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堵點 金融為實體經濟增長「添油加力」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企業做「小生意」離不開錢,居民過「小日子」需要錢。今年,我國人民幣貸款有望新增近20萬億元。這其中,哪個領域最「吸金」、哪個風口又來臨、哪類企業受青睞、哪家日子過得好……把握資金流向,看懂「錢景」,可以觀察我國經濟的脈動。

12月9日,在北京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品包裝車間,幾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地工作著。而疫情初期,因資金鍊緊張,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度遭遇復工難題,冰冷的機器設備擺在停工的車間裡「吃灰」。

「要是幾個月前,我只能和你談『錢緊』,哪敢聊『前景』。」中新藥業副總經理燕雲飛告訴記者,多虧銀行及時提供了300萬元貸款,解了企業燃眉之急。在貸款支持下,企業很快復產銷售,預計今年全年能實現近15%的銷售增長。

經濟受衝擊,金融在發力。今年以來,一系列應對疫情、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政策陸續出臺,貨幣信貸政策作用凸顯:

前11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18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3月以來,廣義貨幣M2增速連續9個月保持在10%以上;前10個月,金融系統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預計全年可以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這些「萬億」的數目並非「大水漫灌」,而是通過一系列「精準滴灌」舉措、直達工具的出臺,為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超18萬億元新增貸款都投向了哪裡?大頭投向了企業。數據顯示,前11個月我國企業貸款累計新增近12萬億元。

這其中,哪些領域備受各大金融機構青睞?先進位造業可以和新基建爭個高低。在9月末的時候,製造業貸款已較年初增加2萬億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2.6倍。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更是各家銀行「拼搶」的重點。

而過去被銀行視為「香餑餑」的房地產貸款,此時已不再炙手可熱,增速連續20多個月出現下滑。

企業發展需要的不只是短期流動資金,對於有長遠規劃的企業來說,長期資金可以給企業帶來有更多成長的未來。11月,企(事)業單位新增中長期貸款5887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681億元。

今年以來,企業中長期貸款佔比不斷攀升,已佔到各項新增貸款的六七成。「獲得的長期資金較多,能更好地穩定企業的信心。中長期貸款增多有利於經濟恢復和進一步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說。

獲得貸款的不僅有產業支柱型的大企業,也有「毛細血管」般的小微企業。它們不僅是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更與咱們老百姓「吃吃吃」「買買買」的美好生活密切相關。

「公司成立11年,今年拿到第一筆貸款。」北京九州漢邦物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保澤說。這家企業因缺少房產等傳統抵押物,貸款申請此前屢遭「閉門羹」。

支持小微企業要從首貸「破冰」!今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要求金融機構提高小微企業「首貸率」,普惠金融考核不斷加碼,各地「首貸服務中心」「首貸培植行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今年前7個月,已有160多萬戶小微企業從金融機構拿到了第一筆貸款,佔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的16%。

金融似血脈,要及時打通堵點、暢通脈絡,方能讓金融「供血」真的給力,激發出中國經濟的活力來。首貸難、缺抵押、信息不對稱……金融部門和金融機構正花心思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面前的「攔路虎」。

憑藉稅收、帳款、發明專利等信息為企業精準「畫像」;「黃瓜貸」「大棚貸」「拉麵貸」等量身打造的特色貸款陸續推出,「人才貸」「巾幗信用貸」等產品正探索解決不同創業群體的後顧之憂……

截至9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融資新增3萬億元,同比多增1.2萬億元;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128萬戶,同比增長21.8%。

貸得到,還得成本低。

「貸款額度從130萬元增長到300萬元,利率卻從5%左右下調到了3.85%,今年光利息就省了約3萬元。」北京澤浩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傑告訴記者。

融資成本下降的背後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和政策發力引導。作為各銀行新發放貸款的主要參考,今年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已兩次下調,目前1年期、5年期以上LPR較去年12月分別低了0.3個和0.15個百分點。

其實不光企業享受著「量增、價降」的融資變化,不少老百姓也在不經意間成為「錢景」中的重要部分。

經歷過疫情,北京市民王先生愈發看重健康,他用信用卡分期線上購買了一臺跑步機。「約4000元的跑步機,分12期,平攤到每天大約要還十多元,為了健康很划算。」

正是看到了許許多多像王先生這樣的消費「潛力股」,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大力發展消費金融。這從今年各大銀行的半年報、季報中可見端倪,建行、農行、招行、郵儲等銀行個人消費信貸「蹭蹭」攀升。

一筆筆貸款「破冰」,一個個堵點打通,一家家企業得到金融持續「補給」,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金融的「添油給力」中,穩穩起步,日益強勁。

「金融支持給了我們發展信心,明年我們要抓緊新品的研發和申報,加快向現代化、智能化、專業化先進藥企轉型。」此時,解決了「錢緊」問題的中新藥業副總經理燕雲飛暢談起了公司「前景」……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焦點

  • 【地評線】中安時評:創新金融讓利企業,暢通實體經濟「血脈」
    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中小企業應對疫情、復工復產工作,並將主要措施梳理形成指引,包括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提高金融可獲得性、暢通要素市場流通等。  其中,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資金是企業運行的「血液」。為加快企業復工復產進程,金融部門採取多種措施,創新數字金融、供應鏈金融、綜合金融等服務,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提高金融可獲得性。
  • 京東數科「聯結」密碼:打通金融與產業的增長循環
    這種從金融走向產業的數位化之路,在京東數科CEO陳生強看來:可以使金融和產業產生更緊密的場景聯結,為金融機構搭建起能夠創造增長的新場景,同時讓實體產業更好地獲得金融服務,為金融和產業帶來新的「聯結(Tie)價值」——即「科技(Tech-nology)+業務(Industry)+生態(Ecosystem)」的全方位服務。
  • 前5月用於實體經濟的貸款累計增加超10萬億元 金融發力,暢通實體...
    「二季度以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呈現回升跡象。」央行行長易綱表示,展望下半年,貨幣政策還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預計帶動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近2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將超30萬億元。  多措並舉,提高金融可獲得性  為加快企業復工復產進程,金融部門採取多種措施,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提高金融可獲得性。
  • 精準護航實體經濟,國務院常務會再開工具箱
    3月31日晚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連發系列重磅舉措,進一步強化對中小微企業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為實體經濟吹來金融春風。會議稱,增加面向中小銀行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萬億元,進一步實施對中小銀行的定向降準,引導中小銀行將獲得的全部資金,以優惠利率向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支持擴大對涉農、外貿和受疫情影響較重產業的信貸投放。
  • 評論:要打通上海雙循環堵點 關鍵就看浦東新區的財稅改革
    來源:澎湃新聞要打通上海雙循環堵點,關鍵就看浦東新區的財稅改革左川、李蒼祺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新要求,中央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些環節的打通會進一步反饋到要素市場,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形成一個正反饋的機制和良性循環,進一步打通上海雙循環戰略的堵點。2019年,上海市財政收入7165.1億元,而浦東新區的財政收入為1071.5億元。浦東新區財政收入,遠超上海財政收入排名第二的閔行區(閔行區2019年的財政收入為297.7億元)。
  • 伍超明:通脹短期負增長,長期回歸常態|金融危機|央行|實體經濟|...
    國內物價緣何陷入負增長、會持續多長時間?本文先分析後金融危機時期貨幣寬鬆沒有引發高通脹的原因,再通過比較兩次危機的異同點,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二)不同點:貨幣直達實體效果更好+實體需求受損較輕+生產成本提高風險增加政策針對性提高,貨幣直達實體效果好轉。
  • ​對症下藥打通運輸堵點凸顯的是智為
    近日,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兩級運輸生產分析工作專班作用,著力解決裝車落空、接車等線、待卸車積壓、臨時限速點多等突出問題,推動運輸生產破瓶頸、保暢通、提效率。12月1日至20日,該局集團公司日均裝卸車數量分別達6772車、5290車,為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 吳曉求:正確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政府不應以財政收入的增長為目標,這不是政府的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也不應以GDP的增長為目標。經濟的良性循環、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到經濟增長的財富效應和社會福利水平,是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有時候,我們會忘掉這些根本的東西。經濟不好不要完全歸結於經濟周期,那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辦法。實際上,很多經濟問題與我們的政策不到位或者錯位有關係。
  • 華創證券:穩槓桿是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部門更為現實的政策
    寬信貸能對衝雙緊衝擊嗎:金融去槓桿最終指向的是影子信貸的過度擴張,反應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主要是同業債權的收縮,結合金融數據和銀監會開正門、堵旁門的表態,我們認為對表內信貸的窗口指導將明顯放鬆,以試圖對衝影子信貸收縮對實體的影響。
  • 打通「堵點」 暢通循環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開雄)在日前舉行的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上,與會國際組織負責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支持。2020年,哪些因素「撐」起了中國經濟的表現?2021年,中國經濟又將面臨哪些挑戰?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 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寶安精準發力「金融+實體」
    近年來,寶安區工業和信息化局(金融工作局)通過改革與創新,切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特別是疫情以來,寶安區著力開展「深入社區穩企業保就業」專項行動,全力為各類中小微企業搭平臺送服務,切實緩解企業流動性困難,推動政銀企對接實現常態化,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寶安讓金融活水流入實體經濟,化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 金融真正服務實體經濟,這六件事要做好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郭曉蓓/文 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仍然是當前的重要課題,除了金融機構積極對信貸和表外業務進行調整,金融更要進一步為小微企業提供支持,這需要打造一個高質量的金融供給體系。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一)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近年來,銀保監會督促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讓更多的銀行資金流向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薄弱環節。
  • 深圳羅湖區:金融活水賦能實體經濟
    來源:經濟日報一直以來,金融業都是深圳市羅湖區動力足、增長快的發展引擎。目前,羅湖區持牌金融機構超過80家,金融業總資產佔深圳市1/3,金融業增加值佔深圳市1/4。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羅湖區如何通過金融服務有效盤活實體經濟?日前,深圳市羅湖區舉辦金融專場發布會。
  • 2019藍鯨新經濟峰會|如何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10月17日,由上海報業集團指導,藍鯨財經主辦,界面新聞、財聯社、摩爾金融協辦的2019藍鯨新經濟峰會在上海舉辦。邀請行業大咖、頭部公司CEO、專家學者從宏觀研判、產業發展、科技前沿等多維度,探討新經濟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話題。2019年以來,政策東風不斷吹向實體經濟,不斷強化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中心思想。
  • 打通「堵點」 加快進度
    近期,婁底市化解辦積極調度,加強協調,對已發布公告的51個項目中辦證進程緩慢的40個項目,逐一查找難點、疏導「堵點」;市直指導組、區級工作組全力推進規劃條件核實與辦證、竣工驗收、稅費清繳、打擊處理、信訪維穩和群眾工作。截至26日,103個「無籍房」項目辦理首次登記43個,辦理不動產登記16688戶。
  • 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力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訪交通銀行首席經濟...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第二次會議指出,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條件下,面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看待今年以來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 陳文玲: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打通雙循環的堵點——陳文玲在中國...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改革的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能。這一段話非常重要,是我們理解中央經濟會議主題和主線的非常重要的表述。打通堵點,對形成新發展格局,形成雙循環的格局至關重要,中央提出形成雙循環格局,關鍵堵點是什麼?就在於能不能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
  •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
    12月16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全省金融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全省本外幣貸款餘額連跨3萬億元、4萬億元、5萬億元3個萬億元臺階,截至10月末,全省本外幣貸款餘額5.1萬億元,較2015年末翻一番。
  • 交通銀行郭莽:金融業要以精準服務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因此,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要通過「量增」「價降」「精準服務」和金融科技來提高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  首先,服務實體經濟要做到「量增」,要加大金融服務供給力度。今年,交行緊扣「六穩」「六保」要求,加大對國家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
  • 主題演講|讓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今天,我想以一位科技「老兵」的身份,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和思考,與大家一同探討科技如何更好地賦能普惠金融,服務好實體產業。當前,中國實體經濟處於轉型發展期,階段性任務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只有不斷迸發活力,提升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