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杆的設計高度35米,為何開國大典時只有22.5米?原因令人落淚

2020-12-22 解讀有趣的歷史

大家都知道,天安門廣場每天都進行升國旗儀式,每逢重大節日升旗儀式更是無比壯觀。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主席親自按動升旗按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徐徐升起來,這是歷史性的時刻。

資料顯示,新中國國旗升起來的高度是22.5米,這個高度比天安門城樓的高度要低得多,這是為何?這背後有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1949年8月,國慶籌備小組加緊整修天安門,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修建國旗杆。

北京市人民政府責成建設局儘快完成任務,並要求建設局局長趙鵬飛擔任總指揮,確保在天安門城樓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修建國旗旗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趙鵬飛做了精心安排,國旗杆底部的漢白玉欄板由建築局建築師鍾漢雄負責;旗杆的高度、材質等,由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設計、施工負責人林治遠具體負責。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設計人員都認為國旗杆的高度應該跟天安門城樓一樣高,當時天安門城樓高35米。製作35高的旗杆並不是一件難事,可當時的北京剛剛解放,要找到合適做旗杆的材料非常艱難。開國大典不可能延遲,林治遠想到的用自來水管焊接。

林治遠立即趕到自來水公司,挑選後選擇了四節粗細不一的鋼管,讓焊工將它們精心焊接在一起。頗為遺憾的是,四節鋼管焊接在一起總長度不到35米,只有22.5米。如果繼續找同口徑的鋼管焊接,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林治遠只能將國旗杆的長度向上級報告,最終大家討論後確定國旗旗杆高度為22.5米。國旗杆在天安門廣場樹立後,國慶籌備小組來到現場檢查,他們提了兩個要求:升旗要自動的,毛主席要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升起第一面國旗。

林治遠認真體會領導們的要求,他找到建設局的技術人員,大家開會後認為可以設計一個機械裝置,「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一旦升降速度裝置碰到兩端的鋼球,就可以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切斷電源。」這個方案很快得到認可,林治遠就開始了安裝調試工作。

為了讓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就能升起國旗,技術人員用一根導線連接了旗杆,然後從地下穿過長安街,越過金水橋,最後與天安門城樓上的開關相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林治遠進行了無數次測試。開國大典舉行當天,林治遠還專門安排一名技術人員在旗杆下面,一旦國旗升到旗杆頂部還不停,就立即切斷電源。

下午3點,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毛主席親自按動升國旗的電動按鈕,五星紅旗緩緩升到國旗頂部,林治遠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地了。

參考資料:《新中國第一面國旗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國旗杆高度為何是22.5米
    為迎接這一偉大歷史時刻,開國大典前夕,國慶籌備小組加緊整修天安門,尤其是修建國旗杆。建築工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刻苦攻關,全身心投入國旗杆的修建工作。
  • 天安門廣場旗杆高32.6米,為何國旗只升到28.3米?中國人都該知道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上冉冉升起。當時的天安門廣場,人群、旗幟、彩綢、鮮花、燈飾等,匯成了一片紅色歡騰的海洋。開國大典結束後,第一面國旗在天安門廣場飄揚了一年多,於1951年將它「退役」,目前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安門旗杆高32.6米,為何國旗只升到28.3米?作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每每看到國旗升起的時候,就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激動之情 ,很多人,在聽到國歌看到國旗冉冉升起之時,都會忍不住熱淚盈眶。那一抹鮮豔的紅,正是先輩們灑下的熱血所染紅的,那些艱難的歲月裡,先輩們為了後世的幸福生活,犧牲了太多……在天安門廣場的國旗杆,高度是32.6米,其中,在但是,不知你是否觀察過,天安門廣場升旗的時候,並不會將國旗升到最高的地方,而是只會升到28.3米的位置就停下,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 天安門旗杆高32.6米,為何國旗只升到28.3米?炎黃子孫都應該知道
    鮮豔的紅色,正是先輩們灑下的熱血,在那些艱難的歲月中,先輩們為了後代的幸福而犧牲了太多……國家旗杆在天安門廣場,它的高度是32.6米,而在其中,你可以看到,當天安門廣場升旗時,它並沒有把國旗升到最高處,而只是停留在28.3米的位置,你知道為什麼嗎?第一,旗杆的高度是32.6米,這一點很重要,與我國共產黨的誕生密切相關。
  • 升國旗時為何不能到頂,而是精確的28.3米?有何含義?
    但很多人沒發現國旗永遠不會升到頂,而只升到28.3米,這其中是有什麼講究呢?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國旗杆曾更換過一次。第一根國旗杆是1949 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杆,22米高。而現在的國旗旗杆是1991年5月 1日重新修建的,高度達32.6米。親歷共和國42年風雨歷程的第一根國旗杆為啥提前光榮「退役」,成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文物?
  • 新聞資料:開國大典時空軍帶彈受閱絕無僅有
    不僅是因為他是政協會徽和我國國徽的設計人之一,並參與設計、布置了開國大典的會場,還因為他與主席的一次「字」緣。開國大典當天,鍾靈正在忙著布置大典的休息廳,毛主席的秘書葉子龍急匆匆找到他,說是毛主席開會時要佩戴的紅緞條找不到了,讓他想想辦法。當時,距開國大典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 漯河20名師生鏖戰百餘天,8米長巨幅剪紙版《開國大典》驚豔...
    4月24日下午,在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提及自己與學生共同創作完成的大型單層剪紙作品《開國大典》,該校藝術學院教師陳明傑激動萬分。記者了解到,為獻禮新中國70華誕、五四運動100周年,陳明傑帶領19位學生,歷時三個多月創作完成了大型單層剪紙作品《開國大典》。這幅長約8米、寬約2.2米的剪紙作品,栩栩如生地再現了70年前開國大典的盛況。
  • 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為何要安排在下午3點?毛主席受高人指點
    但是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卻是列外,在這樣一個舉世矚目的日子裡,開國大典卻選擇在1949年的10月1日下午3點舉行,這又是為什麼呢?相傳,在開國大典舉行前,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們研究開國大典的舉辦時間,中國人向來講究選好日子,而且作為國慶節,日期也要好記才行,於是大家的共識就定在了10月1號這天。日期定下來了,但具體10月1日幾點舉行才算是「良辰吉日」呢?
  • 《開國大典》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開國大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六個方面來展開說課。(出示課件) 一、說教材(出示課件):這是本篇課文《開國大典》在本冊教科書中的所屬位置。本單元的文章是以「走近毛澤東」為主題組織的。
  • 開國大典前夕北京故宮:清理出25萬立方垃圾,宮殿屋頂長草,沒有遊客
    為了迎接開國大典的到來,北京故宮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大掃除。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 【工作人員在交談】開國大典前夕,北平政府對北京城進行了大掃除,這裡面就包括對北京故宮的打掃工作。
  •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朱德?真相令人肅然起敬
    這張名為《開國大典》的油畫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這是我國著名油畫大師董希文於1952年至1953年間耗時2個月創作完成的著名巨幅油畫。它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性一刻。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張油畫的創作初衷其實不僅僅是為了展現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性時刻,同時也是為了彌補一個歷史性的遺憾。 那這個歷史性的遺憾是什麼呢?
  • 「開國大典紅一師」:當中國紅遇上和平藍
    孟偉建攝  曾濤、劉俊峰、孟偉健  在網上檢索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的資料,一張黑白照片格外震撼醒目:光榮受閱的步兵方陣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通過天安門。  當年那支受閱部隊,就是第26集團軍某摩步旅的前身。近日,記者走進該旅,去探尋「開國大典紅一師」的新時期紅色足跡。
  • 開國大典彩色視頻在哪裡看?開國大典彩色視頻圖片曝光太震撼了
    全俄國家廣播電視公司歷史頻道總編輯、紀錄片導演阿列克謝·傑尼索夫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 4K修復版開國大典首現大銀幕前兩天,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之作的主旋律電影《決勝時刻》也放了個大招,發布了一組新劇照——開國大典歷史影像經過修復後的彩色4K畫面!
  • 修復版《開國大典》新在哪?
    修復版《開國大典》新在哪?」在9月16日舉行的一場4 K新版《開國大典》看片會後,中國影協名譽主席、電影《開國大典》導演李前寬謙遜地向全場觀眾問道。  「好! 」現場觀眾齊聲回答。聲音修復是《開國大典》修復工作的重點之一,修復人員還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膠片電影畫面進行了修復,不僅逐幀修復損傷,還重新調色,使新版影片以4 K的解析度、 60格/秒的高幀率、高動態範圍的影像面世。經過修復, 《開國大典》從一部在高畫質電視上觀看效果尚且不盡如人意的「老片子」 ,變成了一部在大銀幕上視聽效果抓人的大片,這部大片將於10月18日上映。
  • 田漢之子:開國大典令我畢生難忘
    田漢之子:開國大典令我畢生難忘今年兩會期間,他同幾位來自他的家鄉湖南的記者談起了往事:  回憶父親:當掉家產買米接濟劇團「在父親的一生中,有3個人最重要。
  • 經典回眸 | 電影《開國大典》拍攝二三事
    電影《開國大典》拍攝二三事作者:王霆鈞10月18日,電影《開國大典》4k版隆重上映。一部影片,兩次獻禮,此時,不禁讓人回想起這部電影初拍時的許多往事。1989年,長影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夫婦聯袂完成了表現新中國建立的巨片《開國大典》,一經推出立刻轟動,成為經典……2018年末,中宣部部長黃坤明談到電影時說:「……百餘年一直在探索體現中華文化價值追求、彰顯中華審美風範的發展之路。
  • 《決勝時刻》四分鐘高清彩色開國大典看得觀眾熱血沸騰
    還有不少觀眾提到,除了渡江戰役時戰士們的英勇犧牲令人熱淚盈眶,全片最大的淚點當屬任弼時在病重時為戰友們獻上一曲小提琴獨奏的情節。隨著如泣如訴的音樂,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幕幕閃回,再現了中華民族風雨如磐幾十載歷經的坎坷與磨難,也表現了任弼時與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並肩作戰多年的戰友之間深厚的友情。
  • 今晚報:開國大典,讓我終生難忘
    家住南開大學西南村的劉焱,珍藏著一條珍貴的新中國開國大典觀禮綢帶和一張1949年南開大學畢業證,看著泛黃的畢業證和仍然鮮紅的綢帶,劉先生回憶起60年前新中國成立時激動人心的場景。  戴紅綢帶參加開國大典  劉焱先生講,1949年4月初,天津舉行了解放後第一次全市學生代表大會,他作為南開大學學生代表被選為天津市學生聯合會主席,同年,他作為天津學生代表被邀參加開國大典觀禮,至今仍保留著觀禮紅綢帶。  劉焱說:「當時天安門前還沒建正式觀禮臺,只是在金水橋內天安門前兩側臨時搭了兩個木板臺。
  • 國慶節手抄報:開國大典
    下午3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新中國成立大典開始。毛澤東主席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隨著響徹雲霄的國歌聲,禮炮轟鳴,毛澤東莊嚴地按下升旗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  升國旗鳴放禮炮之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決定北平改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面對30萬群眾匯成的歡騰海洋,面對鳳凰涅盤的神州大地,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  下午4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