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謀合作 山海之約赴未來——寫在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

2020-12-27 貴安新區官網

牽手合作,互利共贏(謝佳傑 攝)

       手牽手,同筆共書,繪就出的是高校之間交流合作的同心圓。

  心連心,同願共心,感悟出的是思想文化交匯融合的公約數。

  肩並肩,同向同行,凝聚出的是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的新未來。

  十一年跨越山海共攜手,十一載凝聚共識同發展。

  時至今日,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已成為中國與東協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臺。

  「待綠樹成蔭時,你來我家做客可好?」

  坐落在花溪大學城裡的座座高校,在全力打造全省高等人才智庫的同時,不忘向世界伸出熱情的雙手,用青春、活力、熱情向世界發出了最真誠邀請。

  作為這場「國際盛會」的永久舉辦地,貴安新區大力發揮國家級新區對外開放的平臺優勢,自覺踐行國家戰略和全省使命,以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為契機,積極推動與東協國家交流合作,在教育發展、人才培養、文化交流以及產業發展等方面創新發力,為世界在中國西部打造出了一個和諧、包容、開放的「地球村」。

  ……

  我在貴安等您!

  這既是一句暖融融的邀請,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既是一個展示各高校風採的宣傳窗口,也是一種國家級新區的使命擔當。

  ……

  花溪大學城裡早已綠樹成蔭,貴安新區也已燈火璀璨,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教育合作破萬裡 互學互鑑總相依

  7月12日,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李銳鋒正在忙碌著即將到來的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相關籌備活動。對於貴州大學明德學院來說,今年的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期間,他們將迎來泰國宋卡王子大學參會代表。

  泰國清邁大學,與貴州大學明德學院相隔萬裡,原本看似不可能有交集的兩所學校,如今通過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這一平臺成功地將雙手越過山海、跨過萬裡,緊緊地牽在了一起。

  與9個東協國家的高校建立聯繫,與泰國5所高校達成框架協議。這是從2018年以來,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參加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取得的碩果。2019年年初,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成立國際教育學院,開啟與國外優質高校的合作辦學之路,而在此之前,貴州大學東協研究院明德「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也於該校成立。

  隨著與泰國高校的不斷交流合作,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朝著國際化辦學的道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目前,我們和清邁大學已達成交換生項目合作協議,從今年起兩校會互派學生交流學習。」李銳鋒介紹。

  據了解,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希望通過和國外優質高校合作辦學的模式,讓本校的學生在校就能享受到國外的教育方式,實現國際聯合辦學的實際效果,從而提升辦學質量。

  「東協國家既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未來我們將在電子商務、土木工程等方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積極向東協國家輸送人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院長王穎華說。

  王穎華表示,未來,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將充分利用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這個平臺,加強同東協國家排名前五的高校的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為貴安新區乃至全省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教育合作,不僅在於教學模式上的互學互進,更在於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通。

  從2013年就開始參加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貴州中醫藥大學,便是這兩者有機結合的典範。今年,該校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東協傳統醫藥創新與發展論壇即將拉開序幕。論壇將推動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臨床護理、中醫養生方面融合與促進,充分展示貴州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及發展成果,切實提升中醫藥文化在東協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全面推動貴州中醫藥國際化發展。

  「本屆論壇除了有主旨演講、專題培訓、分享討論、參觀考察、技能展示等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傳承中醫藥科普展』,通過展示中藥炮製、種植、加工、煎煮、劑型等,讓與會嘉賓與我國古老的中醫藥文化親密接觸。」貴州中醫藥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奚錦介紹說。

  多年來,通過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貴州中醫藥大學已與東協國家的高校建立密切聯繫。據介紹,貴州中醫藥大學先後與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菲律賓聖保羅大學等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並在泰國設立了貴州中醫藥大學首個海外實踐基地,通過學生交流、教師科研、學歷深造等形式與東協國家高校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發展。

  未來,貴州中醫藥大學還將進一步融入中國元素、豐富交流載體,拓展交流形式,整合貴州民族醫藥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產業資源,通過師生交流、留學生培養等形式,推進與東協高校的學術互動;並通過聯手新加坡、泰國、印尼等中醫師公會等機構,搭建平臺,促進醫療合作,不斷擴大貴州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打通心路求共識 築巢引鳳留人才

  站在眾多的同學中,行走在校園裡,哪怕互聊家常,眼前的黃岐英都不會讓你產生「她是一個外國人」的懷疑。

  確實,在來到中國,來到貴安新區,來到花溪大學城貴州民族大學的這四年時光裡,黃岐英已經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國這片土地。

  「這四年,我目睹了貴州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旅遊發展和交通的變化。」黃岐英說。

  黃岐英來自越南老街,在貴州民族大學學習旅遊管理專業,這個假期因為忙著準備漢語六級考試,選擇留在學校繼續複習。

  「選擇來貴州民族大學之前,我在網上了解過中國的大學,因為貴州和我老家的氣候接近,當時就選擇了貴州。」說起選擇來貴州留學的原因,黃岐英這樣說。

  剛來貴州時,最讓黃岐英困擾的,是回家的路。由於當時貴陽到昆明的高鐵還沒有通,每次回家都需要坐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到昆明,再轉車,回一次家需要17個小時。

  「現在坐高鐵到昆明只要兩個小時,7個小時就可以到家了,如果貴安高鐵站正式運行,回去就更方便了。」黃岐英充滿憧憬地說。

  修通了鐵路,打通了新路,架起了對外發展的合作之路。

  即將畢業的黃岐英,萌生了留在貴州的想法。她表示,現在貴州發展很快,貴安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潛力巨大,如果有機會會選擇留在這裡發展。

  「像黃岐英一樣的留學生,在我們學校國際教育學院有400餘人。」貴州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夏勁鋼說,留學生來自21個國家,其中以東協國家為主。

  據介紹,貴州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開設的本科專業主要有漢語言文學、工商管理、旅遊管理三個,其中,本科學業完成,學生還可以在學校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碩博的專業沒有限制,只要是學校有的專業都可以。

  此外,對於外國留學生的教學,不僅限於專業課程,還會融入中國文化,深入其他地區去採風參觀,實地感受貴州經濟的發展。同時,和東協國家的交流,也不僅限於讓他們的學生過來留學,還會有學術交流。

  在去年的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上,由貴州民族大學主辦的「東協人文學院」正式成立。「我們依託各類交流平臺,利用與東協國家的地緣優勢,不斷豐富交流形式,與東協國家的交流也在不斷深入。」夏勁鋼說。

  文化為底景為裳 融合發展前景棒

  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腳步日趨臨近,花溪大學城東協小鎮的建設也快馬加鞭。

  「現在整個項目完成了80%,正式投用後將會成為我們了解東協文化的又一個重要平臺。」7月12日,在貴安新區大學城東協小鎮建設現場,該項目的營銷總監劉恆為記者介紹了整個東協小鎮的建設情況。

  東協小鎮佔地278畝,總建築面積24.6萬平方米,整個小鎮以東協十國文化為基礎的休閒旅遊主題商業街區,是一個集旅遊、度假、休閒、娛樂、教育為一體的休閒旅遊綜合體。同時,東協小鎮也是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的配套商業項目。

  記者在東協小鎮建設現場看到,已經完工的部分能夠讓人感受到異域風情,所有建築全部按照東協國家的建築特色進行規劃建設。

  據介紹,東協小鎮將以東協文化為依託,打造非遺體驗、衍生文化、特色策展等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的地標性建築。

  整個東協小鎮按照「一軸、兩心、三節點」的整體規劃,將建設十坊街、禪修院、東協教育文化中心、沐心齋、靜思閣、特色步行商業酒店配套區、酒店等特色風格建築。涵蓋民族風情體驗館、健康坊、古玩坊、創意坊、精品坊、喜劇坊、伊甸坊、文藝坊、養生坊、娛樂坊。

  據了解,東協小鎮建成後,遊客既能在東協小鎮感受到東協的美景風情、建築風格、生活習俗、文化古韻、特色產品,又能領略貴州的特色文化、民族精神、時代品質、生活品味、人文情懷和教育理念。

  同時,東協小鎮裡的東協特色風情街正式開放後將會引入東協國家的商家,將東協國家原汁原味的小吃、飾品等融入到整個風情街裡面。


相關焦點

  • 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在南寧落幕 推動交流合作深入
    圖為李彬為獲獎單位代表頒獎 林浩 攝中新網南寧12月15日電 (林浩 俞靖)12月14日晚,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在廣西南寧落下帷幕。此次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旨在夯實提升中國—東協文化藝術交流合作平臺,推動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在為期一周時間裡,主辦方以「文化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為宗旨,在桂林、南寧和柳州等地開展舞臺演出、非遺展演、藝術普及、藝術教育等系列活動。
  • 青少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正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的泰國留學生彭文彬,前幾天回了趟母校——泰國清邁大學,差點兒被當成中國遊客,被要求去遊客接待處登記。彭文彬沒有任何中國血統,普通話卻說得跟中國人一樣地道。  在第十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開幕式上,彭文彬講述了自己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像彭文彬一樣,青少年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中國和東協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
  • 貴州省教育廳(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組委會秘書處)第五次三方會議在...
    2017年是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以下簡稱「交流周」)十周年,也是三方在交流周平臺上的第五次合作。三方首先回顧了第四次三方會以來的主要合作成果,共同商議了第十屆交流周的活動設計和合作構想。三方希望繼續推動中國與東協更多教育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務實合作。
  • 交流合作項目
    (6)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自2008年起,為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東協國家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我部已聯合外交部、貴州省人民政府在貴州連續舉辦「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每年一屆),搭建並夯實了首個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合作平臺,成為中國和東協國家教育交流的重要平臺和特色品牌,深化了我與東協國家的教育務實合作,同時有力地推動了貴州及其他西南邊境省份的對外開放,起到了服務周邊外交和地方發展的積極作用
  • 向世界展現中醫藥文化魅力!2020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動精彩...
    由貴州中醫藥大學主辦「第四屆中國-東協傳統醫藥創新與發展論壇(留學生篇)暨『針艾黔行』系列教育活動」於2020年12月10日至12月11日在貴陽成功舉辦。此次論壇活動的舉辦得到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貴州省教育廳、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組委會秘書處等部門的大力支持,被列為2020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全年期冠名活動。本屆論壇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桑濱生,貴州省教育廳教育工會主席王慧向活動發來祝賀視頻,貴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於浩為活動致開幕詞。
  • 北語國際學生在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兩項大賽中斬獲佳績
    12月1日,由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組委會秘書處主辦,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合辦的 「漢語橋」——「詩琳通公主杯」東協國家在華留學生演講比賽及「風雨同擔 攜手抗疫-難忘的2020」徵文比賽兩項大賽落下帷幕。
  • 貴州大學:借力「東協教育周」深化國際合作
    近五年來,貴州大學東協留學生數量逐年增長,累計達960餘人,來自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東協國家的常年在校的留學生近200人,佔長期留學生總數的65%左右。  「貴州大學為留學生提供的教育層次涵蓋漢語進修、本科、碩士和博士,涉及計算機、土建、法律、管理、旅遊、經濟等多個專業。」
  • 2020年桂粵港澳—東協文化交流活動在廣西南寧...
    邕,水之邑鎮。傍水而生,因水而興,近海而榮。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作為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和中國面向東協開放合作的前沿和樞紐城市,同時也是處於「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一邊是「牽手西南」,一邊是「面朝大海」。
  • 揚州職業大學「中泰職業教育交流中心合作項目」成為第三批「中國—東協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8月26—27日,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與中國—東協中心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國—東協職業教育國際論壇暨特色合作項目成果展」在線成功舉辦。來自中國與東協各國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有關國際組織的300餘名代表,圍繞跨境辦學、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及抗疫合作等專題進行研討。揚州職業大學副校長劉宏、國際交流學院黨總支書記孫志林受邀參加會議。
  •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助力教育全球化發展 開創民間教育交流新...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積極參與中美、中歐等十大人文交流機制,承辦四屆中美省州教育廳長對話、中法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論壇、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五次會議等活動;實施「知行中國」系列項目、艾森豪基金會—中美高級學者交流品牌項目。以品牌建設為引領,不斷擴大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國際教育年會已舉辦21屆,是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主場活動。
  • 中國東協青年文化交流日益緊密
    日前,第36期東協青年幹部高級研修班在南寧的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開班授課。在過去的12年裡,東協青年幹部高級研修班先後舉辦了36期,共培養東協學員1548名,目前正在這裡學習的是緬甸班的38名學員。研修班會向學員提供諸如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和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專題講座。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 「東協交流」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渠道平臺並重,推動優秀節目服務...
    導語:2019年是「中國—東協媒體交流年」。9月中旬,圍繞「中國—東協媒體交流年」主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聯合舉辦中國—東協電視周系列活動,展示雙方媒體合作豐碩成果,擴大雙方在媒體領域全方位的深度交流與密切合作。
  • 2019年中國軍隊開展國際軍事交流與合作回顧
    走向世界的和平足跡——2019年中國軍隊開展國際軍事交流與合作回顧■解放軍報記者 徐 琳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有人說,維和像一面鏡子,映射出一個鮮活的事實:中國是和平的力量,中國越發展,世界越安全。今年,是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第11個年頭。一年來,從中國援建寮國人民軍103醫院綜合醫療樓移交開診,到我駐吉布地保障基地與吉衛生部合作,開展「光明行動」醫療服務,一面又一面「鏡子」的映射,讓世界看到了一支大國軍隊的責任擔當。
  • 「文明之光·2019中國文化交流年度人物」評選啟動
    中國與中東歐、東協、俄羅斯、尼泊爾、希臘、埃及、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共同舉辦文化年活動,形成了「絲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10餘個文化交流品牌,打造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一批大型文化節會,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在沿線國家設立了17個中國文化中心。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緬甸、塞爾維亞、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籤訂了文化遺產合作文件。
  • 中國同東協合作空間將更為廣闊
    原標題:中國同東協合作空間將更為廣闊   冬日的八桂大地豔陽高照,草木蔥蘢。備受關注的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簡稱東博會)11月27日如約在廣西南寧開幕,多國政要通過視頻致辭,中外嘉賓客商濟濟一堂,共謀發展之道,共尋合作商機。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的致辭在各行各業引起熱烈反響。
  • 中國—東協媒體論壇奏響文明交流互鑑新樂章
    中國—東協媒體論壇奏響文明交流互鑑新樂章 2019-07-25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外交部發布「中國—東協合作:1991-2011(全文)」
    七、文化、教育與旅遊    文化    近20年來,中國與東協通過部長級會議、論壇研討、人員交流、舉辦藝術節和展覽等形式,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力增進了中國和東協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賞。
  • 推動人文交流深化經貿合作 跑出粵非交流合作「加速度」
    第二屆粵非交流合作周暨慶祝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活動現場 賀宇 攝第二屆粵非交流合作周暨慶祝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活動舉行,廣東公共外交協會助力打造新時代交流合作「升級版」展望未來,作為對非交流合作的大省,廣東願與非洲朋友一道,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擴大雙向投資,促進產能對接,推動人文交流,打造新時代粵非交流合作「升級版」,跑出粵非交流合作「加速度」。粵非合作的成績單漂亮的不僅是數字粵非貿易和投資始終保持著良好發展勢頭。
  • 勇擔新時代國際交流合作使命 穩步推進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國際化辦學
    我院出席「第二屆中國-東協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與合作論壇」)、海南省教育廳、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三亞市政府、三亞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支持,三亞學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東協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與合作論壇」。在座談中,雙方對未來的合作交流方式進行了深入友好的探討,就短期遊學合作項目達成了初步意向,共同希望以此次來訪為契機,加強雙方來往、促進了解,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建立長期且深厚的合作關係,實現共同發展。
  • 福建與東協的這「疫」年:交流合作邁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
    (經濟觀察)福建與東協的這「疫」年:交流合作邁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中新社福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龍敏)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簡稱「送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