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時節,草長鶯飛。走進慶城縣的山山塬塬,高的是樹,矮的是草,白的是溫室,紅的是井架。雨後的田野上,勤勞的慶城農民忙得熱火朝天,有的在給蔬菜打藥,有的正給羊羔餵料……好一幅五彩斑斕的鄉村畫卷!慶城縣「調結構、促轉型」已初見成效。
其實當初提出「轉型」,對於慶城這樣一個目前仍擁有石油資源,煤炭、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潛力也非常巨大的資源型城市來說,似乎早了一些。但隨著長慶油田布局結構的調整和經營機制的轉變,在被稱為本世紀最為困難的2009年的前幾年,慶城縣便嘗到了困難的滋味。正因如此,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慶城縣還是果斷提出了「轉型發展」的戰略布局,在攻堅克難中謀求轉型升級。前所未有的困難並不僅僅是「傷筋動骨」,而是凸顯「深刻矛盾」。慶城縣90%以上的稅收來自於油田企業。近10萬人的油田職工、家屬在慶城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當地許多群眾靠著打零工、跑運輸、搞餐飲服務,早早地脫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
2004年以來,長慶油田開始布局大調整,馬嶺煉廠、油建公司等38戶油田三產企業相繼註銷、搬遷或撤併。目前,留在慶城縣的只有採油二廠、服務二處等6個油田二級單位。
仿佛是一夜之間,慶城縣曾有的經濟優勢沒了。油田單位搬了,財政收人不斷滑坡,2009年一年減少稅收過億元。百姓謀生成了最大的問題。
水不夠吃。全縣目前有14.5萬人吃水困難或飲水不安全,特別是老油區鄉鎮和西北部山區7.8萬人的飲水問題亟待解決。
電不夠用。困難最為突出的是馬嶺、翟家河兩個鄉鎮,共涉及8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1455戶、6460人。這些群眾用電原來由區域內的油田作業區轉供,作業區停產關閉後群眾無電可用。一些山區群眾由於居住分散,線路過長,供電質量普遍不高,且電價居高不下,有的每千瓦時高達5—6元。
路不夠好。老油區大部分通村油路和砂路屬於石油代建路,長年超負荷承載油田大噸位作業車輛和運輸車輛,損毀嚴重,晴通雨阻、通而復斷的現象較為突出。
有病沒處看。原來位於縣城的長慶職工總院和地處馬嶺礦區的鑽二醫院,設備和技術相對較好,群眾有重大疾病都在這裡診治,現在則不得不跑到西峰,甚至西安、蘭州去就醫。
群眾生活因變出現返貧現象。油田在開發中共佔用耕地5萬多畝,老油區的部分村組人均耕地由開發前的3畝左右減少到了目前的半畝左右,油田單位駐在時,群眾主要依靠打零工、跑運輸、搞餐飲服務等維持生計;油田單位搬遷後,這些群眾種田沒土地,經商無市場,打工沒出路,部分群眾收人銳減,甚至返貧。
面對困難,新一屆慶城縣委、縣政府班子深刻認識到,這看起來是由於石油機關搬遷帶來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新問題,而是長期影響慶城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矛盾。只不過,這一事件的發生,使慶城縣單一依賴石油資源的不合理經濟結構,以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得到了更集中、更充分的暴露。
從被動的「騰籠換鳥」中負重起跳,實現「擴籠壯鳥」危機永遠和契機同在。
慶城縣委書記閆曉峰說,在面對困難,只有加快調結構、促轉變,慶城經濟才能走出困境,才會有後勁,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慶城縣在謀劃中形成了轉型發展的新理念;以人為本、科學轉型;其思路是:以經濟轉型為根本,帶動社會、生態、文化全面轉型;其戰略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全縣大口徑生產總值達到78億元,地方生產總值達到18億元,財政收人突破5億元;「十二五」末,大口徑生產總值達到126億元,地方生產總值達到29億元,財政收人突破7億元;「十三五」末,大口徑生產總值達到46億元,財政收人突破10億元;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進人全市前列。
慶城人認識到,儘管要推進戰略轉型,石油仍是慶城發展的根基。在省委、省政府「兩翼齊飛」的區域發展戰略中,慶陽是其中一翼,擔負著打造隴東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任。在慶城,長慶油田將實施「馬嶺下面馬嶺」的油田二次開發,以及天然氣的綜合利用。
在這一重大機遇面前,慶城縣一方面積極爭取兩噸區超低滲透油田開發;一方面努力推進油田生產服務非核心部分的屬地化和本地化,發展服務油田生產的配件製造、機械加工和聚丙烯等石油後續產品生產加工,填補油田單位相繼搬遷後造成的空缺。
眼下,虹洋管業、軍星混凝土、長榮機械、鑫昕石油機械維修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項目落戶慶城,這些利用油田閒置資產和圍繞油田服務的三產項目年可實現利稅1000多萬元。
依託資源,但決不能依賴資源。「再不能走『一油獨大』的老路了。」縣長解平說,轉型要靠新興接替產業支撐,這就要利用好油田閒置資產,孵化多元化的產業增長點,這是轉型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思路一變天地寬。油田滯留了一大批閒置資產,既有廠房車間,又有生活區和辦公場所,各區塊相對獨立完整,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這也為發展經濟提供了一個平臺。
關鍵在於主動出擊、招商引資。
2009年,慶城縣開始運用財政槓桿撬動,通過重新給每個鄉鎮下達財政任務,建立全新的工作考評機制,把各鄉鎮、各部門領導幹部的注意力和主要精力都逼到了抓項目建設和投資上,從而帶動了工作作風的徹底轉變。
在此激勵下,在馬嶺、卅鋪等老油區,慶城人引來了黑龍江客商,利用原長慶石油勘探局油田建設工程公司的3個廠房,投資5000萬元,建起了慶陽地區首家大型節能建材企業慶城縣伊佳博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業務經理趙亞晶告訴筆者,公司去年9月22日開業後,產品銷路一直不錯,預計年產值將達1000多萬元。
被動的「騰籠換鳥」變成慶城縣的「擴籠壯鳥」。現在,利用油田閒置資產辦起的北強鋁業、鑫昕機械製造維修公司等,不僅填補了慶城縣市場空白,當地農民在家門口也有了新的打工去處。
截至今年3月底,全縣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億元,同比增長4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25萬元,增長21.9%;大口徑財政收人1.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3275元,增長16.5%;農民人均純收人649元,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億元,增長21.6%。
看市場、抓機遇,調結構、惠民生,著力構建立體轉型框架。
慶城縣決策者意識到,轉型不僅僅是圍繞著石油產業的轉型,而是需要構建一個立體轉型框架。
長期靠油田的輻射帶動,使得慶城縣一些農民「連菜都不會種」。蘋果、草畜、瓜菜等特色主導產業在慶城發展了多年,卻沒有做大做強,更談不上做特做優。
問題是,要是農業不強,農民不富,慶城經濟就走不快,也走不遠。
慶城縣開始著力打造「南部塬區蘋果,東西二川瓜菜,山區種草養畜」全新格局。以前,慶城人吃的菜,全是外地銷來的。2009年,慶城縣在玄馬川建起了2000多畝的設施瓜菜示範園,培訓起了新農民。
交通滯後、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是慶城轉型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縣城建設繼續按照構建「區域商貿物流中心」的戰略定位,強力推進中心極化、軸線帶動、據點突破、網絡發展「四大戰略」,堅持建設、管理、經營並重,盤活城市資產,激活城市商貿,增強縣城的產業集聚、開發集約、能量集合功能,鞏固和提升慶城的投資潛力,爭創全國衛生文明縣城。小城鎮建設緊緊圍繞提高產業支撐力、經濟輻射力、文化影響力、社會管理力和要素聚集力,加快村鎮規劃體系編制,整合易地扶貧搬遷、災後恢復重建、小康示範點建設和「萬村千鄉」工程等項目,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村商貿向城鎮靠攏,新型農宅向城鎮擺布,打造一批產業大鎮和企業強鎮,建成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人口相對集中的重點村鎮,發揮集群效應,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村基礎建設堅持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並重的原則,採取水、電、路、田、林同步推進的辦法,做到多還舊帳、堅決不欠新帳,深人實施安全飲水、環境修復、土地復墾、生態優化「四大民心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
在發展中不斷改善民生,是社會轉型的重點,也是經濟轉型的動力源泉。慶城縣加快推進民生工程「五個全覆蓋」進程。一是推進「科技人戶」工程全覆蓋。按照「戶戶有科技明白人、村村有星火帶頭人、企業有科技創新人」的總體目標,堅持引進、推廣、消化、再創新並舉,加快科技新技術向生產環節滲透,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二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工程全覆蓋。加大教育布局調整力度,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到「十二五」末,全縣寄宿制學校布點達到全覆蓋,完成小學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鄉鎮集中,高中向縣城集中目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產業農民技術培訓、務工人員創業培訓、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結合起來,擴大招生規模,創新辦學模式,促進教育與就業的同步均衡發展,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三是推進醫療衛生服務工程全覆蓋。按照「突出城鎮、傾斜農村、覆蓋全縣」的思路,加大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範各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擴大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醫療保險參保率,進一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四是推進城鄉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多方籌資,多元投人,籌建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改擴建鄉鎮文化站,增設村級文化室和農家書屋,滿足城鄉群眾文化需求。加快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壯大特色文化產業,打造文化軟實力,塑造慶城新形象。五是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加快建立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優撫、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力爭達到「四個100%」,即:零就業家庭安置率100%、城鄉低保覆蓋率100%、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100%、農村計生對象救助率100%。
為了構建立體轉型框架,文化產業也成了慶城一個新的著力點。「南有黃帝陵,北有周祖陵」,深厚的歷史底蘊帶來的特色旅遊產業,開始讓遊客紛至沓來,去年景點收人突破千萬元。
自古,慶城就是周先祖築就的一座古城,因其形似鳳,又名「鳳城」。
如今,慶城這隻千年的鳳凰,已然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正展翅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