨後他們又搬出了主編沙伯尼爾的觀點:「哪有達賴喇嘛轉世?」《查理周刊》還與法國左翼政治明星梅朗雄的關係分外融洽。梅朗雄是法國激進左翼聯盟領袖,受到法國共產黨的支持。他不止一次為《查理周刊》站臺。2011年《查理周刊》遭遇縱火事件時,梅朗雄隨即聲援道:「如果人們要給言論自由設置阻礙了,那就等於把手指頭放到一堆齒輪之間讓它不知道怎麼拔出來。」他還辯護道:「查理周刊為自己編輯的抉擇負責,這是法律賦予的言論自由。我們可是在法蘭西共和國,在這裡要適用這裡的法律。」而在本次慘案發生以後,法國激進左翼聯盟領袖在1月7日又到達現場,獻上紅花表達哀悼。他在警戒線外短暫停留並接受採訪,說「襲擊者是眾所周知的懦夫,他們破壞了我們引以為傲的新聞自由」。


《查理周刊》對達賴喇嘛的嘲諷。

梅朗雄2008年曾為了中國,在法國媒體上「舌戰群儒」。2008年中國奧運火炬事件發生時,西方媒體一致以「人權問題」攻擊中國政府,為達賴和藏獨勢力辯護。值此之際,梅朗雄卻冒著賠上政治生命的危險,前往各大媒體和各大王牌節目上與眾多法國名人鬥嘴辯論,高調支持並理解中國人民的憤怒。他公開仗義執言反對抵制北京奧運、稱達賴喇嘛為「政治和尚」。這種舉動在法國政壇中相當罕見。

梅朗雄曾在一檔節目中慷慨激昂地表示:「對達賴喇嘛及其所代表的集團,我根本沒有那種怡然自得的熱情。我認為,抵制奧運會是對中國人民的無理侵害和侮辱。這個鍋裡散發出一種令人噁心的種族主義臭味!荒唐的是,我們一邊看到法國人自己爭吵著不要政教合一,一邊又同意用宗教來統治西藏。『西藏事件』只是為影響公眾製造出來的藉口,那些反覆傳播的圖像是要造成更明顯的事實而非思考。某些人對西藏人的所謂『深情厚意』只是一種變相的反華種族主義,而無知所帶來的各種幻想助長了這種變相反華種族主義。」

法國左翼政治明星梅朗雄

《查理周刊》:五月風暴中的「68一代」

《查理周刊》愛吐槽的舉動並非從天而降,而是深深植根於孕育他們的土壤:法國新聞的諷刺傳統。這一淵源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BBC在巴黎的記者說,《查理周刊》正是繼承了法國新聞的傳統。這一傳統包括左翼的激進主義與挑釁性的謾罵相結合,有時往往接近傷風敗俗的地步。早在18世紀,這種諷刺的對象往往是王室,比如王室的風流韻事等。而今天諷刺的對象可以是政客、警察、銀行家等等。而《查理周刊》正是這種精神的倡導者。該雜誌決定刊登諷刺穆罕穆德的漫畫與法國新聞界的這一傳統相輔相成。

《查理周刊》不僅是法國新聞諷刺傳統的繼承者,他們還自稱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的「子嗣」。在襲擊事件中喪生的主編沙伯尼爾曾於兩年前公開為《查理周刊》辯護。針對外界指責《查理》有種族主義傾向,沙伯尼爾作出了明確的回應:「《查理周刊》是1968年五月風暴的子嗣,懷著自由和高傲的精神。《查理周刊》誕生於70年代,塑造整整一代人的批判精神。通過戲弄權威和有權勢的人、通過嘲笑世界的醜陋之處,通過永遠捍衛人類獨立及其普遍價值。」

「五月風暴」曾席捲法國,時任法國總統的戴高樂在此期間曾莫名「失蹤」。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安德魯·胡西7日發表的文章,進一步指出了《查理》與「五月風暴」乃至法國人深厚革命傳統之間的緊密聯繫:「《查理周刊》對挑釁的無盡追求,屬於一種巴黎所特有的傳統。這一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當時它被稱作『投石索式的機敏』(在發生暴動的時候,有時百姓會使用投石索向國王投擲石塊)。……1968年的五月風暴同時也是一場青年人反抗老年一代的抗爭,反宗教的諷刺也是這場抗爭中的關鍵部分。但五月風暴早已成為過往,儘管當年的年輕抗爭者仍然固守著左翼自由主義。《查理周刊》,以其狂妄的無政府主義而聞名,長期以來同樣也是五月風暴留下遺產中的一名成員。」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正當中國的紅衛兵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歐美的學生運動也是風起雲湧。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奮勇爭當文化造反派,連搖滾歌聲約翰·列儂也積極加入革命行列,引吭高歌:「肩上扛著毛主席像,你才知道什麼是革命。」1968年5月,法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學運。大學生們高舉毛澤東的巨幅畫像,齊聲朗誦毛主席語錄。法國大學生還以中國的紅衛兵為榜樣,在「打倒舊世界」的口號聲中,「與人鬥其樂無窮」,同警察展開街壘戰。危機四伏之下,戴高樂總統一度出走巴黎玩「失蹤」,以避鋒芒。此即震驚西方世界的「五月風暴」。

《查理周刊》與戴高樂的曖昧

《查理周刊》與戴高樂的曖昧由來已久。《查理周刊》的前身是義大利雜誌Linus。該刊主要刊登一些美國漫畫和現代漫畫,有法語版、義大利語版。而法語版叫Charlie Mensuel,是一本漫畫月刊。Linus雜誌創始人Cavanna之後招兵買馬,組建團隊,並於1970年1月創辦了Hara-Kiri Hebdo(前者意為切腹自殺,後者意為周刊)。同年11月9日,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去世。

可他們卻沒有放過這位「68一代」的老對手。縱使五月風暴的危機曾一度迫使法國總統戴高樂玩起「失蹤」,可在11月16日,Hara-Kiri Hebdo周刊出版了一期名為《柯倫貝悲劇性舞會:死者一名》的報導卻還是把這位法國總統「擺了一道」。柯倫貝是戴高樂的故鄉,也是他的安葬地,「死者一名」指戴高樂去世。次日,法國當時的內務部部長Raymond Marcellin便下令禁刊。在此情況下,周刊決定改名躲避禁令,便選擇了Charlie Mensuel月刊中的Charlie,因是周刊,所以稱為Charlie Hebdo。首先,在法語和英語中,Charlie均是Charles的暱稱,而Charles又是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名字的組成部分。這樣一來,暗指戴高樂的意圖實現了。

如果僅僅以為是暗指戴高樂,那就太低估這個周刊的編輯團隊了。Charles含有男子氣概、有能力的意思,本為褒義。但是,Charlie Mensuel上當時刊登的漫畫角色叫Charlie Brown(查理·布朗)。說起這個角色,大家並不陌生,因為他的一條狗叫史努比。再回到查理·布朗身上。查理·布朗誕生於1947年,1960年代進入黃金期,並全球聞名,世界多家報紙開始轉載系列漫畫。他本是美國的卡通形象,由查爾斯·舒茲(Charles M. Schulz)創作。查理·布朗是一個思想奇特的小學生,聽的懂其寵物狗史努比在說什麼。他胸懷遠大抱負,卻常常碰壁,個性善良、單純又正直,典型的老好人,常被別人嘲笑為笨蛋,也是個受氣包。

戴高樂在「查理」們的眼裡原來是受氣包?

綜上所述,改名為Charlie Hebdo的另一層意味是:小夏爾(Charles,暗指戴高樂),其實就是小查理(Charlie Brown),也就是……受氣包。

一腔熱血 終成悲劇

「68一代」雖然崇拜毛澤東,但實際走的卻是學院和文化路線,並無基層組織和實踐能力。當「五月風暴」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偃旗息鼓,中產階級的孩子們改變的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已。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程巍在他的《中產階級的孩子們:60年代與文化領導權》一書中,從歷史、政治、文化、教育、經濟、法律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對歐美左派學生運動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細緻的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穎而又極具挑戰性的見解:歐美中產階級大學生的「反文化運動」,「不是一場同時改變政治體制、經濟結構和文化構成的總體革命,而是文化和生活方式領域的一次革命」,旨在奪回旁落於貴族和左派之手的文化領導權。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史的一個環節,是以反叛資產階級的名義來完成資產階級本身的一場革命:「馬克思當初預言的資產階級的歷史掘墓人,已變成資產階級的合伙人,掘墓用的鏟子卻落在了資產階級的孩子們手裡——可最終被埋葬的,並非資產階級,而是資產階級的非資產階級意識」。

「肩上扛著毛主席像,你才知道什麼是革命

觀察《查理周刊》平日的所作所為,也頗有「68一代」的「任性」遺風。他們時而吐槽奧朗德是接受默克爾餵食的大胖子,時而把薩科齊和奧朗德燉在一鍋粥裡,時而又把「最後的晚餐」改寫成「騙子的晚餐」,還把教皇當做為了與女人鬼混不惜辭職的風流人物。甚至連遠在平壤的金正恩都不幸中槍,查理曾嘲諷「索尼在親吻胖子的屁股」……言辭如此辛辣,畫筆如此天馬行空。

同「68一代」相似,查理周刊犀利有餘,地氣不足。這點從他們惡劣的經營狀況就能略知一二:恐襲事件發生以前,周刊瀕臨破產。它一周平均售出3萬份周刊,一直虧損,只能依靠呼籲人們捐款的方式,來避免消失的命運。如同網友@道法自然 所說的那樣,查理們就是「一班書生。百花中的一朵,有他是百花,無他也是百花。」作者林小靜在評論《查理周刊》慘案的文章中則對這一點說得更加明確:「批判和解構成為了多元主義政治正確滋養下的西方左派的唯一工作,反正從來沒有革命成功的經驗,他們甚至都不用去思考怎麼論證革命政權的合法性。」

花開堪折直須折,但查理這朵花,至死也不低頭。《查理周刊》的主編曾經想到過,無數的嘲諷終究會有被報復的一天。在遭遇襲擊多年以後,沙伯尼爾早就做好了準備:「我不害怕報復。我沒有孩子,沒有妻子,沒有車子,沒有貸款。這聽起來有點自大,但我寧願站著死,也不願意跪著生。」

如此態度堪稱無畏,他們在使用一種極端主義的言論自由來攻擊他們心目中的極端主義。天真而執著。《查理周刊》反對極端主義,反對蒙昧崇拜,反對一切權威。如同雜誌編輯洛朗萊熱所言,「查理想要嘲笑極端者——每一個極端者。」但是他們書生氣十足,時常不分青紅皂白。比如不久前索尼哭喊影片《刺殺金正恩》遭到朝鮮黑客的攻擊而被迫取消公映,事後證明其實是索尼自己的前員工變身黑客所為,他們卻條件反射般地嘲諷索尼屈服於金正恩的壓力。

《查理周刊》主編的勇氣或許令人欽佩,這位「五月風暴」子嗣的死亡也是「五月風暴」的一曲輓歌。在「要做愛,不作戰」等口號的感召下,儘管發生在1968年五月的法國學生運動聲勢浩大,但革命行動自始至終徒具形式,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程巍即對此評價道:「五月風暴並不像他們自己以及批評者所說的那樣,損害了西方社會的秩序」;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即便使用暴力,也根本沒有推翻自己階級的意圖,經此一役,西方社會的政治體制非但毫髮無損,反而得以鞏固。造反大學生只不過是以反叛的形式,「把革命變成了一種行為藝術。靜坐、遊行等形式本身就是在展現身體,成群結隊的身體」。還記得導演貝託魯奇向五月風暴致敬的影片《戲夢巴黎》嗎?在這部以五月風暴為背景的電影中,三個青年大學生參加了五月革命的遊行和街壘戰,在革命之餘,他們回到家裡也不忘玩集體性愛遊戲。身體作為享樂的工具,也被當成了革命的工具、反抗的工具。而程巍在書中悲哀地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五月風暴是形式化的革命。奇怪的一代人以左派的名義進行了一場資產階級文化革命,然後充分享受著革命的成果(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

《戲夢巴黎》劇照:反抗即享樂,享樂即反抗。

在被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鄭若麟描述為奉行雙重標準言論自由的法國,《查理周刊》算是比較純粹地踐行言論和批評自由。他們不像CNN、BBC等西方主流媒體往往拿普世價值做幌子,而是非常非常當真。可是在他們死去之後,法國人無論原先什麼立場,現在一起拿他們作為反對伊斯蘭教的旗幟。政見與他們相左的極右翼國民陣線也藉此發揮。因為槍擊事件,極右主義重新在法國抬頭。對伊斯蘭主義者的批評在法國越發自由,許多法國市民如今也願意表達對國民陣線的支持。「該黨的民粹主義觀點在法國社會簡單而庸俗地擴散著。」法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卡特琳娜·維託爾·德文登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這些針對穆斯林的公開批評在過去是會受到傳媒記者為代表的中間力量強烈抨擊的。另有最新調查顯示,反對移民的國民陣線女黨首勒龎很可能將贏得2017年第一輪總統選舉,勝過社會主義和中右陣營的挑戰者。還記得洛朗萊熱說的那句話嗎?「我們的目標是嘲笑每一個極端分子。」陰差陽錯,種瓜得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劇。查理周刊的同路人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最新一幅漫畫中,他們這樣表述被害者從另一個世界發來的聲音:「彌撒?馬賽曲?都是為了我們?」 ;「被SB們愛上,太難受了!」死了都要罵,一個也不寬恕,查理的孩子們真是具有令人感慨的赤子之心。

關於查理周刊的最新漫畫:被SB們愛上,太難受了

查理周刊主編沙伯尼爾:我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

這些《查理周刊》的記者與漫畫家們的歡聲笑語已被永遠定格在過去。

一腔熱血,鏡花水月。斯人已逝,儘管查理們無力改變身後的悲劇,但在悲傷之餘回顧他們的往昔作品,或許能從中重溫一些查理們「赤子之心」吧。

(翻頁見《查理周刊》往期漫畫)

相關焦點

  • 《查理周刊》是一本怎樣的雜誌
    周三(1月7日)是《查理周刊》的出版日,所以總部大樓中工作人員較為集中。另悉,在遭襲擊前的一個小時,《查理周刊》在推特上發布的最後一條信息是一個關於「伊斯蘭國」(IS)領導人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的漫畫。
  • 查理周刊究竟畫了什麼
    《查理周刊》之前就受到過暴力襲擊,但此次是最嚴重的一次。查理周刊》究竟畫了什麼,導致暴力威脅頻頻上演?沿襲諷刺傳統 漫畫粗俗無情1970年,法國的兩大新聞是一家舞廳起火致100多人喪生以及法國前領導人戴高樂的逝世。法國一家名為《HARAKIRI》的雜誌以這兩件事映射,製作了頭版標題「在科隆布的悲劇一舞:一人喪生」。科隆布是戴高樂的故鄉。
  • 《查理周刊》因禍得福:發行量與捐款大增
    人民網1月14日訊 據法新社報導,《查理周刊》一般發行量為6萬份,對國外發行只有4000份。此前稍早的消息曾經報告《查理周刊》特刊主要在法國國內銷售,印數為100萬份。但現在擴大到300萬份,在全世界25個國家以16種語言發行。幾天來該期刊收到的訂單不斷增加,有的定數高達數千,訂戶中包括有政府、企業、劇場及在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外的訂戶。
  • 被蒙面槍手襲擊的法國《查理周刊》,是一本怎樣的諷刺雜誌
    《查理周刊》槍擊事件發生後,警方對傷者展開救援。       法國雜誌《查理周刊》位於巴黎的總部1月7日發生槍擊事件,至少12人在事件中喪生,其中2名為警員,其餘為該周刊工作人員。法國總統奧朗德已趕往現場,並將召集緊急內閣會議。
  • 穆斯林圍攻大使館後,《查理周刊》再發諷刺漫畫表態:誰怕誰?
    而在恐襲事件發生之後,法國與穆斯林世界也直接站到了對立面,法總統馬克龍將恐襲上升到所有穆斯林國家,遭到中東各國的抵制。所以近日,許多穆斯林國家相繼爆發大規模反法浪潮,其中印度尼西亞與孟加拉國最為激烈。
  • 譯名答疑:是「沙爾利周刊」,還是「查理周刊」?
    但在中文媒體報導中,出現了對該雜誌社的兩種譯名——「查理周刊」與「沙爾利周刊」。孰對孰錯?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的專業人士指出,正確譯法應為「沙爾利周刊」。 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龍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遭到襲擊的這家法國周刊名為Charlie Hebdo,按照法文名字音譯的話,應譯為「沙爾利」,Hebdo在法文裡是周刊的意思。
  • 林書友:為什麼我們沒有給巴黎恐怖襲擊加上引號
    昨天下午,以政治諷刺漫畫而著稱的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雜誌社遭遇恐怖襲擊,12人遇難。這也是40年來法國遭遇的最慘重的恐怖襲擊,血腥屠殺震驚世界。 筆者注意到,中國媒體堅持一貫樸實的報導方式,並沒有因為意識形態不同就給發生在異國的恐怖襲擊打上引號。
  • 我是「查理」嗎? ——《查理周刊》事件有感
    這也是為何許多人站出來說,我們反對暴力,但我們不是查理。這年頭幾乎很難有一個禮拜聽不到極端伊斯蘭主義者的恐怖暴力。1月7日,一位自殺炸彈客在葉門首都至少炸死了37個人。可是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事件,因同一天在巴黎,兩位全副武裝的法國穆斯林高喊「真主偉大」的口號,衝進《查理周刊》的編輯部,把編輯、漫畫家、記者等工作人員全部擊斃。
  • 原來,"死亡"漫畫又來自《查理周刊》
    群情激奮的畫面,也一遍遍給深陷難民危機、恐怖主義的法國敲響警鐘:《查理周刊》事件沒有隨著時間過去,社會分裂、仇恨、偏見和暴力,在這些年繼續侵蝕著法國,也許比過去更甚。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師被「斬首」不到一個月前,一名來自巴基斯坦的男子用切肉刀襲擊並打傷了兩名正在抽菸的人,而地點就是《查理周刊》2015年遇襲的辦公室外。
  • 《查理周刊》諷刺時政系傳統 曾多次遭襲
    2006年,當《查理周刊》轉載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穆德的漫畫時,曾引起許多伊斯蘭教徒的不滿。該漫畫原來刊登在一家丹麥報紙上。2011年11月,《查理周刊》還曾遭到過燃燒彈襲擊。  據悉,《查理周刊》的「推特」還在最近登出過「伊斯蘭國」極端組織頭目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的漫畫。此外,《查理周刊》的編輯查波涅爾曾經收到過死亡威脅,因此有警察保護。
  • 自由小火槍 白左集中營——法國教師遇襲背後《查理周刊》的傲慢與...
    Paty的諷刺畫來自法國著名諷刺刊物——《查理周刊》,它也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其實,剛過去的9月,《查理周刊》恐怖襲擊案時隔5年後在巴黎開庭審理。查理慣用激進、調侃的語氣刊登諷刺極端右翼分子、天主教、伊斯蘭教等漫畫、段子和報導。《查理周刊》是歐洲政治類報刊的刺頭,但深受浪漫的法國人喜愛,群眾基礎深厚,正如《查理周刊》在自己官網上寫道:我們沒有廣告,沒有靠山,查理只有玩家和用戶。
  • 《查理周刊》嘲諷俄空難 俄:褻瀆和嘲弄空難死者
    俄羅斯衛星網11月6日消息,法國知名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周四(5日)刊登了兩幅諷刺俄羅斯空難的漫畫,引起了俄方的不滿。 據了解,這兩幅漫畫是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紙質版《查理周刊》中,並沒有在其網站上出現,有網友將漫畫拍下發布在推特上,後引起了廣泛關注。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伊戈爾·莫羅佐夫稱這兩張畫是對空難死者的褻瀆和嘲弄。莫羅佐夫說:「嘲弄發生在西奈的空難是不能被容許的。《查理周刊》追求個性的行為只令人震驚。這不由得讓人想起2015年1月在該雜誌社發生的悲劇。
  • 法《查理周刊》原辦公點發生持刀襲擊
    法《查理周刊》原辦公點發生持刀襲擊王宏彬2015年遭遇恐怖襲擊的法國政治諷刺雜誌《查理周刊》25日疑似再次成為襲擊目標。巴黎警方說,該雜誌原辦公地點「門外」發生持刀襲擊事件,至少2人受傷。實施《查理周刊》恐怖襲擊的兩名兇手的遺孀定於25日晚些時候出庭作證。2015年1月7日,兩名武裝分子闖入《查理周刊》總部,用衝鋒鎗向在場人群掃射,造成12人死亡。2天後,兩人逃進一家印刷廠,劫持人質與警方對峙,後被擊斃。「基地」組織一個分支後來「認領」襲擊。
  • 法國總統奧朗德稱《查理周刊》已獲得「重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程君秋】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14日報導,法國嘲諷刊物《查理周刊》最新一期6萬份印刷周刊在數小時內銷售一空後,法國總統奧朗德堅稱,《查理周刊》已獲得「重生」,其價值觀將活下去。奧朗德稱,《查理周刊》仍然活著,並將繼續存在。他說:「你可以謀殺男性及女性,但是你決不能謀殺他們的思想。」
  • 埃爾多安對法國《查理周刊》提起刑事訴訟
    當地時間10月27日,法國政治諷刺雜誌《查理周刊》公布了其最新雜誌封面,該封面以漫畫的形式描繪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低俗形象」。這一行為激起了土耳其的嚴重不滿。土耳其總統府表示,法國這一行為「令人作嘔」。
  • 法國《查理周刊》恐怖襲擊案宣判 涉案被告被判刑
    來源:中新網巴黎重罪法庭當地時間16日對法國《查理周刊》恐怖襲擊案進行宣判,14名涉案被告被判刑。巴黎重罪法庭當天對14名涉案被告作出判決。相關被告被認為間接參與《查理周刊》恐怖襲擊,包括提供武器、資金和住所等方面的協助。庭審從9月2日開始,原計劃進行兩個半月,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遲一個月。根據當天的判決結果,下落不明而缺席審判的主要被告是貝胡辛(Mehdi Beihoucine),他被判處無期徒刑。
  • 《查理周刊》刊登諷刺埃爾多安「低俗漫畫」,土耳其真怒了!
    當地時間10月28日,土耳其副總統福阿德·奧克塔伊就法國《查理周刊》刊登諷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低俗漫畫」一事發聲,其猛烈抨擊該雜誌封面內容,譴責該周刊為「不道德的出版物」。 (左:埃爾多安;右:《查理周刊》) 據「今日俄羅斯」(RT)報導,《查理周刊》的封面上,被「醜化」的埃爾多安穿著緊身上衣和內褲坐在扶手椅上
  • 《查理周刊》慘案追溯:積怨已久 射殺無差別
    人民網1月9日訊 綜合媒體報導,在購物狂歡剛上演的時刻,以巴士底廣場聞名的巴黎十一區——法國的首都核心地帶,發生了極其瘋狂的殺戮:多名嫌犯衝進諷刺漫畫周刊《查理周刊》總部,持槍掃射,已造成十二人死亡,系法國四十年來最慘重的襲擊悲劇。 遍地烽火?
  • 《查理周刊》德文版創刊號開涮默克爾,德國人欣賞這種幽默嗎
    12月1日起《查理周刊》德文版第一期面世,延續一貫的諷刺風格,德文版的首期就大膽地拿德國總理默克爾試水了。雜誌封面上,一身粉紫色套裝的默克爾蹲坐在馬桶上,表情滑稽地看著《查理周刊》雜誌,並搭配文字「查理周刊,讓人放鬆的雜誌」,提醒一絲不苟的德國人要放鬆一下。
  • 紀錄片披露《查理周刊》封面選題會,片中多位人物已罹難
    (05:18)         1月9日,兩名巴黎電影人將一個名為《查理周刊,遇襲之前》的短片上傳至《紐約時報》的網絡論壇。該短片記錄了《查理周刊》當期雜誌封面的出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