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輪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入選學校新近公布後,許多家長的朋友圈都刷屏了,不少家長好奇,這個「項目化學習」到底是什麼東東? 作為實驗校之一,嘉定區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用一堂公開課作了展示。這堂課的主題叫《神奇的種子》,該校四年級同濟苗苗的收穫節主題是「種子」,學生們圍繞不同的種子開展探究:怎麼包裝黃豆才能讓黃豆升值?如何製作一幅五穀貼畫?瓜子殼有什麼妙用嗎?……
這一個主題,其實涉及了語文、自然、美術、探究等跨學科知識,並且要鍛鍊到孩子們協同分析、綜合學習的能力。
公開課上,嘉賓們以管理者、班主任、學科教師、學生與家長這五種身份,作為項目參與者,帶著驅動性問題進入活動——一場豐收集市中進行觀摩體驗。
一個個攤位前,孩子們化身小小「智造家」,通過「智造」讓大自然的饋贈(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產生更大的價值,也在這樣的活動上,獲取學科與跨學科知識。
五(1)班薛米宸同學的爸爸還作為特邀主持,在工作坊交流環節中,引領大家就暢遊豐收「集市」,漫步畫廊時凝練的角色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互動。
不僅如此,小隊成員們還在相應身份的海報上記錄下攤位體驗中的看、聽、想、探索內容,進行自由的補充交流。
通過這種沉浸式觀摩體驗,領會「智造」項目化學習在實踐中,引領學習者用各種辦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核心理念。
同濟附小王建芳校長告訴周到君,作為項目化學習市級種子校,學校以一場「智造小農家」的豐收日活動,展現學生關注真實世界,一個月來對身邊農產品進行智造、創造更大價值的探究過程的個性化呈現。
通過此次活動項目的實踐探索,學生不僅學習了農產品背後的知識概念,也鍛鍊了由驅動型問題引發的思維發展,更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理解社會責任。
嘉定區教育學院院長祝鬱認為,同濟附小形成了以智造為特色的項目群落,學生圍繞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將數學、文學與美食、自然科學等跨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開展探究並展示個性化成果、師生對過程進行復盤與反思,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調動現有的知識解決綜合問題,這樣的成長是項目化學習道路上最大的成果。
據悉,嘉定各實驗學校也將借鑑類似同濟附小的經驗,紮實做好以項目化學習為特徵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深化探索,打造項目化學習的個性特色。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