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讀 李書磊:眼中的知識分子與做官

2021-02-23 新華網思客

近日,據《北京日報》,中央批准李書磊同志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員、常委和市紀委書記。

資料顯示,李書磊14歲考上北大,44歲任中央黨校副校長,後又擔任福建省宣傳部長職務。同時,李書磊是文化評論界的知名學者,曾出版《為什麼遠行》、《雜覽主義》、《重讀古典》、《文學的文化含義》等專著、論文集及隨筆集,產生了較大反響。

李書磊的文章中,談到過關於做官、讀書,以及知識分子與理想等話題,在此,思客推薦兩篇李書磊的舊文《宦讀人生》和《理想的限度》,感悟李書磊作為學者與官員的境界。


圖為北京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李書磊

舊文一:

宦讀人生

作者丨李書磊

古時候學而優則仕,做官的都是讀詩書的人,這很好,很值得欣賞。但我真正欣賞的不是讀了書做官,而是做了官讀書。讀了書做官總有點把讀書當敲門磚的意思,既貶低了讀書也貶低了做官;做了官讀書才是一種雅興,一種大性情,一種真修煉。做官大概是入世最深、閱人最多的職業了,既從此業而又能夠博覽古今中外的經史子集,該會有怎樣的慧心和覺悟啊。古代的官員千裡宦遊、兩袖清風,滿牆書卷,白天升堂處理俗務,晚來在燈下讀書咀嚼真諦,庶幾近於人生的最高境界。

誇說這種境界似乎是有點浪漫了。做官實在是非常磨人,必得陷入各種複雜而危險的人際糾葛之中,往往是整日憂慮,滿心煩惱;然而,官場卻每有既能承擔又能克服這種憂煩的高人,每有在這種憂煩之餘清心問學的得道者。據說曾國藩一生都是半天辦公,半天讀書,即使是在戰事激烈的軍旅之中也不廢此例,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典範。曾氏所讀並非都是關於治國打仗的書,他悉心於哲學並且酷愛詩詞。我曾經看到過曾國藩悼其亡弟的一副對聯,叫做「歸去來兮,夜月樓臺花萼影;行不得也,滿天風雨鷓鴣聲」,情意真切,情味濃鬱,僅此短短一聯即可見出了他對於詞章乃至民間詞曲的深湛修養,令人玩味不已。實際上越是置身於官場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讀書來滌慮養心。讀書致用倒還在其次,讀書的至境在於養心,在於悟道,在於達到對人性的了悟與同情,達到對宇宙的洞察與皈依,達成個人人格的豐富、威猛與從容。

閱讀中國的古典文學與哲學,就會發現中國的主流文化其實是官員們創造的,這使人對古代的宦讀人生不禁生出無限的懷想。做官是一種大俗,讀書是一種大雅。從俗的、做官的立場上來看,這大雅對大俗是一種拯救;而從雅的、讀書的立場上來看,這大俗對大雅又是一種成就。在中國文化史上,那些老死書齋的學者往往成為陋儒,而宦遊四方的官員則往往成為文化英雄。治國平天下的事功無意中變成了治學為文所必需的田野工作,這也算是歷史和命運的一種機巧吧。

一次在一家大賓館參觀總統套間,可謂寶氣珠光、豪華備至。但看完之後我仍然難生敬意,只是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這裡沒有書。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讀書便不過是一介俗吏。相反,只要永懷讀書和思索的慧根,又何計其官職大小有無。我所嚮往的乃是向學的人不墜其閱歷實踐之志,實踐的人不失其向學求道之心,眾生都能在塵世修煉中得證菩提,達到人的圓滿與完善。

舊文二:

理想的限度

作者丨李書磊



《理想的限度》一文收錄於《雜覽主義》書中,該書收錄了李書磊1994至1995年部分隨筆的結集,由中央編譯局於1996出版。

在魯迅對知識分子人格的檢討中,有一點特別地觸動我,即他認為知識者往往缺乏接受歷史真實的能力,往往對理想實現的真實過程缺少足夠的心理準備,因而總是由狂熱迅速歸於幻滅。這在茅盾等人的小說中也有過描寫,後來竟至於被定評為「小資產階級的三分鐘熱度」:這說法顯然就帶點輕蔑了。相比之下,我們還是覺得魯迅的檢討最清醒、最誠懇因而也最切骨。在當前社會轉軌、世事紛紜之際,魯迅的論說引發了我們作為知識者對於自身心理不無痛苦的思想。

魯迅反覆談及的是蘇俄兩個詩人葉賽寧和梭波裡,說他們在革命前熱烈地擁護革命,既等革命真的到來了,他們又覺得與自己的理想相去太遠,難以接受並因此而自殺。「凡有革命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詩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謳歌希望的現實上的運命」。魯迅的論斷平靜而又冷峻,他表現出一種無情的歷史主義:「現實的革命倘不粉碎了這類詩人的幻想與理想,則這革命也還是布告上的空談」。他認為詩人的血乃是革命真實性的必要證據,而同時他對這殉於理想的詩人卻又並無輕薄之意,他稱讚他們的勇氣,說「他們有真實」。魯迅在這裡達到了對歷史悲劇性的深刻領悟,達到了對於矛盾著的悲劇角色的同樣的欣賞。他似乎是已經圓滿地解決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

然而,前人的解決並不能代替後人的解決,在張揚並且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時候,每一代知識者都難逃精神磨難。比如說我們面對的這個日益市場化和商品化的變動時代,它的方式和方向越來越違拗我們的傾向和趣味,它所帶來的種種墮落和異化越來越使我們對它生出抵抗之心,我讀許多作家的批判文字常常會生出深切的同感。但是,這個我們今天如此不滿的時代恰恰是我們當初熱切盼望的。十多年前看到北京街頭第一幅廣告畫的時候我感到一種由衷的喜悅,我相信只有這廣告畫所代表的一切才能真正送走那個滿街標語口號的可怕年代;而當今天滿眼廣告的時候,我對這種籠罩一切的商業化氛圍卻又感到一種強烈的不適。正是在這種心理背景下魯迅對葉賽寧和梭波裡的評說才喚醒了我對於自己的警惕。

我想知識分子由於長期的書齋生涯和精神生活,往往會對社會的純粹性有一種苛求,會對現實變得隔膜而過敏,會要求理想和現實嚴格的對應。他們常常會否認現實的客觀性與自然性,看不到歷史的展開是一個不受人控制的過程。事實上歷史從來就不是對理想的模擬,理想只不過是對既成的歷史事實的命名或者意念而已。理想更多地是一種心靈活動、一種審美,人們應把理想限定在精神生活的範圍之內;可以把理想作為評判現實的思想尺度,卻不可以將其作為要求現實的實踐標準。即使那些通常被認為是某種理想實現過程的現實實踐,它與這種理想也僅僅是相似而已,而且這種相似之中還往往包含著無數的變異和背離,甚至這種相似本身也不過是一種難以確證的主觀認定。歷史無比豐富也無比複雜,充滿了曲折、「詭計」和戲劇性,遠超出人心和人力的掌握之外。

涉及到哲學思辯我們這些常識者也許會辭不達意,但有一點我心裡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我們這些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應從理想的專制下解放山來,站在現實的水平上與現實對話。目前最主要的是認可現實的演進邏輯,對歷史的必然過程和必有內容報以會心,懷著坦然的心態應對這堪稱異己的早期商業化時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魯迅說:「革命有血,有汙穢,但有嬰孩」,這「嬰孩」乃是我們內心的期待與依恃。——如果這也算理想的話,我們仍可自稱為理想主義者。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觀點!

掃描指紋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思客!

微信ID:sikexh

投稿郵箱:sike@news.cn

聯繫電話:010-88050629

相關焦點

  • 李書磊:為灌木請命
    學者簡介李書磊,男,漢族,1964年1月生,河南原陽人,1984年12月參加工作,1986年9月入黨,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文學碩士學位,教授。現任中央紀委副書記、中國紀檢監察學院院長。
  • 李書磊到校(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調研
    12月26日上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李書磊到校(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調研,圍繞新發展階段不斷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
  • 《儒林外史》:最愛馬二先生,他是下層知識分子的良心與擔當
    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理解和感悟。最近一次,發現了一個從前沒怎麼在意的小人物。他的藝術形象真實生動,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和文化意義;而他的人品情懷,更是絲毫不輸於作者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王冕、杜少卿、虞育德等人,是下層知識分子的良心與擔當。這便是馬二先生——一個既不被書中的主流文化圈看重,也時常被讀者和評論者稱為「腐儒」的人物。
  • 湯因比對知識分子的定義
    在《歷史研究》第五部第三節 「西方世界的內部無產者」中,湯因比稱知識分子是「變壓器」,是一個「聯絡階層」,「他們學到了入侵文明的種種必要竅門,以便使自己稱心如意地生活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這些異族人不再同本地傳統保持和諧,而是要逐漸與入侵文明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生活方式相適應。」他斬釘截鐵地寫道:「知識分子天生就是不幸的。」
  • ...高空拋物入刑;李書磊任中央黨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正部長級)
    3丨李書磊任中央黨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正部長級)據中央黨校官網26日消息,李書磊已經出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正部長級)。
  • 韓寒舊文重讀:應該廢除學生作文
    榴槤EDU本期帶來韓寒的一篇舊文,真的,他說話永遠都不會動聽。
  • 「致仕」不是「做官」?
    看兩個例子:   (1)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現實遭遇和實踐行為是爭取科舉致仕。(《文明的碎片》)   (2)章申先生的作品使我想起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即歷代書法大家多為致仕通達者。遠至李斯、蔡邕,後有王右軍、顏魯公、蘇軾、趙孟頫、董其昌等繼起,群星閃耀,雲蒸霞蔚,不可勝數。
  • 為何說「致仕」不是「做官」?
    看兩個例子:   (1)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現實遭遇和實踐行為是爭取科舉致仕。
  •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知識分子:我們有經濟來源
    ——《孟子·梁惠王上》春秋戰國時期,新型知識分子作為階級結構中一直異軍突起的力量,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的,正如上述《孟子》中所論,則是說知識分子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這隻有知識分子才能做到。
  • 科舉制廢除後知識分子的出路
    寥寥數語,道盡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尷尬和無奈。近代以來的無序和失範的政治狀況,也不能使參與政權的知識分子得到應有的尊嚴,有時這些文人不得不極為卑微地將自己異化。 知識分子本屬社會的精英階層,而傳統中國社會的知識分子卻沒有獲得與之相稱的社會定位。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獲得的尊重主要來源於他們在政治權力中的位置。
  •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生命科學與騙術45
    迷信與邪門書|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42有關「錯誤的故事」|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41  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9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8謙卑學習班|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7關於崇高|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6  拒絕恭維
  •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與知識分子的出路
    在標榜革新的時代裡,守舊紳士自然是在淘汰之列,但願意圖新的知識分子也難遂願。改革後的新教育體制培養出的已是在社會上「自由浮動」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得不在有限的社會空間另謀生路。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熱潮的出現,大量新式知識分子崛起。一方面,從數量上看,知識階層的供給超過需要。動亂的社會狀態與尚在緩慢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不能將這部分人儘量吸收到生產組織中。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今年九月,要教預備班小孩子了,重讀此文,感覺頗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回憶性散文,魯迅先生從百草園、三味書屋兩個方面回憶童年時的生活。百草園是樂園,在先生眼中這裡一年四季景色優美,這裡草、木、鳥、蟲都充滿著「無限趣味」。
  • 觀點 | 羅志田:論「士」與知識分子的區別
    教書的館地對不能做官的讀書人來說不啻生活的保障,科考的轉變直接影響到何種人才能得到教職。當戊戌年湖南新政勃興時,有一位「在滬上方言館多年,通西國語言文字」的師璜,即「聞湖南興西學,歸謀館地」。那年五月,江西有位趨新士人雷見吾來請皮錫瑞代謀職,皮即指出「既停八股,或者謀事不難」。可知興西學即為通西文者開放館地,而停八股則新人謀事不難。到戊戌政變後科舉復舊,前此「各處書院求山長」的現象「今無聞焉」。
  • 魯迅筆下的九類知識分子
    《北大演講錄——話說周氏兄弟》 錢理群著 九州出版社2013年7月版一、幫閒、幫忙、幫兇與扯淡 魯迅講,中國統治者只在兩種情況下關心到中國知識分子或者需要知識分子第一種情況,統治者剛剛掌權時,「偃武修文」,需要知識分子來加以粉飾,此時知識分子扮演歌功頌德的幫閒角色。在統治發生危機,無計可施時,病急亂投醫,統治者開始垂聽知識分子的「治國平天下」的意見,而知識分子也覺得英雄終於有用武之地了,於是高高興興地「出山」了,這時的知識分子成了「幫忙」。魯迅非常尖銳地指出司馬相如之類,包括屈原,不過是統治者的幫閒或幫忙。屈原的《離騷》不過是「想幫忙而不得」的產物。
  • 值得重讀的書: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01最近,又重讀了一遍《棋王 樹王 孩子王》(以下簡稱「三王」),阿城先生的代表作。當然,重讀也不費勁。或者,跟舅舅住在一起的知青回城,在市裡什麼部門做官。雖然,長大了也從沒見過媽媽口中的知青們。但知道,有這樣一個群體曾散布在全中國廣大農村。拋開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知青一代,不過用下鄉的方式完成了青春。每一代人度過青春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青春所代表的迷茫、嚮往、衝動、理想......在每一代不斷重演。
  • 士大夫與知識分子有四大不同丨明德講堂·晉如說儒
    這些讀書人我們今天依照西方的習慣說法,稱他們叫知識分子,其實這種稱呼是不確切的,不恰當的,應該恢復他們本來的名稱——士大夫。據說,西方有一部辭典,裡面在解釋到「知識分子」這個詞intellectual的時候,說知識分子他們是一群行為古怪的人,他們的見解往往比較可笑。
  • 學者:知識分子應有捨我其誰的擔當 知行合一
    本報記者 王鴻光 攝  一個國家的精神品格,在相當程度上是由知識分子決定的。目前,在知識分子時代擔當方面,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是應該摒棄的,有哪些是應該弘揚的?21日,在齊魯大講壇開壇之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踐、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孫書文共同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就他們對於知識分子擔當的認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行己有恥,不辱君命——中國古代的士與知識分子
    這樣的士相當於今天的知識分子,但是其範疇要更寬廣。孔孟二聖對於士的論述不斷建構和充實著士的精神價值,不僅對知識分子,而且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應該認真分析、研究、賡續,使之成為推進我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士的崛起士,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階層。
  • 重讀音節與非重讀音節劃分的規律總結
    一個英語單詞發音的時候,往往有一個音節會重讀,這個音節就是重讀音節。網上有很多有關重讀音節與非重讀音節的總結,但寫的規則規律都能讓人背好幾天的,那還有什麼意義!規律就是儘量簡潔的表達出來,剩餘的就是例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