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草子說書
最近一則博士因「不堪導師奴役」而自殺身亡的消息傳遍了朋友圈,看到一個本該精彩的年輕生命,竟以這種方式結束了,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哀痛。我不是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員,在此不想從法律的角度去評價這一事件。同時,我也不是社會評論員,也不打算從道德的角度上去評論誰是誰非。但是,作為一個若干年前也讀過國內某高校研究生的「過來人」,我有幾句話想說。
1
我大體上了解了一下事件的來龍去脈,這裡所說道的「奴役」,無非是幫導師幹一些雜事而已。我和很多最近十來年在國內讀過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朋友們聊過,大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給導師寫報告,幫導師接孩子,幫導師搞報銷,甚至幫導師的孩子參與某項科技競賽等等。如果不做這些打雜的事情,導師便會時常以不能按時畢業予以威脅。由此看來,仿佛給導師打雜已然成為了國內讀研或者讀博的必修課了。於是某些人可能會認為死去的博士的心理素質太差,經不起風吹雨打。對於這種觀點,在此我並不想過多的評論,只是想先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做一點分析。
從事件的背景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博士來自於農村,家裡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父母在外地打雜工。這樣的一個家庭,把孩子一直培養到博士,其父母的艱辛可想而知,相信這一點博士也是看在眼裡痛在心理,所以他必須努力做出成績來回報父母。我小的時候同樣生活在貧困的農村地區,刻苦學習報答父母這一觀念,也曾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靈深處。
同時,博士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從他的求學經歷看來,他應該一直是父母的驕傲,也應該是同村很多人羨慕和攀比的對象,甚至是「神一般的人物」。我小的時候也是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一直很好,因此也一度成為街坊四鄰教育子女的「榜樣」,作為「榜樣」,其壓力當然也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的美好形象。一方面,對父母需要用出色的學業來報答養育之恩,另一方面,對街坊四鄰,同樣需要出色的學業來維持「榜樣」的光輝形象。由此可見,學業的成功對博士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而導師的「暗示」或「威脅」又多麼具有威懾力。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經提出了一個認知失調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個體的多個認知要素之間出現不協調的狀態時,個體的認知系統就會出現不協調的狀態,即認知失調,並會導致心理緊張。用這個事件中的案例來說,就是博士一方面想按時拿到學位,另一方面又想儘量在打雜的事情上少浪費時間,而這兩者之間又存在矛盾,所以認知失調便出現了。
同時,費斯汀格在這一理論中又指出,失調的程度和認知要素對個體的重要性有關。按時拿到學位對於博士的重要性我們在前文中已經做了分析,所以博士內心的失調程度我們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從家人和女友對博士的人格特徵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博士「不善於表達」,「不會有什麼不滿就抱怨「,」從來只報喜不報憂」,這樣的人格特徵決定了他不太擅長宣洩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會把憤怒和不滿「向內投射」,而這正是抑鬱情緒產生的重要原因。
記得在我們當年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類似的苦惱,導師一句「你再這樣就無法按時畢業」就足以讓我們唯命是從。原因很簡單,如果不能按時畢業,對父母沒法交代,對鄰裡是個笑話,所以即便導師的要求不合理,也只能咬牙遵從了。而到了宿舍,我們一幫同學就開始調侃導師的一些可笑的言論和行為了。正是通過這種在心理學上叫做「幽默」的防禦機制使得我們的負面情緒得到了很好的輸洩,我們才不至於出現心理問題。
2
在我印象中,類似同類型的所謂「導師逼死學生」的事件在近些年應該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那麼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此類事件在中國反覆發生,為什麼國外卻很少聽說此類事件。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覺得原因在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太單一,也正是因為生活方式太單一,所以會把某一件事情看的太重,甚至當成了生命意義的全部,一旦不如意便感覺仿佛整個人生都黯淡無光。上學的時候,把學業看的太重,一旦成績不好就好像天要塌了下來一般,近些年新聞中也不乏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自殺或者被父母打死的案例。工作之後,又把工作看的太重,工作不如意便憂心忡忡,因為不堪工作壓力而自殺的案例也時有發生。有了孩子,又把孩子看成了全部,仿佛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孩子。在最近的幾十年裡,中國人就一直這樣焦慮的活著。
那麼,外國人的生活方式是怎麼樣的呢?多年的外企工作經歷讓我有機會接觸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我認識的那些發達國家的人大都興趣愛好廣泛,生活豐富多彩,除了學習或者工作之外,他們還會參與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並且有些人在其他方面還很出色。比如我曾經的一位英國同事,就同時是一名跆拳道運動員,平時在公司上班,有賽事的時候請假去參加比賽。豐富的生活便把壓力分散到了各個不同的地方,就不至於在某個方面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問題。也正如中國的老古話所說的"東邊不亮西邊亮",即便我的學位沒能按時拿到,不影響我其他方面仍然很有成就。外國人的這種生活方式更像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摔了一個還有其他。而中國人則更像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裡,一旦摔了就玩完了,其壓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3
回到我們今天的這個案例,正如我在開篇的時候提到,類似的給導師"打雜"的情況目前貌似已經普遍存在了,那麼有沒有什麼破解之道呢。根據我的幾年研究生經歷,我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案:
第一,碩博連讀的可以選擇轉碩,我記得當時我們就有兩位博士師兄選擇了轉碩。在這一問題上一定要快刀斬亂麻,越早決定越好,損失也越小。當然,這個確實也是需要導師同意的,但是如果自己下定了決心要轉碩,也不是導師能夠阻攔的了的,畢竟學校是有明文規定的。怕就怕連自己都搖擺不定,導師再勸上幾句,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於是越拖越久,最後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深淵。所以,在轉碩這一問題上,其實挑戰並不在於怎麼徵得導師的同意,而在於怎麼堅定自己的決心。
第二,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我記得我們當時就有一個博士師兄,讀博期間在外面和別人合夥開了一個公司,一個月的收入就有七八千。他除了科研時間之外,剩下的時間都花在了自己的公司上,經常會一消失就是一兩周,導師根本找不到人。當然,他回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到導師辦公室賠禮道歉,然後"老實幾天",隨後繼續如此。導師即便對他有意見,但是畢竟又不好直接翻臉,畢竟人家科研方面沒受影響,該發的論文也都發了。最主要是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事業,即便拿不到學位一樣活的很好。這就是我前文所說的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摔了一個,其他還在。
第三,合理的疏洩不良情緒。我們當年的那些同學們就是在宿舍裡通過調侃讓負面情緒得到了合理的疏洩,如果已經到了自己無法疏導的程度,不妨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博士年輕的生命在本該綻放的年齡凋零了,留下了悲痛欲絕的父母親人和世人無限的哀思。他太善良了,害怕傷害了父母,甚至連"奴役"他的導師也不忍傷害,受傷的永遠是他自己。當憤怒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便開始走向了自殺。
嗚呼哀哉,在此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願天下善良的人不在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