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到底對環境做出了哪些危害的行為,環境也會報復人類的

2020-12-17 梨花淚心扉

你有沒有見到過黑煙從工廠裡冒出來,然後將天空染成烏蒙蒙的灰色?這就是空氣汙染。各種車輛乃至割草機都會釋放出汙染空氣的氣體與微塵。爐火和烤肉時發出的煙也會汙染空氣。

工廠可能將垃圾和廢棄的物品隨意丟棄到地上或者水中。用來殺滅害蟲的農藥滲入地下水之後也會造成汙染。機器和汽車喇叭的聲音屬於噪聲汙染,這些都是很嚴重的問題。

海洋生物也無法倖免於汙染的危害,海洋垃圾也在日益增多。

受了汙染的空氣會引發人類的呼吸困難,導致人類和動物生病。如果人類和動物喝下受了汙染的水或用這種水洗滌,那我們人類同樣會生病。

想要阻止汙染的發生,我們人類只需要做出小小的改變,你的改變再小也是有助於汙染減少的。列如將能用的物品反覆使用,而不是輕易的丟棄。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垃圾不要隨手亂扔。

保護我們的家園,人人有責,不然你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個充滿汙染的環境。

相關焦點

  • 大綱解析: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的關係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3.社會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不能脫離遺傳的制約,良好遺傳特性需要信託適當社會環境才能得以發揮。4.作為能力的個體,人類行為也能夠改變社會環境,尤其是領袖人物或大眾的一致性行為。5.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的力度並不對等,相對而言,社會環境影響對人類影響要大一些。
  • 環境汙染對人類社會有哪些危害?
    >環境汙染對人類社會有哪些危害?2011-09-14 15:33:5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環境汙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 考點3-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
    上述內容體現出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有(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主要有以下五點:一、人們要適應社會環境這點很好理解,我們來到不同的地方要適應社會環境,這裡強調的是社會環境,比如剛畢業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需要適應社會環境。
  • 會有更多未知病毒闖入人類的生活,我們只有敬畏自然,保護環境,才能...
    新冠疫情的降臨,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社會的脆弱,一個以1300毫升腦容量而著稱且經歷了7000年文明洗禮的種群,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回溯人類的發展史,隨著科學和技術的日益精進,為我們提供了洞悉世界的手段和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礎。依靠技術的進步,我們「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成真。然而,人類自己創造出的技術,已造成對我們生存環境的巨大破壞。
  • 專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考點歸納)
    一、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1、人類需要的層次(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歸屬於愛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只有基本滿足了低級需要才會產生高級需要,最佔優勢 的需要將支配一個人是意識和行為。
  • 新書推薦 南開版《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教材全新面世
    汪新建主編,管健、呂小康副主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本教材全面介紹了《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這一社會工作專業主幹課程的課程宗旨、基本理論和相關理論,概述有關個人成長的基本知識及各成長階段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特徵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同時對課程涉及的重點人物、核心理論、重要實驗的知識背景做出了詳細的圖示和說明,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 科學家發現:玻璃瓶比塑料瓶危害更大,汙染環境還影響人類健康!
    不得不承認的是塑料大規模使用,確實方便了人類生活,伴隨而來的是令所有科學家頭痛的一個問題,塑料的化學穩定性過於良好,可是他難以被大自然降解,所以形成了長久白色汙染,即使人類用一把火燒掉塑料會汙染環境。塑料已經完全進入我們的生活中,2019年的時候,一項研究發現在人的體內,竟然發現了塑料微顆粒的存在,很明顯可以看出塑料已經進入人的體內,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科學家一直想要限制塑料的使用,提倡居民們自帶菜籃子去超市,減少對塑膠袋的使用,我們在禁用塑料製品的同時,他們在努力找尋其他事物來代替塑料品,塑料問題已經成為了人類治理環境的主要問題之一。
  • 通識寶藏 | 底騫:地球、環境與人類社會和人類健康
    第一講 環境健康導論介紹課程安排,並簡要介紹環境健康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一些著名的環境健康事件等第二講 霧都的冬天和空氣汙染介紹環境健康專業,乃至整個環境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倫敦毒霧事件,並介紹空氣汙染。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作為人類,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要歸功於我們最早的祖先。一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教授胡裡奧·梅卡德通過電子郵件表示,在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並被稱為「人類的搖籃」的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 or Oldupai Gorge)出土的新證據顯示,早期人類「在200萬年前就有了環境適應性和開拓性的行為」。這項新研究於昨天(1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高中生物《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探究任務二: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結合教材P104~105 頁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幾個事例,思考和討論提出的問題。(1)請你根據圖片實例造成的後果將書上的七幅圖片分類。(2)森林在環境保護中有什麼作用?(3)森林遭到嚴重砍伐後,會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
  •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理論基礎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理論基礎 2021年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備考正在進行中,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備考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社區工作者相關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參考查看學習。
  • 2017年初級綜合能力:第三章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重點知識匯總
    ★★社會環境的主學校學校的類型(2種類型):根據資金來源劃分為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根據教育的層次可分為小學、 初中、高中和大學。★★★要構成要素學校對人類行為的影響(4種因素):學生的行為會受到學校的校園文化、班級規模、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關係的影響。
  • 【普法課堂】環境汙染主要包括哪些
    環境汙染是我們無可迴避的一個話題,那麼環境汙染主要包括哪些?閱讀完以下找法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內容,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的。 一、環境汙染主要包括哪些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
  • 人性漫畫:環境汙染不僅傷了我們自己,更傷害了兒童和我們的家園
    · 文@小左 · 圖@連舟文化 我們都口口聲聲地說要保護孩子,但是我們真的做到了嗎?當我們在汙染環境的時候,其實我們便把自己和孩子的健康丟棄在了一旁。本篇漫畫採用了第一視角向我們展示了環境汙染的危害,同時也給予了我們反思: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 考前衝刺第17天:社工綜合/第三章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
    基本需要,包括身體健康和自主兩個方面;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人的自主的產品、服務、活動和關係的特性。(2)觀點。認為人類存在共同的、客觀的需要,他們把人類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 4.人類需要的類型 (1)按需要的起源可劃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 21世紀人類面臨環境的嚴峻挑戰
    正當人們暗自慶幸今年的沙塵暴沒有大規模爆發的時候,新世紀一場更大規模的人類環境災難正悄悄地向我們襲來。世界許多國家發現了SARS感染的病例。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飽受磨難,憂心忡忡;但由於我們的肆意而為,破壞生態平衡所造成的長期環境問題,我們又何嘗不是深受其害?21世紀,人類正經受著環境的嚴峻挑戰。
  • 進化是為了適應環境,為何由類人猿進化的人類適應環境能力很弱?
    首先說明一點,人類不是高級動物,因為人類就是人類不是動物。高級動物在生物學上早已經過時,雖然在義務教育上還會有高動物這個傳統說法,只是人們的習慣而已!地球上的生命分類為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等! 那麼,人類到底來自何處,進化論早已經告訴我們,進化來的!
  • 現代人類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也許來自非洲的關於我們人類如何起源的數據能夠回答這個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智人的出現是人類進化歷史上重要的裡程碑,現代人類都屬於智人或智人的後代。很多學者都認為,人類起源於現在的非洲東部,然後慢慢開始遷移和擴散到世界各地。對於人類行為的起源,進化心理學主張:人類語言、思維和情感是伴隨人類進化而緩慢出現的。
  • 科右中旗「雲培育」課堂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工作行政
    此講有兩章,是社會工作綜合能力(初級)的第三章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和第七章社會工作行政。其中,人類行為、社會環境和人生發展階段以及主要特徵來自於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章節,而社會工作行政的含義和功能、社會工作方案策劃、社會服務機構的類型與運作、社會服務機構志願者管理、社會服務機構的籌款方式以及社會工作督導的對象和內容是社會工作行政的內容。
  • 危害環境犯罪應包括危險犯
    目前,刑法有關危害環境犯罪的立法規定主要是從結果犯的角度進行追究的。在該立法模式下,刑法對懲罰犯罪和事後補救的能力是有限的。筆者認為,將危險犯引入危害環境犯罪對有效保護環境和預防犯罪更具有現實意義。     從風險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進,我國已進入風險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