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通過傳統業務在華拓展新能源
「事實上,松下有非常多的功率元器件,應用在了新能源汽車上,尤其是早期的豐田普銳斯和日產Leaf。但真正的釋放,還是松下18650電池,在特斯拉Model車型上的應用。這正式奠定了松下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信心。」據李冰介紹,隨著2009年開始給特斯拉的供貨,以及2010年,新能源汽車被列入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松下針對中國市場的布局開始正式啟動。而與之相關的松下中國PASSCN新規推進事業部,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根據李冰透露,在最初選定市場時,松下對已有業務的中國布局做了非常周密的調研和權衡。比如,創建於1994年的松下蓄電池(瀋陽)有限公司(PSBS)(從事鉛酸蓄電池生產),和創建於2001年的松下能源(無錫)有限公司(PECW)(從事鎳氫電池和數碼鋰離子電池生產),是松下電池產品起初在華的兩大布局。
目前,除了電機產品(國內資源豐富)以外,有關電池、充電、電控及元器件等產品,松下在華都有相關業務。因此,為了解救因價格和成本因素導致的松下鉛酸電池業務,松下早期,並未決定在華投資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而是希望通過向低速電動汽車企業,提供鉛酸閥控電池、充電裝置及電控單元的方式,介入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
「松下絕對不會把自己最先進的產品和技術,率先投入中國市場。同時,考慮到國內低速電動車保有量較大,低價電機資源豐富等因素,松下最初的規劃,是希望通過原有鉛酸閥控電池向低速車輛的拓展應用,來撬動國內市場。日本企業向來強調市場和產品,他們沒有從政府關係做起的習慣,因此,選擇低速電動車,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李冰對筆者如是說。
市場影響不可或缺
綜合李冰介紹,結合筆者調研發現,雖然松下較早的介入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但步伐並非想像中的快,倒是反應迅速的韓國企業,非常懂得與中國業界「做生意」。與松下聲稱「動力電池主要供應美國」的態度不同,以LG化學為代表的企業,憑藉對國內政策與趨勢的精準認知,很快就敲定了在華投資的意向,並快速與長安、東風等多家企業「搭上了關係」。
與之相反,2011年,隨著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力遠」)與松下(Panasonic)株式會社(以下簡稱 「賣方」)在上海成功籤署《股份轉讓合同》,科力遠成功併購了松下位於日本湘南的鎳氫電池工廠,而原松下電池無錫工廠總經理丸山弘美,隨即加盟科力遠,任高級副總裁。
的確,一向古板的松下,可能沒有預料到,在政策的拉動下,2012年十城千輛,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不過2.74萬輛,但是,隨著2013年政策的持續推出和拉動,新能源汽車在我國如爆炸性增長。
調查公司富士經濟2015年夏天預測,中國的EV和PHV市場規模到到2025年將比現在擴大7.5倍也就是暴增65萬臺,然而目前市場正以比預想更快的速度擴大著。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1-11月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的產量猛增至上年同期的4.4倍,達到29萬輛。該協會表示,2015年全年保持超過35萬輛的增長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