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C缺貨漲價,電源晶片廠商如何破圈?

2021-02-14 芯長徵科技

來源:內容來自「CTIMES」,謝謝。

能源是發展人類文明的重要起源,而這把火炬,顯現在電子元件領域,便是電源元件。電源不僅是啟動任何電子元件的根本,更是決定元件系統是否能夠達到最佳效能與發揮最大應用潛能的決勝關鍵。

也因此,電力電子元件設計與製造領域的產業要角,必須在開發設計、性能模擬與應用選擇上進行多方考量,電源元件供應大廠也各自提出相對複雜且多樣的產品規劃與市場布局,以滿足高壓、高頻、大電流、高溫等在不同電源應用中承受各式工作狀態的產品性能需求。

就電源系統的整體設計而言,電流、電壓與系統控制為影響元件性能的主要因素。隨著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需要高速或大量資料傳輸的無線通訊或智能元件擴大在日常中的應用範疇,整合電壓控制、電流控制與電源管理的整合式元件,其開發需求也灼灼轉為顯性。

根據市調機構Yole Developpement(Yole)於2019年底發表的市場報告,電源管理晶片的整體市場規模將以1.9%的年複合成長率,自2018年的191億美元成長至2024年的213億美元。其中,消費性與通訊為最主要應用,佔近50%;第二大應用則是工業,緊追在後的則是車用與交通應用。

今(2020)年更是彰顯電源元件在電子產業獨特性的重要一年,疫情驅動的數位轉型急勢,進階牽引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場需求,商用5G服務、智能交通與製造應用更為深廣的觸角,也加速納入各大垂直產業的未來進程,總歸反映在電源元件的供不應求,以及相關廠商的擴大投資與布局。

就電源元件類型而言,Yole報告也分析,電源管理晶片(power management IC;PMIC)主要可分為傳統PMIC與特定PMIC,前者以低成本為導向,後者則更強調高效能與低功耗。

Yole電力電子與化合物半導體技術與市場分析師Ana Villamor指出,社會改變以及策略性決策是驅動未來電源管理晶片市場的兩大要素。

換句話說,由於電源晶片在電子元件功能中顯著的根本地位,加上驅動該市場發展動向的要素,受到諸如跨國商業布局與各國政府政策等大規模局勢變動影響甚巨,不論在降低成本或提升性能上,任何的產品優化或升級必是耗費不貲且歷時長遠。

因此,為了在這塊戰略影響深遠的電源晶片之戰佔有一席之地,身為全球供應鏈中的產業要角,勢必採取相對嚴謹且全面性的產品開發計劃。

Villamor進一步說明:「電源管理晶片的各大製造商,但凡在財務允許的情況下,便會以戰略性決策的格局,投入300mm晶圓製造的開發選項,以增加產品利潤與企業營收,而不需併購其他公司。」

本期CTIMES封面故事就電源晶片在電子元件市場的戰略地位重要性,以及長期發展的關鍵技術趨勢,整理出CTIMES讀者們針對供應品牌、採購因素與2020年新品三大面向的現況觀點,近身感受驅動元件在系統整合、效能革命與應用拓展上發散光熱的電源技術發展核心。

省電、輕巧、具備量產優勢的成本,是電源晶片在市場上展現絕對優勢的特點;然而,隱於這些耀眼規格之下電源晶片的核心技術,其實是系統整合,尤其在無線連接當道的電子時代,電池供電系統對於能耗、系統整合度的期望也更為嚴苛。更準確地來說,電源管理技術,就是實現元件系統級優化的核心技術之一。舉例而言,最新5G手機為了支援高速、寬頻的網絡傳輸工作,在電源管理晶片上也必須採用多顆晶片,以實現最佳的電池供電使用體驗。而要最佳化電源元件的系統性能,開發人員可謂任重道遠,操手自前端的晶圓製造和製程選擇,到後端的IC設計與模擬驗證,各大供應品牌因此提出了相應的指標性製程技術或參考設計,以產業共生模式聚集而來的研發之力,延續電源技術的創新突破。這也能說明,此次電源元件的市場調查中,在使用經驗與整體評價上,總計13家的供應品牌獲得滿分評價的比例各佔鰲頭,幾乎可說是完全競爭市場。佔比超過10%的三大品牌:德州儀器(TI)、亞德諾半導體(ADI)與英飛凌(Infineon)皆掌握了從設計、模擬、製造到銷售的完整功率元件技術,從而以全面性的軟硬體資源支援開發人員,進行高性能電路模擬、混合與數位訊號處理、用於SoC、FPGA與ASIC等具備不同系統整合與客制化程度處理器的電力驅動設計,實現功率元件的整體性能優化。在設計方面,德州儀器(TI)提供相對多元的模擬軟體與開發工具,例如其藉助EDA大廠益華電腦(Cadence)的高性能模擬技術,於今(2020)年最新推出之PSpice for TI模擬器,整合了TI在電源與訊號處理兩大領域的模型庫,能協助晶片設計人員全功能驗證類比電路,縮短研發時間之外,更能以系統層面進行整體效能升級。就製程而言,擴充12吋(300mm)晶圓的製造產能,是電源晶片供應大廠共同視為炙手可熱的發展目標,進而以自動化基礎設施達成低成本、高量產的電源產品應用。Yole Developpement就點出,其實不只是德州儀器,英飛凌近兩年更在其全球製造版圖加速部署12吋晶圓廠,首座廠房已於2018年在奧地利落成,第二座廠房也將於2021年在德國完工。該報告也圈點製程技術之於電源晶片生產與性能的重要性。意法半導體(ST)就鎖定了「雙極—互補金氧半—雙重擴散金氧半製程(bipolar-CMOS-DMOS;BCD)」在12吋晶圓市場的布局,藉此不僅可降低電源元件的功率耗損,更能大幅節省封裝成本,大大加速智能功率元件、功率MOS與IGBT等產品系列的開發與製造。除了自建廠房,也有電源晶片供應大廠採取收購措施,以在電源市場的搶佔量產先機。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便於2019年宣布收購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的12吋晶圓廠,強化其功率與類比產品在先進CMOS製程、45nm與65nm技術節點的生產力道。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看好這項趨勢,據其最新報告,受今(2020)年疫情帶動的數位轉型需求影響,12吋晶圓廠的投資總額將凌駕於2018年紀錄,以13%年增長率(YoY rate)成長,預計至2024年全球將增設至少38座12吋晶圓廠,其中,設於中國之廠房佔了半數,臺灣則坐落11間。透過擴大晶圓產能,電源元件供應大廠得以支援各式元件的大規模應用,然而,隨著電子產品對小尺寸和低功耗的規格要求越來越高,輕重負載之間的功率轉換效率、開關頻率、響應速度、功率與電流密度在電源系統的重要性也隨之高漲,主要目標市場包括消費性電子、車用電子(例如汽車資訊娛樂系統與ADAS)、工業、通訊和網絡應用。其中,消費性電子為電源管理晶片市場最大宗的應用,智能型手機的電源管理解決方案更是該應用的開發重點。戴樂格半導體(Dialog)的電源管理解決方案便於2018年由手機大廠蘋果併購,顯現電源技術在行動與智能運算效能躍升的智能型手機中,成為潛在的關鍵指標。此外,Dialog更持續擴充其輔助電源管理系列(sub-PMIC)產品,以觸及更多在智能型手機、SSD、HDD、Wi-Fi模組中廣泛採用的Arm核心處理器,在晶片系統複雜化的同時,實現低功耗的電源控制與運作。此外,在工業與車用電子等熱門市場,對元件內部保護功能(包含絕緣、散熱、溫度感測、電壓波動的過衝抑制能力),以及介面或音訊功能,更有相關嚴謹的可靠性與安全標準。針對智能工業與電網系統等大規模的電力運作系統,同步運作、穩定的電力傳輸與分配至關重要。電子元件美商Microchip日前宣布收購網絡時間伺服器(Network Time Server)與同步解決方案開發商Tekron,憑藉Tekron在電力基礎設施領域的網絡同步技術,提供其在智能電網與工業電力系統更高的可靠性與穩定度。在車載電子領域,常見標準包括驗證主動元件失效應力的AEC-Q100,以及安全完整性最高等級ASIL-D等。全球車用電子第一大廠恩智浦半導體(NXP)看準高安全敏感度的車載電源系統應用,近期亦宣布推出適用於ASIL-D等級可擴充電源管理系統的PMIC,能夠協助驅動其MCU產品系列在電源安全方面所需的效能,深化自家產品的系統整合能力。日商瑞薩電子(Renesas)在此也不遑多讓,奠基於自家在工業與汽車的領域專長,2019年完成對美國通訊晶片廠IDT的併購案,延展其在無線通訊、感測與電源管理元件的開發資源,增強其在ADAS與電動車發展的市場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雖不比消費性或車載應用廣泛,電源管理技術在企業級系統應用亦展現高度鑑別度。聯發科旗下的電源元件品牌立錡科技日前便宣布收購英特爾(Intel)旗下Enpirion PowerSoC電源元件產品線,藉由此次收購,臺廠將能在企業級電源管理方案中,快速導入高頻高效的功率技術,為聯發科ASIC產品配備進軍人工智慧加速器市場的動能來源。另一方面,尋找新興材料以擴大支援高頻、高壓、大電流與嚴峻工作環境的電源技術,也成為了決定電源元件市場脈動的一大看點。矽基元件創立了量產半導體的開端,然而,電子元件越常必須在嚴苛的物理環境下維持複雜、高整合且穩定地運作,採用能夠耐高頻的氮化鎵(GaN)與耐高壓的碳化矽(SiC)等功率元件,從而如火如荼地展開研發激戰。橫跨新興材料的功率元件開發晶片大廠英飛凌(Infineon)便以CoolSiC與CoolGaN兩大產品系列,強勢進佔這塊市場。前者鎖定高性能與穩健型元件的電源系統,並善用SiC能夠承受200℃的物理特性,進一步強化其在熱能方面的表現;後者則聚焦小尺寸的功率元件設計,GaN以高開關頻率展現元件在高頻運作下的高效能,在系統整合上亦可圈可點。SiC相較於矽基元件,運作頻率更高且開關切換速度快,能以低閘極電流運作。羅姆半導體(ROHM)的電源產品在這方面具備深厚的技術基礎,包括其車載等級的高降壓比電源控制技術Nano Pulse Control、確保低耗損電流與性能穩定的Quick Buck Booster技術等。日前ROHM便宣布德國車用電子製造大廠大陸集團將其評選為「2019年度最佳供應商」,顯見其SiC與電源產品的優異性能與專業技術,分外備受肯定。此外,採用SiC的功率元件,還能透過優化元件架構來提升系統效能。東芝半導體(Toshiba)最新推出的第二代元件架構,就大幅改善了SiC MOSFET在導通電阻增加時元件系統的可靠性,比前一代架構提升了十倍以上。該架構已用於其最新1200V SiC MOSFET,實現低功耗與小尺寸的高效電源系統。GaN功率元件則展現了耐高壓、微型化、高度系統整合的設計優勢。精於高壓功率轉換半導體技術的元件供應大廠Power Integrations(PI)對此著墨甚深,其2014年推出之InnoSwitch系列產品便是應用其GaN快速切換開關的技術,開發至第三代產品,可支援最高100W的功率,甚至在無需散熱器的情況下,提供高達95%的轉換效率。PI日前更宣布該系列晶片的全球銷售量突破10億的裡程碑。族繁不及備載,可說是概括電源元件一脈的最佳寫照。不同類型的轉換器除了可能以線性、交換式或返馳式等運作原理為基礎,用以構建的半導體元件亦可採用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 、蕭特基二極體(Schottky diode)或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JT)等來控制電路開關,產品應用更是不可勝數。可以想見,全球電源元件市場的硬體供應品牌未來將以併購、企業合作、擴充國際據點或深化供應鏈的縱向開發等策略性決策,持續擴充其產品組合併積累研發技術的實力,滿足5G與智能物聯時代中,智能型手機、電動汽車、再生能源與智能工廠等對高速高頻。

相關焦點

  • 缺貨漲價潮下的中小整機廠商如何生存
    電子元器件缺貨漲價已成燎原之勢,從被動元器件、二三極體到傳感器和MCU,多種電子元器件紛紛漲價。原材料上漲、晶圓產能緊張、疫情停工造成的供應不足,以及各種其他的天災人禍疊加,再算上渠道輿論的放大效應,電子元器件又迎來一波缺貨與漲價的周期,這或許是渠道的狂歡,卻是中小整機廠商的一道坎。
  • 頭部手機廠商推「機海戰術」瓜分華為份額 5G晶片缺貨潮加劇
    隨著5G手機的滲透率不斷提高,「破圈」成為了多家手機廠商邁入2021年後的首個目標,尤其是在華為手機供貨緊張的背景下,推出「機海戰術」爭取更多的份額逐漸成為一種行業共識。1月14日,第一財經記者從手機供應鏈獲悉,多家手機廠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加大了訂單採購量,而這些產品將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釋放,一季度出貨數量遠高於2020年同期。
  • 快充晶片廠商如何應對缺貨?原廠有話說
    一邊是強勁的市場需求,一邊是晶片產能及備貨不足。這些因素也導致了快充晶片缺貨風波持續上演,並且愈演愈烈,毫無消退之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20W PD快充產品而言,晶片缺貨目前已導致多家快充電源工廠的成品無法如期交付,交期延遲到45-60天,部分工廠甚至因為買不到快充晶片而導致項目無法正常推進。一些熱銷品牌的20W PD快充產品也因供貨不足而下架,前期投入付之東流。
  • 繼國外MCU缺貨漲價後,國內MCU廠商也發布漲價通知
    另外,不僅晶圓缺貨交期延長,缺貨潮已經蔓延到國外MCU。業內人士反映,國際MCU大廠的產品已經全線延期,新排單基本都不接。今年3月,市場上已有ST單片機(MCU)缺貨漲價的聲音。到10月,ST個別MCU型號價格由10.5元漲到了17元,甚至還有價格翻了5倍的。
  • 34家廠商漲價!上遊產能不足,渠道商炒貨,半導體迎史上最大缺貨潮!
    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有34家上遊廠商陸續漲價,而計劃2021年後漲價的廠家也不少於12家,這當中包括華潤微、微芯科技、光寶科技、富滿電子(300671,股吧)等。更無奈的是,缺貨和價格波動已傳導到大眾消費層面。2020年下半年以來,豐田、大眾、福特、本田均有汽車減產計劃。1月13日,中汽協表示,此波晶片漲價潮將會影響我國汽車產業運行的穩定性。
  • 晶圓漲、封測漲、晶片漲、材料漲…漲價的野火燒到哪了?
    一片漲價缺貨氛圍下,小編匯總了近期的半導體產業鏈漲價信息,供大家參考。8寸晶圓短缺漲價對安森美影響最大,因為8寸晶圓的主要需求端基本上涵蓋了安森美的各條產品線,比如功率器件、電源管理IC、影像傳感器、驅動IC,特別是功率器件中的Mosfet。此外,伴隨著第四季度傳統旺季的到來,汽車電子和消費類電子需求大增,使得功率器件和電源管理類IC缺貨增加,交期普遍增長到20周以上。
  • 快充晶片缺貨、全球汽車晶片斷供……8英寸晶圓到底怎麼了
    但由於8英寸設備幾乎已無供應商生產,使得8英寸機臺售價水漲船高,而8英寸晶圓售價相對偏低,因此普遍來說8英寸擴產並不符合成本效益;然而,如電源管理晶片、LDDI(大尺寸顯示驅動晶片)等產品在8英寸廠生產卻最具成本效益,並無往12英寸甚至先進位程轉進的必要性,使得8英寸廠產能跟不上。
  • 華金證券--電子元器件2020年第50周:晶片缺貨潮延續 面板廠商業績...
    缺貨漲價潮仍在延續, 影響傳導至下遊模組終端: 半導體方面, 晶片漲價缺貨 潮仍在延續,並且趨勢可能持續至明年。目前 PMIC、顯示驅動 IC、 CIS、 MCU 等全面漲價, 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 影響已傳導至下遊模組及終端廠商。
  • 「缺貨潮」襲來,是什麼導致TWS耳機晶片缺貨?
    伴隨著2020年步入尾聲,半導體行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缺貨潮」,TWS耳機晶片也赫然在列。據深圳市芯聯銳創科技有限公司CEO宋朔表示:「不單單是藍牙主晶片缺貨,諸如NOR Flash還有各類耳機觸控壓力傳感器晶片也都缺貨,所以說這個缺貨情況是普遍而全面的。」
  • ...晶片一哥」MCU狀況如何?Q3全球前十大IC設計廠商營收排名...
    1、【芯視野】大眾「缺芯停產」敲響汽車半導體警鐘,「晶片一哥」MCU狀況如何?1、【芯視野】大眾「缺芯停產」敲響汽車半導體警鐘,「晶片一哥」MCU狀況如何?集微網報導 最近,大眾汽車因為「關鍵晶片」缺貨導致汽車停產的消息引發熱議。
  • 晶片缺貨是否會雪上加霜?
    晶片廠商還好嗎?當然,作為電子業界的一份子,除了希望對岸同胞安好之外,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此次地震中所受的影響也成為了業內關注的重點。據悉,依照半導體及面板廠等無塵室的防災規範,廠區發生規模達四級地震,就必需疏散無塵室人員,以預防有毒氣體、液體外洩事故發生。
  • 晶圓晶片等缺貨風波愈演愈烈,何時罷休?
    繼8寸晶圓產能緊缺漲價、半導體元器件上漲、覆銅板等原材料上漲後,由晶圓緊缺引發的「多米諾骨牌」開始逐步蔓延:晶圓漲、材料漲、PCB板漲、封測漲、晶片漲,不止國外IC漲,國產晶片也開始緊缺且暫時無解。01、「淡季不淡」,上遊原材料漲價風波愈演愈烈一片漲價缺貨氛圍下,來看看近期的半導體產業鏈漲價信息:覆銅板11月覆銅板廠商開啟了又一次「漲價函攻擊」,漲幅大約在10%左右,主因在於其原材料銅
  • 2018缺貨仍是主旋律 四大元器件仍是缺貨主力
    2017年被動元器件如MLCC、功率器件MOSFET、存儲晶片NANDFlash、DRAM等缺貨最為突出。針對缺貨較為嚴重的這幾類產品,記者採訪了代表性的原廠和分銷商,一起來聽聽他們對2018年的市場預判。
  • 被動元件漲價潮開始了?大毅率先提價
    目前,電感市場缺貨嚴重但並沒有調價,被動器件龍頭企業疑似在醞釀漲價情緒,可查看上期推送《國巨「花式」暫停接單,MLCC要漲價?》,原以為國巨會上演一出漲價大戲。破天荒地,電阻大廠大毅科技(Ta-I )上周五(11月29日)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已經率先完成了漲價動作,上調了價目表。
  • 成熟的8寸晶圓供應緊張,先進的12寸晶片,卻又沒那麼緊張?
    最近到處都是8寸晶圓缺貨的消息,臺媒甚至報導稱為了賣個好價格,某老牌晶圓廠,甚至把8寸晶圓按片賣,漲價幅度最高達50%,還很多IC廠搶著下單。那麼問題就來了,代工廠商們都在努力的發展先進技術,成熟製程並不被看好,認為是落後技術了,為何現在反而落後技術的晶圓缺貨,先進的12寸的,卻沒這麼缺貨呢?
  • 晶片代工廠臺積電也要漲價 汽車晶片越來越貴
    這種情況下,代工商在考慮提高2021年的代工漲價,漲幅在10%~20%,但臺積電明確過不會漲價,前後態度的轉變可見產能需求確實很大。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也是製程工藝走在行業前列的廠商,目前旗下共有6座12英寸超大晶圓廠。代工廠的業務來源於汽車晶片專業設計公司、擁有晶圓廠的汽車IDM(整合元件製造商)。在汽車晶片行業,博世、恩智浦等佔據這大部分市場。
  • 天啊,現在MUC也太缺貨了吧
    天啊,現在MUC也太缺貨了吧2020年12月18日 11:40全民缺貨!單片機、晶振、配套IC、MOS、阻容感、甚至連PCB板。。都漲價了!受國外疫情影響,國外封測廠封廠的封廠,罷工的罷工,讓原本全面進入明年Q1備貨時期的現在,貨源更加緊缺。。
  • 矽晶圓缺貨、Cypress確定淡出,中低容NOR晶片缺口20%
    武漢新芯主要生產存儲器,NOR Flash技術來源是飛索半導體(Cypress收購),也將造成中低容NOR晶片產能短缺。於是矽晶圓漲價,NAND急需產能,成為美光和Cypress砍單導火索。lQjesmc目前,NOR晶片大約為一年30億美元市場規模,美光、Cypress兩大龍頭大廠集體退出,引發供應鏈大缺貨,大陸和臺灣廠商華邦電、旺宏、兆易創新承擔起市場需求,歐美客戶紛紛轉單華邦電、旺宏,中低容NOR晶片市場向三家公司集中。華邦電、旺宏表示,第二季度NOR晶片合約價格已經上漲20%,客戶排隊要貨、產能滿載,兩家公司股價受到投資者熱捧。
  • LG電芯漲價 移動電源出貨大受影響
    充電頭網從供應鏈了解到:受原材料持續上漲影響,LG電芯缺貨漲價,移動電源成本將上升,多家移動電源品牌出貨受影響。LG 18650全系電芯漲價至於具體漲價金額,LG 3350mAh單節電芯原售價13RMB左右,漲價後或將突破15元。移動電源容量一般在10000mAh-20000mAh之間,需要用到3-6節電芯,以一個6節的移動電源為例,成本將直接增加12元。所以單就電芯一項,移動電源成本就會上漲不少,最終成本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 手機圈銷量創新低,廠商狂砍單!華為:沒庫存,缺貨缺得一塌糊塗
    除了銷量下滑的直接表現,手機廠商也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據媒體報導,許多知名手機廠商紛紛陷入砍單潮。三星砍單比例達50%,OPPO、vivo超30%,華為、小米則超20%。而小編則認為,砍單的行為影響將體現在下半年,手機廠家對供應鏈的排產計劃一般都是提前半年來預定。受疫情影響,手機老大哥華為首當其衝。在2020年第一季度,華為無奈交出了"史上最差財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