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災,全球垂淚」,是和靜鈞寫在《從地震報導看日本傳媒的操守》中的八字短語。作者介紹的主要是NHK(日本廣播協會)、共同社、時事社及公共媒體,面對毀滅性地震、毀滅性海嘯、災難性的核洩漏、數千次餘震重重疊疊襲向日本太平洋西岸的東北地區的危急時刻,所表現出的以全球化的開放心態呵護生者的安全、維護逝者的尊嚴、彰顯國民的精神的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
這八個字,也可以移用來概括形容人類共同體對於發生在當地時間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北京時間1點46分)的這次世界觀測史上最高震級———芮氏9.0級———的大地震,在國際大救援方面表現出的充分全球化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共識和精神大同。
災難發生後,不僅作為盟國的美國,於第一時間派遣正在日本海參與日、韓軍事演習的「裡根」號航空母艦參與救援。作為日本在領土和歷史問題上相互對立的近鄰宿敵,中國、俄羅斯和韓國也同樣表現出了一種普世性的人文情懷。許多中國網民同情地表示「困難時候互助是理所當然的」、「要報答四川地震時的恩情」。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地震發生後不到3小時就主動表示將援助日本,並且下令對日本增加用於火力發電的液化天然氣的供應量。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迄今為止依然與日本存在著教科書及竹島(韓國稱獨島)主權歸屬之爭的韓國,不僅立即派出救援隊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而且在竹島問題上強烈批判日本的韓國網絡論壇,也不斷出現「日本的各位,振作起來」的激勵話語。
防不勝防的地震海嘯,原本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所造成的社會災難。日本國民在付出極其慘重的生命代價的同時,也向全世界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文明素質、價值觀念和協同精神。中國方面在提供力所能及的愛心救助的同時,向日本學習再一次成為一部分國人的共同認知。
與此同時,網絡中還有個別國人「熱烈慶祝日本地震」,並且因此激發出一場慶祝與反慶祝的激烈內鬥。由此可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一些國人依然缺乏100多年前日本明治天皇「打破從來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和「求知識於世界」的開放心態和價值追求;更談不上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後的日本人那樣,逐步形成一整套以人為本的個人生活自由自主、人際關係相互平等、社會生活民主參與、國家制度憲政至上的價值體系。
今天的中國人想要像日本人那樣在日常生活以及重大災難面前,更加充分地表現出以人為本的文明素質、價值觀念和協同精神,必須謙虛謹慎、持之以恆地以全球化的開放心態,全面融入以人為本的人類共同體;而不是撇開人類共同體已經取得的文明成果和已經形成的價值體系,在固步自封的半截子的只改器物不改精神的低級層面上,再一次重複自欺欺人的文化優越與精神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