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在寫《手術的危險》時,醫院突然叫我去搶救一個產後出血的患者。所以《手術的危險》寫得並不好,後來修改時做了重大刪減。
那天到達手術室時,產科主任和值班醫師早已打開了腹腔,開始切子宮。叫我去的目的,無非是要我去承擔責任。
患者是位34歲的婦女,有5次人流史,半夜裡來醫院生第2胎。早上7:45分很順利地平產。患者12年前平產一女嬰。這次第一產程有5小時(正常),但第二產程 (指子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這段時間)只有5分鐘(太快了點)。胎兒娩出後,患者陰道有少量出血,雖然不多,但一直在流。胎盤很完整;檢查軟產道,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打了2支欣母佩(一種強烈的子宮收縮藥),也沒有什麼效果。後來血色素越來越低,建議家屬子宮切除,家屬雖然不願意,但還是籤字同意。。。。。。
由於術野沒有一點凝血塊,會不會是羊水栓塞?產科主任也有這種感覺,說已用了地塞米松。我建議再用點安茶鹼,麻醉師立即執行。觀察了幾分鐘,發現血液很稀,估計合併了消耗性凝血病。叫護士再抽血查DIC全套。
在產科出血性疾病中,合併消耗性凝血病的治療重點,是消除產生消耗性凝血因子的原因和病理過程,切除病灶(子宮),同時行抗DIC治療。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實施《獻血法》後,纖維蛋白原這種藥物越來越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用的。很多時候醫院都沒有藥。謝天謝地,我們急診藥房裡竟然有不少,先要來8支再說。
在溶解纖維蛋白原的過程中,又輸了很多血和2支凝血酶原複合物。等4支纖維蛋白原、2000mL血和2支凝血酶原複合物全部進入到患者體內,醫生終於在術野見到了凝血塊。無論臺上的主刀醫生還是臺下的我,懸著的心都稍感欣慰。在手術進行到一個多小時的時候,發現尿液停止在150mL,不再有增加。估計腎臟功能有問題,又開始使用速尿。。。。。。速尿。。。。。。速尿,一共用了3次,那尿液才慢慢地開始重新增加起來。。。。。。
產後出血是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導致產後出血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子宮收縮乏力,得使用收縮子宮的藥物。首選縮宮素,但效果一般。其次是麥角新鹼,效果較好,但早無廠家生產。效果最好的是進口的欣母佩,很貴,每支600多元。這個病人雖然用了2支,但還是沒啥效果。產後出血的第二位原因是軟產道損傷,多因生產過快引起,但這個病人的陰道、子宮頸均完好;第三位是胎盤殘留,但這個病人的胎盤完好無損,可以排除。再就是患者本身有出血性疾病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減少等。更少見的是羊水栓塞。但無論什麼原因,當出血大於2500mL時,應該快刀斬亂麻,將子宮一切了之,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救人先救命啊。
子宮切下來後,剖開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並非以上幾種情況,而是子宮體部有個不完全破裂,裂口長達4cm,最深處有2cm,位置正好在子宮動脈附近。後來計算的結果表明,患者失血達3500mL,估計子宮動脈的某個分支斷了,難怪出血兇猛,藥物一點效果都沒有。從醫這麼多年來,見到的子宮出血多了,但子宮體不完全破裂引起來的出血,這是第一次見到。術後患者轉重症監護病房(ICU),不過患者很快就順利復甦。後來各種檢查表明,患者果真合併了 DIC。治療及時,措施得當。雖然失去了子宮,但保住了生命。這例患者算分娩過程中的損傷,但這種子宮破裂,如果沒有剖腹探查,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知道的。其實,這類醫學上的例外,真的是舉不勝舉。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