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123檯燈」來大石化開麵館
123檯燈的面開業前三天,請市民一元吃小面,市民排隊光顧
「一塊錢可以吃小面?」這兩天,大石化地區不少居民微信朋友圈裡都在議論大坪龍湖時代天街D館新開的一家小麵館。這家麵館是被眾多網友稱為「面痴」的123檯燈(網名,本名李傑平)所開,開業前三天,他打出了「一元吃一碗地道重慶小面」的口號,三天下來吸引了近四千人前去吃麵。
這位網紅「面痴」為何選擇到大石化開麵館?作為重慶小面界的風雲人物,他對小面推廣又有怎樣思考?記者前天對他進行了專訪。
籌備三月 選擇落戶大石化
前天中午,主城降溫厲害,大街上行人稀疏,但「123檯燈的面」小麵館裡,排隊等著吃小面的人很多,長長的隊伍從上午十一點過開始就已經排到了店門外。李傑平在店裡忙碌著,詢問著每一位食客對於小面的意見。
「我是重慶小面協會的發起人之一,但是,我是一個嚮往自由的人,我最大夢想就是擁有一家自己的麵館。現在,我的夢想正一步步變成現實。」李傑平告訴記者,從今年8月開始,他就著手籌備開自己的首家麵館,經過三個月醞釀,11月21日在時代天街開業。選址在此,主要是這裡逐漸成為時尚購物、親子娛樂的中心,交通也方便,上班族多,是開麵館的絕佳場所。
開業前三天
賣出近4000碗
開業前三天,李傑平推出「一元吃小面」活動,每天限量1000碗。
「夢想能實現,還看到有這麼多人的支持,我非常欣慰。」李傑平說,開業第一天就賣了1100多碗,「沒想到效果這麼好,每天原本計劃只賣1000碗1元小面,可沒想到第一天下午六點過,1100碗面就賣完了。後面兩天就只好再多準備一些,第二天1300多碗,第三天1450多碗,三天賣出了近4000碗小面。」雖然店門口的宣傳註明每天只限量1000碗1元小面,但面對大家的熱情捧場,李傑平對每天1000碗之後的小麵食客還是給予了優惠。
熱愛小面
每天都要吃一碗
該店招牌下方為何寫著「將重慶小面推向世界的人」?李傑平到底有啥故事?李傑平告訴記者,他老家其實在四川內江,1982年才到重慶生活。1983年,父親帶他到南泉一家麵館吃了重慶小面後,他便喜歡上了吃麵,後來每天一碗小面也就成了習慣,保持了三十幾年。這些年,李傑平幾乎吃遍了主城所有麵館。最近這四五年,重慶小面50強誕生後,李傑平還開始寫面評,每吃完一家他就會將店名、地點、乘車路線以及店裡特色面進行點評,並曬圖發表在論壇上。
就這樣,他的論壇帖子獲得了不少人點擊,他的網名「123檯燈」也在網絡上小有名氣,並有了「重慶第一面痴」的稱號。正因如此,2013年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導演組聯繫上他,讓他參與《舌尖上的中國2》有關重慶小面章節的拍攝。2013年底,他又成為央視紀錄片頻道《嘿!小面》中的「主角」,為全國觀眾介紹最地道的重慶小面。
推廣小面
結交世界各地朋友
《舌尖上的中國2》和《嘿!小面》的熱播,不僅讓重慶小面的名聲從山城走向全國,也讓「面痴」被更多人所認識。此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好吃狗、麵館創業者都慕名找到李傑平,請他帶著去品嘗,或者學習重慶小面。對於這樣的請求,李傑平只要有空都一一答應。
李傑平說,現在他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吃小面「吃」出來的,其中還包括不少外國人。今年7月,美國小夥費哲明就通過網絡聯繫上李傑平,找他當「導遊」,兩人來到「舌尖上的嘿小面」品嘗重慶小面。
最近兩年,李傑平將自己QQ及電話等發布在網絡上,僅今年上半年,他就接待了包括哈爾濱、南京、上海、廣州、中國臺灣等地300多名來渝探訪重慶小面的外地人,此外還有紐西蘭、美國加州、新加坡等40多名外國人。「這次小店開業,也有不少外地朋友前來捧場,結交這些朋友對我人生來講,非常有意義。」李傑平說。
提升「重慶小面」品牌
傳統應與工藝相融
隨著央視《嘿!小面》的播出,重慶小面已經成為除重慶火鍋外的第二張特色餐飲名片,不少人看中這一商機紛紛開麵館。據重慶小面協會的數據顯示,重慶主城九區加涪陵、萬州、永川等區域,已經有8.3萬多家小麵館。
對於重慶小面長久以來的發展,李傑平說:「重慶小面一直都缺乏品牌推廣。一些發展較好的麵館無疑對重慶小面品牌提升有助推作用,但對於一些環境並不算好、裝修普通的傳統小面來講,不但小麵館自己會面臨『死亡』,還會砸了重慶小面的招牌。」
「傳統小面在口味、工藝方面更加具有經驗,將兩者相結合,才有可能走得更遠。」李傑平表示,利用傳統小面的口碑以及味道,再藉助有資本進入的全新重慶小面在品牌塑造和營銷方式方面的優勢,二者互相促進融合,才能有利於重慶小面品牌的整體提升。
李傑平稱,他在籌備麵館時,便與朋友們組建了專業的技術培訓團隊、加盟團隊、原輔材料配送中心和推廣團隊,重慶小面開始了系統化的打造和專業團隊。未來,還將著力於對小面文化的歷史挖掘及傳承創新,著力於將重慶小面推向全國乃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