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人民大學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2018/1/6)
近年來,在雙創政策的戰略指導,各級政府、高校和社會等各方的重視下,高校紛紛開設創業課程,政府舉辦創業大賽,出臺許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利好政策,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直接推動了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的提高。據「2018年應屆大學生創業生態研究報告」的資料(天使灣,2018/10/18),2017年畢業生人數為795萬,其中有3%(約24萬人)走上「畢業即創業」的道路,比之於2011年660萬畢業生的創業比率1.6% (約11萬人),6年時間大學生創業的比率提升將近一倍,創業人數增長1.2倍。 對比於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比率的1.6%,中國目前3%創業率,使「大學生創業」成為中國的一個社會現象。
今年1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覆蓋全國52所高校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主要發現:
-大學生創業意願持續高漲。30%在校大學生有強烈創業意願,比2016年上升了8個百分點,更有3.8%的學生表示一定要創業,有一定創業意願的學生佔57.9%,從未想過創業的只佔12.1%。
-學生創業呈現低齡化趨勢,很多大學生從本科之前就對創業產生興趣,創業的大學生有七成從本科期間就開始創業。
--創業驅動力,在於追求「自由自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佔比31%),為了賺錢而創業(26%),「實現個人理想」(18%),創業動機日趨務實。
-服務業和電商是大學生創業主戰場。住宿餐飲、農業、信息技術等仍是大學生創業的主要領域。住宿餐飲創業佔比22%,這是因為創業門檻較低,也與當前的消費升級趨勢相契合。消費電商領域創業佔比19.3%,反映了「網際網路+」對消費行業的影響逐漸加深。75%大學生都是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創業,只有25%曾有過「跨界」創業。
-資金來源,37%是自己,25%來自團隊,再加上家人,超過70%的資金都要靠自籌。
-大學生創業制約因素主要為資金缺乏、經驗不足及缺少創業指導等,超半數大學生認為,資金短缺問題是他們在準備創業或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資料來源:「2018年應屆大學生創業生態研究報告」,天使灣,2018/10/18)
據天使灣的報告,現在大學生創業者因為理想和激情而創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對自己項目的認可度也在下降,追求較高收入和受他人邀約的創業比例在不斷上升,因而觀察到大學生創業者群體變得謹慎、務實,比較商業化,也比較重視團隊合作,更多的參與到別人的創業項目中(不一定自己領導創業)。
談到大學生創業,必得提到「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清華大學首開風氣之先,於1998年舉辦了校內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1999年該賽事升格並擴及全國主要高校,匯集了120餘所高校的近400件作品,在全國高校掀起了一輪創新、創業的熱潮,開啟了「挑戰杯」賽事的長期發展,使大學校園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教育與培訓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我從2002年第三屆挑戰杯大賽開始,應邀在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及山東大學舉辦的最終決賽當評審。上圖的「用心發現」冰山海報,就是在浙江大學舉辦時用的,寓意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展現的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真正用意是希望通過這樣的競賽,來發掘水面下未被發現的巨大潛力,如海報所言:「我們確信:這是一座值得讓我們屏住呼吸,用心發現的冰山」。
(浙江大學「挑戰杯」期間創業論壇議程,2002年10月及11月)
(York報告的投影片及其後的Q&A,2002/10/29,浙江大學)
第三屆「挑戰杯」天堂矽谷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總決賽,於2002年10月28及29日在浙江大學舉行。我應邀擔任評審,並在10月29日晚上的創投論壇作了報告,除了介紹中國創投產業的發展,也談到我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
「挑戰杯」是大學生創業計劃書(Business Plan)的競賽。BP競賽是借用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小組,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或服務,並圍繞這一產品或服務,以獲得風險投資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體、深入的創業計劃書。大學生可以把參與BP競賽當成一個校園社團的活動,以參與、學習為目的,「模擬」一個創業項目的融資,培養及訓練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等等。BP競賽並不要求進行商業化的運作,從課堂及校園直接進行創業,參與競賽的過程更重於結果(得獎或獲得投資)。
我2002年在浙江大學的報告中,提到適合大學生參加BP競賽的創業項目類型:
-可操作性強
-小規模的項目,不適合大規模的,需要建立基礎設施,如Call Center及Data Center的項目
-利用現有技術的項目,不適合革命性的,推翻目前大公司正在營運的項目
-投資較小的項目,不適合太過資本密集(廠房、土地、大型機器)的項目
-高社會效應。一些環保、三廢治理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項目比較容易獲得青睞
-能利用校園資源的項目,如實驗室、研發中心及教授的支持
-組成優勢互補的技術、企管、財務和行銷等團隊
-不能低估資金的需求
-不能低估創業四大坎的挑戰
雖然多次參與「挑戰杯」的決賽以及一些大學的BP競賽評審,我支持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業計劃競賽,但我反對大學生「畢業即創業」。
根據報導,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3%,遠低於世界平均的10%左右。畢業即創業的大學生,3年後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一般而言,畢業三年後的創業人數是畢業即創業人數的兩倍多。有了三年工作經驗的的積累,令一些具有創業意願的畢業生對想要創業的方向有更成熟的想法,對創業資源(團隊、渠道、供應鏈等)能更進一步優化整合,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早期啟動資金,再踩出創業的步伐,成功的概率也會高一點。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比較「畢業即創業」與畢業三年後創業。校園的環境極大的不同於外面的工商世界,我認為人生的發展應該是分階段的,離開16年的「象牙塔」校園生活,是否應該先進職場?厚積基礎以後,再考慮創業的機會。Be a good team member, then to be a good team leader。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可以考慮以三年為期,拿著別人的薪水,當作練手,也加速學習、成長,厚植創業成功的基礎。
另外,在創業資金上,跟已有多年就業經驗的創業者相比,大學生創業比較多是拿著父母、家庭或朋友的錢在創業,缺少自有的啟動資金,融資困難,拖延了業務發展的進度,也導致較高的創業失敗案例。而且,一般的家庭都承擔不起大學生創業失敗的打擊。
於剛老師經過三次創業:美國科萊科技公司(成功賣掉)、1號店(賣給沃爾瑪,後併入京東)及壹藥網(已在紐約上市)。他於2015年9月14日在武漢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講話,提到大學生應該「先做你必須做的」,再「做你想做的」,並不鼓勵大學生畢業即創業。他說:「學弟學妹們,人生是美好的,但生命是你自己的,美好的人生是需要你自己去定義、發現、創造和品味的。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先做你必須做的事情,積累財富、經驗、人脈、聲譽,然後再做你想做的事情,展現自我,走向你期待的自由王國。有些人過早地期望邁到第二階段,沒有充分積累,結果欲速則不達,甚至永遠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有不少行業大咖,對大學生創業持比較保留的看法,譬如薛蠻子提到:「我認為創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在校大學生休學創業或畢業創業,都太難了,成功的機率很低。根據我們的統計,絕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都是32歲到38歲,也就是說他已經有5、6年的工作經驗。創業者最好要有一定的行業經驗,懂得這個行業的門道,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人脈,只有這樣你才能看到這個行業目前的需求。所以大學生真的想要創業,可以先去創業公司工作兩三年,學會如何和投資人打交道,如何帶領好一個團隊,這對你來說都是人生非常寶貴的經驗。另外不能將家裡父母辛辛苦苦掙到的錢都押在了創業上了,不要急著交學費。創業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是草率的兒戲。一定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創業,萬不可抱著賭博的心態去嘗試。(「薛蠻子:凡是擔心商業模式容易被抄襲的創業者,多半成不了事」,東開投資研究院,2016/9/1)
「大部分沒有任何出路的年輕人都喜歡網際網路創業,在他們心目中網際網路創業=無門檻+無限想像。現在中國每年七百萬的應屆畢業生,都是為網際網路創業量身定製的:就業難,會上網,想逆襲,有一顆躁動的心。」(「大眾創業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前沿真相,2017/11/4)
「褚時健說,不少20多歲的年輕人跑來問我,『為啥事總做不成?』我說你們想簡單了,總想找現成、找運氣、靠大樹,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我80多歲,還在摸爬滾打。」(「生於1928年的褚時健:年輕人創業太急我80了還在摸爬滾打」,時代商業領袖,2015/10/17。)
(「跟誰學」宣布融資成功,北京市國家會議中心,2015/3/30)
「跟誰學」由前新東方執行總裁陳向東於2014年6月創立,定位於O2O找好老師學習服務電商平臺。創業九個月後,於2015年3月底宣布獲得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這是公司第一次對外融資,由高榕資本領投,刷新了小米4100萬A輪的最高記錄。在融資當時平臺已非常「厚實」:註冊教師7萬名,學生數百萬,最高日營收209萬元,課程產品包括中小學、興趣愛好、技能、留學等千餘種科目,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並在北京、武漢、成都、合肥、南京等35個城市設立分公司和代理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資深」創業者Seasoned Entrepreneur的重要性,尤其在目前低迷的投融資環境下,VC及天使投資人更期望投資經驗豐富、有創業經歷及企業管理的創業者。
我認為,創業者是社會資源的統籌者及分配者,把資金、人員、政策及各種社會資源等吸納到他的領導及支配之下,創業者應自問:是否「準備」好了承擔這樣一個角色?年輕人灌幾碗雞湯,聽幾聲忽悠,就拿著爹媽的血汗錢一頭扎進「創業」泥潭裡,是否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創投基金的投資,在追求財務回報,但也準備承受高風險,大部分投資項目都會血本無歸,須透過VC的「組合管理」,一個基金分散投資多個項目,以高回報的成功項目「貼補」失敗項目。創投產業有跟保險一樣的社會意義,讓失敗者能重新再起。但對一個項目的創業者,這個項目就是他的「唯一」,創業失敗可能嚴重打擊自信心並拖累家庭及朋友,值得深思考慮。
在雙創政策的引導下,部份政府單位把大學生創業當成促進就業(降低紙面上的失業率)的一個手段,引導「畢業即創業」。此時經濟下行,身經百戰的企業經營者都在思考如何保守、退卻,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是在鼓勵沒有歷練的新手上場,這個邏輯是否有問題?
(公眾號「老約客談VC」,基礎概念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任編輯:李麗娜 張依
圖文排版:彬彬 潘坤
部份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