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休學創業,是勇敢還是衝動?專家:要辨清創業與偽創業的區別,如果休學創業成為一種從眾行為,就違背了社會對於創新創業的理解
圖片說明:上海財經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現場。
教育部在《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到,「各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
說起休學創業,眼前不免浮現這些名字:比爾·蓋茨、賈伯斯、扎克伯格……這些成功者,無疑成為當今大學生創客們效仿與追隨的目標,在校創業者已成為青年創客的重要組成群體。那些休學創業的「試水者」,究竟是勇敢還是衝動?他們的休學創業路走得順嗎?休學創業應該成為大學生創客的普遍嘗試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近了他們。
創業與績點難以兼顧,休學一年給項目「加把火」
今年9月,上海財經大學的張思雨原本應該成為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不過,他在暑假前毅然做出大膽決定:休學一年,全身心投入他的「精通創服」創業項目。
從成都市六校聯考狀元到不滿20歲當上CEO,張思雨的人生無疑是特殊而傳奇的。「12歲,我頭一回了解到馬雲和他『十八羅漢』的創業故事,也第一次知道除了做白領、考公務員外,未來我或許還有第三種職業方向——創業。」張思雨回憶,高考後初來報到時,財大校門上「中國企業家的搖籃」的鮮紅橫幅給他一種直覺,「自己沒有選錯地方。」剛上大一,他就迅速加入咖啡綠植項目,收集咖啡渣送到金山菌菇場,一年內為800餘名中低收入人群免費贈送約5000包,每個家庭月均增收400元。
漸漸地,他愈發覺得創業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同一個信念聚在一起,無論年齡、身份、背景,有能力的人就應該被尊重。」2015年愚人節,張思雨決定做屬於自己的項目,5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兩天熬夜形成萬字策劃書、8000元的啟動資金,針對大學校內活動信息整合發布的Together項目正式啟動。
在實際操作中,張思雨卻遇到不少困惑:究竟該主營什麼業務?主要用戶對象是誰?微信平臺還是APP的用戶體驗更好?三次業務調整後,他們聚焦新媒體、設計與視頻領域,更名「精通創服」,將其定位為基於共享經濟的初創企業「美容院」:挖掘校園精英人才,為初創企業提供最高性價比的網際網路營銷解決方案。
如今,團隊共有15名全職成員,服務企業百餘家,招納校園精英破千,總流水超50萬元,盈虧幾乎平衡。而此時,張思雨卻站在了抉擇的岔路口:創業與學業,到底如何選擇?
「我從去年開始萌生休學創業的念頭,特殊之處在於我幾乎沒有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張思雨說,「花了一周說服父母,就很快做出了決定,接下來一年,我們要將服務企業擴展至8000家。這個看似很龐大的數字,必須有充裕時間來支持。」在他看來,學業是提供自己思考的空間,「我們有許多課程都很棒,但之前因為創業難以兼顧,覺得挺可惜的。」張思雨坦言,為了創業無法顧及績點,如果在考試周同時遇到項目瓶頸,雙重壓力的確難以克服。
如今,團隊在離學校不遠的五角場眾創空間共同打拼,「休學只有一年時間,之後我會重返課堂。」張思雨信心百倍,下決心要在一年裡給創業項目「加把火」,不辜負自己的選擇和父母師長的支持。
蝦蟹與學業都不能少,半年「雙拼」式休學嘗甜頭
最近,上海海洋大學學生創業團隊獲得「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創業項目是小龍蝦、河蟹生態養殖。在海洋大學副教授王春的指導下,這幾個小夥子在崇明島養出清甜型小龍蝦和清水大閘蟹。為了幹出一番事業,他們中的4名本科生選擇彈性休學創業。
大三的吳澤建說,過去的一年裡,他半年在崇明瀛東生態村水產養殖基地,另外半年上課修學分。「3月至9月是小龍蝦養殖的忙季,我們要住在崇明,隨時照料這些蝦。河蟹養殖忙季則不需要那麼多人手,我們4個就錯開時間,有人上課,有人養蟹。」
體驗了一年彈性休學創業,吳澤建覺得很不錯:一方面公司發展勢頭良好,積累了不少企業客戶,風投也在洽談中;半年內的課程都順利通過考試,拿到學分。「水產養殖是應用性學科,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彈性休學創業模式讓我們在上課時更有興趣,在養蝦蟹時也更懂門道。」吳澤建說。
不同於拿出完整一年時間休學創業,半年「雙拼」制度似乎更合他們胃口。「有志於創業的大學生不少,但我們需要有較為寬鬆的環境,最好能達到學業、創業兩不誤的效果。」在吳澤建看來,大學生創客之所以積極性、能動性高,離不開高校這片沃土,豐富的技術和市場資源都能為提升創業成功率助力。走過初創期的團隊雖然嘗到了甜頭,但吳澤建認為,這並非是所有大學生創客都能效仿的路徑,「我們的創業項目恰好和所學專業緊密結合,休學創業可以起到彼此促進的作用。」
認可不推崇休學創業,要區分開創業與「偽創業」
大學生休學創業真的可以成為大多數在校創業者的選擇嗎?上海財經大學創業導師、冠生園(集團)總經理萬黎峻接受專訪時表示,「作為師長和社會資本方,我們認可包容這種選擇,但不提倡推崇其成為主流方向,輕率地選擇休學,往往容易形成錯誤的風向。」
對於正在困惑是否要休學創業的大學生,他給出較為直觀的判斷方式,「如果確實在創業實踐的關鍵期,即需要完整充裕的時間來保證商業發展的連續性,那麼可以對自我追求、團隊建設、商業風向把握、充分衡量家庭財務負擔、綜合學業規劃等把握權衡,作出休學選擇。」萬黎峻說,平日有不少學生詢問他究竟該如何平衡學業與創業的關係,「以張思雨的情況為例,他之所以適合選擇休學創業,是基於他項目的發展程度考量。他先後創立了兩個創業平臺工具,扮演著『衝浪者』的角色,但別的同學不一定同樣具備這些技能。」
萬黎峻提出,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的還是應該落在對創業精神的培養上,「學生們應該時刻準備成為事業開創者,獨立思考而不跟隨、追求機遇而非追求虛榮財富、捫心自問再做選擇而非來自群體意識的壓迫。」
可以說,作為「雙創」的主力軍,大學生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難免有一窩蜂式的盲從者,「如果休學創業也成為一種從眾行為,這將違背社會對於創新創業的理解。」萬黎峻直言不諱,「要辨清創業與偽創業的區別。」
什麼是「偽創業」?它是依靠社會關係便利、信息不對稱等現有資源獲得財富積累,對已有價值進行梳理整合的行為。「通俗來講就是做生意,比如在家中原有的商鋪做老闆、在學校旁邊開奶茶店等。」萬黎峻指出,對於休學做生意,大家都是明確反對的,「創業應該是在創新的前提下洞察消費變化、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讓消費者體驗更豐富的產品。」
「創業路上,大家會遇到必要的挫折,比如團隊間分歧、客戶的抱怨、盈虧不相抵等。真正有創業精神的學生會藉此機會思考,重回課堂時,他們會明白自己缺什麼,會對學習如饑似渴。」萬黎峻說,「勇敢邁出這一步不是壞事,希望休學創業的大學生能真正迎著困難前進,切莫把休學作為自己偷懶與逃避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