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到了年底,意味著新的就業季也開始了。
連續幾年,高校畢業人數高位運行,「史上最難」已不足道,「史上更難」才能生動地形容就業之壓力山大。而每一年,教育部門都用心良苦,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幫助緩解就業,今年當然不例外。
面對2015年的約750萬名畢業生,教育部在10日發出通知,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同時,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等擔任兼職導師,對創新創業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各地各高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納入學分管理。
鼓勵大學生創業的點子並不新,新鮮的是把彈性學制與休學創業聯繫在一起。在一些高校,其實已經試點過休學創業,只是影響力有限,少為人知。這一次,教育部在全國高校推廣,算是出了一個大招,很有改革創新意識,也頗具殺傷力。
請注意,是「殺傷力」而非「影響力」。
這並非給大學生創業唱反調。應該說,鼓勵大學生創業在激發創新精神、培育創業意識方面有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但是,應不應當推廣大學生休學創業,值得商榷。所謂大學,學生汲取知識、完善心智、健全人格之良地。要搭建起支撐整個人生的根基,大學的時間很短,任務很重。創業不是憑空起樓閣,需要系統的知識、有市場的項目、冒險的心態和抗擊打的心態。對於多數大學生而言,首要之事還是夯實地基,為走入社會積累常識,為未來人生積蓄養分,而不是單憑熱血,冒失前行,最後浪擲青春。總說青春無悔,其實青春不一定無悔,萬一後悔了,也許代價會很沉重。
總會有人舉出比爾?蓋茨與賈伯斯的例子。且不說國情不同,單憑他倆的成功,也無法得出退學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絕大多數的創業故事,都起始於社會歷練之後,而不是發端於校園生活之中。所以,這兩個老外的傳說,姑且聽之,可別迷信。為之瘋狂,就更不可取了。
創業終歸是個人選擇。如果確有創新點子,也做了市場調研,有了充分準備,那就去闖吧,不管休學還是退學。但是,如果本在懵懂彷徨之間,卻被教育部門一通「激情催化」,半推半就地去創業,如此被「誤傷」問題可就大了。大學最應該做的,是激起學生的興趣,鼓動創新激情,培育創業成功的內生動力,而不是開設創業課程,自我矮化成就業培訓機構。
創業,當然可以,但不一定休學啊!對於這項新政策可能產生的「殺傷力」,還請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