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內,經常看到和聽到人們問何地製作的羊肉粉味道最好、誰最正宗而爭得面紅耳赤。其實歷史淵源是一回事,味道好才是硬道理。
在金沙,要講飲食的歷史淵源和在外的名氣,首推金沙羊肉粉。金沙人對羊肉粉的喜好已然超越了小吃本身,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粉,早已經演變為「鹽茶古道·麗水金沙」的一張靚麗名片,成為最能代表金沙味道的傳統名優小吃。
不少金沙人的一天都是從早上的一碗羊肉粉開始的,以致外地人到了金沙,早餐來碗香噴噴的金沙羊肉粉,已經成為主人的最佳推薦和外地客人的首選,甚至有了「不吃羊肉粉,枉自到金沙」之說。
據說金沙羊肉粉可以考證的歷史,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在金沙人的心目中,沙土的羊肉粉才是最正宗最地道的滋味,是最難忘懷的那一抹鄉愁。
自清朝中葉,一黃姓師傅在金沙沙土開起了第一家羊肉粉店,之後便名聲鵲起而一發而不可收拾。時光流逝到今天,連貴陽、畢節、六盤水羊肉粉生意最好的門店,都與金沙沙土羊肉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金沙縣東部的沙土鎮與遵義市接壤,沙土富庶一方,沙土既有平川沃土,也有林幽草茂的起伏山地,當地群眾養殖山羊的歷史十分悠久。優質的食材,為羊肉粉的加工提供了優質原料。當地人對烹製山羊有著獨特秘方和獨門絕技。
在當地,最為正宗的羊肉粉以米粉、羊肉為主料。用的米粉是很講究的,因米粉的生產工藝不同,味道也有所差異。從前的米粉採用傳統工藝生產,將不新不陳的本地大米粉碎磨漿,發酵蒸熟,最後成型,這種米粉粗如竹筷,微酸鮮滑,既有大米的清香,又有入口即化的妙處,至今在金沙還保留有這樣的米粉。另外一種半乾粉是將大米發水後灌入機器中摩擦膨化後,米粉一次成型,工藝簡單,筋道有嚼頭。
羊肉則是選用本地山上散養的優質山羊,羊越重越肥為好,這種山羊羶味適中,肉細味鮮。活羊捉來後,宰殺去毛留皮,清理內臟,精刀去骨;再將清洗乾淨的帶皮羊肉分割成幾大塊,放入大鐵鍋秘制湯中大火沸騰後去浮沫,小火慢慢熬製。
羊肉煮熟後,待軟硬適度,撈出擺整齊用重物壓實,待自然冷卻隔上一夜後,切成大小適中、厚薄均勻的肉片備用。食用時將米粉用涼水泡透去掉酸味,放入沸水鍋中燙透,用漏勺撈出裝入碗內,再在碗內的粉條上鋪好切好的羊肉、羊雜,將熬製好的適量原汁熱羊肉湯舀入碗中,並在碗內放入芫荽、蔥花、蒜泥、鹽巴、花椒、紅油辣椒(或煳辣椒)等佐料,於是色香味俱全的一碗碗羊肉粉已然呈現在垂涎欲滴的食客面前。
至於羊肉粉味道如何,主要在於那一鍋時刻翻滾的原味湯鍋和那紅油汪汪的一小調羹辣椒。羊肉湯的做法很有講究,一般以鮮羊肉和羊骨頭為主料,佐以適量甘松、草果、砂仁、白扣、白芷、茴香、陳皮、丁香等裝袋入鍋與幹辣椒、老薑、冰糖、料酒等一起熬製;
熬製時先將大鐵鍋及上述主料、輔料一道入鍋置於大火上燉煮,待沸騰後用勺收去浮在面上的泡沫,改為文火燉至肉熟撈出,骨頭則繼續留鍋內熬製1~2小時即可。上品的原湯應該是清而不濁,鮮而不腥,避腥香料放多則有藥味,放少則羶腥燻人,各家味道是否正宗地道,全在於熬製這一鍋湯的功夫。
作為重要佐料的油辣椒,製作水平的高低亦可以分出味道的高下。辣椒一般選用金沙本地所產香而不辣的幹辣椒炒熟粉碎,再用羊油、芝麻等炒制。
正宗的金沙羊肉粉所用的煳辣椒麵細如粉末,火候不到,辣椒生嫩;火候過了,辣椒糊臭,而這一切的掌握,全憑一個感覺。一般小店不懂其中奧妙,為圖省事,乾脆改用粗辣椒末製作,其味道就相去甚遠了。正宗的金沙羊肉粉羊肉嫩而不爛、米粉雪白爽滑、原湯色澤清亮、辣香味濃、油大不膩,吃後直令食客舔嘴咂舌大呼過癮。
金沙縣城羊肉粉和沙土羊肉粉的製作和食用方法如出一轍,其出售羊肉粉的早餐店也如雨後春筍般欣欣向榮。近二十年崛起的「小龍羊肉粉」,風味獨特,是金沙羊肉粉中新生代中的翹楚,系龍先舉和妻子林昌英所創立的知名品牌。
如今,這家品牌的老闆不但在位於金沙縣城的開明·同心步行街開起了「龍五爺羊肉粉總店」,還在河南、浙江、貴陽、畢節、銅仁、水城、大方等地開起了「龍五爺羊肉粉」連鎖分店。2008年5月「小龍羊肉粉」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申請註冊,根據註冊要求,特將「小龍羊肉粉」更名為「龍五爺羊肉粉」,現已獲得了國家商標局籤發的商標「註冊證書」。2008年10月,「龍五爺羊肉粉」代表金沙縣參加「中國織金國際溶洞飲食文化節」,深受廣大食客讚賞和喜愛,以「名小吃」身份入選《黔菜與美食》。2010年6月,在金沙縣舉辦的「中國貴州金沙葡萄文化節」活動期間,著名歌唱家蔣大為、李谷一、阿幼朵等十多名歌星在品嘗了「龍五爺羊肉粉」後,一致認為:「龍五爺羊肉粉風味獨特,肉質鮮嫩,香味濃鬱,全國少有」。
如今,走在金沙或金沙副中心城市沙土鎮的大街小巷裡,驀然回首間不時可以看見食客雲集的羊肉粉店,家家生意火爆,空氣中也瀰漫著羊肉湯特有的誘人鮮香。那種醇厚的香味,就連神仙也會被誘惑下凡大快朵頤一回,何況我們都是凡人?
感興趣的朋友,請點點關注、評論、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