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鼓勵大學生創業嗎?

2020-12-19 騰訊網

(資料來源:人民大學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2018/1/6)

近年來,在雙創政策的戰略指導,各級政府、高校和社會等各方的重視下,高校紛紛開設創業課程,政府舉辦創業大賽,出臺許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利好政策,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直接推動了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的提高。據「2018年應屆大學生創業生態研究報告」的資料(天使灣,2018/10/18),2017年畢業生人數為795萬,其中有3%(約24萬人)走上「畢業即創業」的道路,比之於2011年660萬畢業生的創業比率1.6% (約11萬人),6年時間大學生創業的比率提升將近一倍,創業人數增長1.2倍。 對比於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比率的1.6%,中國目前3%創業率,使「大學生創業」成為中國的一個社會現象。

今年1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覆蓋全國52所高校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主要發現:

-大學生創業意願持續高漲。30%在校大學生有強烈創業意願,比2016年上升了8個百分點,更有3.8%的學生表示一定要創業,有一定創業意願的學生佔57.9%,從未想過創業的只佔12.1%。

-學生創業呈現低齡化趨勢,很多大學生從本科之前就對創業產生興趣,創業的大學生有七成從本科期間就開始創業。

--創業驅動力,在於追求「自由自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佔比31%),為了賺錢而創業(26%),「實現個人理想」(18%),創業動機日趨務實。

-服務業和電商是大學生創業主戰場。住宿餐飲、農業、信息技術等仍是大學生創業的主要領域。住宿餐飲創業佔比22%,這是因為創業門檻較低,也與當前的消費升級趨勢相契合。消費電商領域創業佔比19.3%,反映了「網際網路+」對消費行業的影響逐漸加深。75%大學生都是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創業,只有25%曾有過「跨界」創業。

-資金來源,37%是自己,25%來自團隊,再加上家人,超過70%的資金都要靠自籌。

-大學生創業制約因素主要為資金缺乏、經驗不足及缺少創業指導等,超半數大學生認為,資金短缺問題是他們在準備創業或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資料來源:「2018年應屆大學生創業生態研究報告」,天使灣,2018/10/18)

據天使灣的報告,現在大學生創業者因為理想和激情而創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對自己項目的認可度也在下降,追求較高收入受他人邀約的創業比例在不斷上升,因而觀察到大學生創業者群體變得謹慎、務實,比較商業化,也比較重視團隊合作,更多的參與到別人的創業項目中(不一定自己領導創業)。

談到大學生創業,必得提到「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清華大學首開風氣之先,於1998年舉辦了校內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1999年該賽事升格並擴及全國主要高校,匯集了120餘所高校的近400件作品,在全國高校掀起了一輪創新、創業的熱潮,開啟了「挑戰杯」賽事的長期發展,使大學校園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教育與培訓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我從2002年第三屆挑戰杯大賽開始,應邀在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及山東大學舉辦的最終決賽當評審。上圖的「用心發現」冰山海報,就是在浙江大學舉辦時用的,寓意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展現的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真正用意是希望通過這樣的競賽,來發掘水面下未被發現的巨大潛力,如海報所言:「我們確信:這是一座值得讓我們屏住呼吸,用心發現的冰山」

(浙江大學「挑戰杯」期間創業論壇議程,2002年10月及11月)

(York報告的投影片及其後的Q&A,2002/10/29,浙江大學)

第三屆「挑戰杯」天堂矽谷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總決賽,於2002年10月28及29日在浙江大學舉行。我應邀擔任評審,並在10月29日晚上的創投論壇作了報告,除了介紹中國創投產業的發展,也談到我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

「挑戰杯」是大學生創業計劃書(Business Plan)的競賽。BP競賽是借用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小組,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或服務,並圍繞這一產品或服務,以獲得風險投資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體、深入的創業計劃書。大學生可以把參與BP競賽當成一個校園社團的活動,以參與、學習為目的,「模擬」一個創業項目的融資,培養及訓練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等等。BP競賽並不要求進行商業化的運作,從課堂及校園直接進行創業,參與競賽的過程更重於結果(得獎或獲得投資)。

我2002年在浙江大學的報告中,提到適合大學生參加BP競賽創業項目類型

-可操作性強

-小規模的項目,不適合大規模的,需要建立基礎設施,如Call Center及Data Center的項目

-利用現有技術的項目,不適合革命性的,推翻目前大公司正在營運的項目

-投資較小的項目,不適合太過資本密集(廠房、土地、大型機器)的項目

-高社會效應。一些環保、三廢治理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項目比較容易獲得青睞

-能利用校園資源的項目,如實驗室、研發中心及教授的支持

-組成優勢互補的技術、企管、財務和行銷等團隊

-不能低估資金的需求

-不能低估創業四大坎的挑戰

雖然多次參與「挑戰杯」的決賽以及一些大學的BP競賽評審,我支持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業計劃競賽,但我反對大學生「畢業即創業」。

根據報導,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3%,遠低於世界平均的10%左右。畢業即創業的大學生,3年後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一般而言,畢業三年後的創業人數是畢業即創業人數的兩倍多。有了三年工作經驗的的積累,令一些具有創業意願的畢業生對想要創業的方向有更成熟的想法,對創業資源(團隊、渠道、供應鏈等)能更進一步優化整合,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早期啟動資金,再踩出創業的步伐,成功的概率也會高一點。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比較「畢業即創業」與畢業三年後創業。校園的環境極大的不同於外面的工商世界,我認為人生的發展應該是分階段的,離開16年的「象牙塔」校園生活,是否應該先進職場?厚積基礎以後,再考慮創業的機會。Be a good team member, then to be a good team leader。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可以考慮以三年為期,拿著別人的薪水,當作練手,也加速學習、成長,厚植創業成功的基礎。

另外,在創業資金上,跟已有多年就業經驗的創業者相比,大學生創業比較多是拿著父母、家庭或朋友的錢在創業,缺少自有的啟動資金,融資困難,拖延了業務發展的進度,也導致較高的創業失敗案例。而且,一般的家庭都承擔不起大學生創業失敗的打擊。

於剛老師經過三次創業:美國科萊科技公司(成功賣掉)、1號店(賣給沃爾瑪,後併入京東)及壹藥網(已在紐約上市)。他於2015年9月14日在武漢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講話,提到大學生應該「先做你必須做的」再「做你想做的」,並不鼓勵大學生畢業即創業。他說:「學弟學妹們,人生是美好的,但生命是你自己的,美好的人生是需要你自己去定義、發現、創造和品味的。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先做你必須做的事情,積累財富、經驗、人脈、聲譽,然後再做你想做的事情,展現自我,走向你期待的自由王國。有些人過早地期望邁到第二階段,沒有充分積累,結果欲速則不達,甚至永遠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有不少行業大咖,對大學生創業持比較保留的看法,譬如薛蠻子提到:「我認為創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在校大學生休學創業或畢業創業,都太難了,成功的機率很低。根據我們的統計,絕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都是32歲到38歲,也就是說他已經有5、6年的工作經驗。創業者最好要有一定的行業經驗,懂得這個行業的門道,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人脈,只有這樣你才能看到這個行業目前的需求。所以大學生真的想要創業,可以先去創業公司工作兩三年,學會如何和投資人打交道,如何帶領好一個團隊,這對你來說都是人生非常寶貴的經驗。另外不能將家裡父母辛辛苦苦掙到的錢都押在了創業上了,不要急著交學費。創業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是草率的兒戲。一定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創業,萬不可抱著賭博的心態去嘗試。(「薛蠻子:凡是擔心商業模式容易被抄襲的創業者,多半成不了事」,東開投資研究院,2016/9/1)

「大部分沒有任何出路的年輕人都喜歡網際網路創業,在他們心目中網際網路創業=無門檻+無限想像。現在中國每年七百萬的應屆畢業生,都是為網際網路創業量身定製的:就業難,會上網,想逆襲,有一顆躁動的心。」(「大眾創業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前沿真相,2017/11/4)

「褚時健說,不少20多歲的年輕人跑來問我,『為啥事總做不成?』我說你們想簡單了,總想找現成、找運氣、靠大樹,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我80多歲,還在摸爬滾打。」(「生於1928年的褚時健:年輕人創業太急我80了還在摸爬滾打」,時代商業領袖,2015/10/17。)

(「跟誰學」宣布融資成功,北京市國家會議中心,2015/3/30)

「跟誰學」由前新東方執行總裁陳向東於2014年6月創立,定位於O2O找好老師學習服務電商平臺。創業九個月後,於2015年3月底宣布獲得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這是公司第一次對外融資,由高榕資本領投,刷新了小米4100萬A輪的最高記錄。在融資當時平臺已非常「厚實」:註冊教師7萬名,學生數百萬,最高日營收209萬元,課程產品包括中小學、興趣愛好、技能、留學等千餘種科目,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並在北京、武漢、成都、合肥、南京等35個城市設立分公司和代理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資深」創業者Seasoned Entrepreneur的重要性,尤其在目前低迷的投融資環境下,VC及天使投資人更期望投資經驗豐富、有創業經歷及企業管理的創業者。

我認為,創業者是社會資源的統籌者及分配者,把資金、人員、政策及各種社會資源等吸納到他的領導及支配之下,創業者應自問:是否「準備」好了承擔這樣一個角色?年輕人灌幾碗雞湯,聽幾聲忽悠,就拿著爹媽的血汗錢一頭扎進「創業」泥潭裡,是否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創投基金的投資,在追求財務回報,但也準備承受高風險,大部分投資項目都會血本無歸,須透過VC的「組合管理」,一個基金分散投資多個項目,以高回報的成功項目「貼補」失敗項目。創投產業有跟保險一樣的社會意義,讓失敗者能重新再起。但對一個項目的創業者,這個項目就是他的「唯一」,創業失敗可能嚴重打擊自信心並拖累家庭及朋友,值得深思考慮。

在雙創政策的引導下,部份政府單位把大學生創業當成促進就業(降低紙面上的失業率)的一個手段,引導「畢業即創業」。此時經濟下行,身經百戰的企業經營者都在思考如何保守、退卻,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是在鼓勵沒有歷練的新手上場,這個邏輯是否有問題?

(公眾號「老約客談VC」,基礎概念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任編輯:李麗娜 張依

圖文排版:彬彬 潘坤

部份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是什麼角色?社會鼓勵大學生創業對嗎?叫他們去搶銀行嗎?
    大學生現在究竟是什麼角色?鄭強教授說過:大學生是浙江大學培養的人才中最低的,培養來打工的!據統計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大學生共有874萬,就業壓力極大,這已經不再是僅僅憑學歷就可以拼搏的社會了。一個人的實力包括家庭背景、專業能力、人際能力等等的自身素質,經常聽到要鼓勵大學生創業,這真的不是只有努力能夠做到的事情了。創業需要什麼?
  • 當代大學生的困境丨沒資源,沒資金,大學生應該創業嗎?
    雖說,大學生創業已然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但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各有不同,如柳傳志、宗慶後、李開復等一些商業大佬建議大學生畢業後可以先工作幾年,積累積累經驗在出來創業不晚!也有人認為大學生就應該去創業,走進大學就已經邁入了社會,大學生創業可以更好的磨練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 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 我們能做什麼
    然而,大學生返鄉創業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大學就讀專業與農村就業需求不匹配、難以融入鄉村的「圈子」、找不準定位等。如何進一步鼓勵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參與鄉村振興,成了今年省兩會不少代表和委員的討論焦點。
  • 大學生休學創業靠譜嗎?
    通知指出,在校生可以利用休學創業的鼓勵政策,利用彈性學制,依託國家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把導師們的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創業項目,爭當創業贏家。在記者調查中發現,如今有很多大學生已經開始在畢業之前走上創業的道路。
  • 璧山區鼓勵大學生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高校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更是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10月10日,我區出臺了《璧山區鼓勵科技創新二十五條政策》,其中包括創業扶持、創新支持等多項措施,鼓勵大學生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推動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把我區建成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當前的璧山,各種創新平臺蓬勃興起,大學城西區等創新載體逐漸形成,智能裝備、電子信息、軍民融合等產業基礎堅實,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大學生留下來創業、就業,其中不乏一批優秀的科技創業人才。
  • 西安出臺「20條意見」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
    優化環境   為大學生在西安就業創業開設落戶綠色通道   放寬落戶條件。為大學生在西安就業創業開設落戶綠色通道,在校大學生持學生證、身份證即可辦理落戶手續。調整傳統用工方式,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用工制度,鼓勵各級、各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深度挖掘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性就業崗位,每年提供就業崗位不少於30萬個。依據核定計劃,積極開展公務員招錄工作;事業單位、社區工作崗位每年分別提供不少於8000個、1000個崗位專項招聘大學生;鼓勵國有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每年新增崗位中專項招聘大學生的崗位不低於60%。   鼓勵企業吸納就業。
  • 大學生創業可以,非得休學嗎?
    面對2015年的約750萬名畢業生,教育部在10日發出通知,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同時,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等擔任兼職導師,對創新創業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各地各高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納入學分管理。 鼓勵大學生創業的點子並不新,新鮮的是把彈性學制與休學創業聯繫在一起。
  • 創新創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大學生群體於國家社會而言,就如同一支生力軍,在為國家提供新鮮血液的同時,對國家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走向起到決定性的意義。而在新的發展環境下,應該強調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創新型人才。
  • 大學生創業到底是應該立足於政府主導,還是取決於市場需求呢?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和高校都鼓勵大學生去創業,尤其是政府還制定了好多政策來扶持和幫助大學生進行創業。那麼我們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時,到底應該立足於政府主導還是應該取決於市場需求呢。大家的觀點是什麼?
  • 福建鼓勵大學生創業:取消註冊資本最低限制
    近日,福建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十五條措施》明確,初創三年內的小微企業吸納就業者的,可按人數給予每人不超過1000元、總額不超過3萬元的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同時,福建省還將取消公司註冊資本最低限制,放寬經營範圍登記管制和住所登記限制,推動「一址多照」、集群註冊等住所登記改革。
  • 創業 專家對於大學生休學創業的觀點,來參考一下吧~
    2015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達749萬,比被稱為史上「更難就業季」的2014年又增加了22萬人。畢業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創業工作任務艱巨,宏觀就業壓力不減。昨天,教育部正式公布近日印發的《教育部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鼓勵扶持開設網店等多種創業形態。
  • 教育部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 項目驗收後成員可獲學分認定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8月1日記者獲悉,教育部近日印發《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明確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高校對通過結題驗收的項目團隊成員可給予學分認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簡稱國創計劃。
  • 大學生創業新方向,國家鼓勵下,近二十萬大學生開網店創業
    在2020年就業新時期下,近期,國家教育部也全面鼓勵大學畢業生自己去創業,並初次把&34;列入學生就業統計指標。近年來,大約有二十萬在校大學生在淘寶開店,邁向創業的道路。淘寶造物節也將這些創業年輕人的各種奇思妙想匯聚在一起,實際上,這將變成一種升級版的電子商務新基建。
  • 專訪姚勁波:O2O不是偽命題,不鼓勵大學生創業
    網易科技:你剛才說到另外一個創新產品,是58到家,你能介紹下目前58到家的發展情況嗎?姚勁波:58到家上門服務O2O平臺,是標準化和閉環交易平臺。網易科技:資本寒冬以來,很多O2O創業者對於要不要繼續創業,能不能找到合適的方向有很多疑問,你能給這些O2O創業者提供一些建議嗎?姚勁波:如果說那個服務是成立的,用戶確實喜歡你的服務,我覺得應該堅持下去。但是如果你的用戶是靠補貼,停止補貼用戶量就不增長了,這樣的服務關了就關了。
  • 大學生休學創業,靠譜嗎?
    「休學創業」已不再「奇葩」,而是成為政策支持的一種選擇  「創業並沒有什麼風險,失敗了無非就面臨兩個選擇:繼續創業還是找工作」  不靠譜?  「大學生們想要靠創業所滿足的那些需求真的存在嗎?誰會花錢去買?
  • 大學生在校進行創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環境下的特殊群體,創業是對所獨有資源的整合而實際經濟價值的一個過程。至於大學生應不應該在校創業,應該從以下幾點考慮:第一:時間大學生在校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 大學生創業好的項目有哪些,大學生創業項目推薦
    在國家的政策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自己創業,很多大學生在畢業時都不是一心想著去找工作上班,而更多的大學生內心都有自己的想法,那麼在如今社會的創業浪潮中,有哪些項目比較適合大學生創業呢?下面就給大家推薦幾種比較適合大學生創業的項目。
  • 大學生創業的SWOT分析及對策,
    個體或單位根據本身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探尋不同條件下應該採取的對策和辦法。因此,大學生創業並不是天方夜譚,作為創新的一代,大學生應該大膽地在自己的創業路上奮鬥。 (三)大學生創業的現狀   大學生創業作為目前解決就業困難和大學生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一個途徑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行為越發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
  • 馬瑞光:大學生應該如何創業?
    但其成效並不樂觀,目前大學生創業人數所佔比重仍然較低,創業成功率也並不理想。僅有2.8%的高校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地區4%,廣東地區1%,全國平均水平僅有2%。哪種大學生適合創業社會各界各個階層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創業基因是關鍵,有人主張夯實的創業資本是底氣。
  • 大學生創業,你準備好了嗎
    長沙晚報記者 肖娟 實習生 胡琴琴兼職後單幹,開了家烘焙微店;創立格子鋪,當上了「包租婆」;擁有一家廣告設計工作室……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成為求職大軍中的一員。可有一群大學生,他們還在求學,就自己創業當起了老闆。大學生創業,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