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孩子趴地大哭,爸媽淡定旁觀。孩子大哭大鬧要不要阻止?

2021-01-12 雪球媽媽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就站在不遠處淡定旁觀,沒有上前把孩子拉起來,也沒急著哄。

這段視頻引起了網友們的紛紛點讚:▼

「孩子好可憐,我笑得好開心!」「90後都是同款父母,我只想說:幹得漂亮!」「哼,小樣,你這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這對父母的做法,比起以前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妥協的做法的確是更好的引導方式。

不要以為孩子太小,其實他們什麼都懂。對無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撒潑打滾,是應該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但是記得需要確保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但實際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僅止於此,孩子情緒失控,大哭大鬧,是修煉我們父母功力的好時機,也正是引導孩子「情緒管理」的好時機。

積極性忽略

對於孩子的哭鬧,我也是當媽的,深知我們對於孩子哭鬧時那種希望孩子馬上不哭的迫切心情,是很容易因此妥協的。於是,也很容易就陷入孩子一哭就滿足的惡性循環。

因此,為人父母,首先要修煉的功力,就是「抗孩子哭的能力」。要能做到情緒穩定平和地陪伴孩子,讓TA完整地哭完。

不是說我們完全冷漠地對待孩子的哭鬧,而是不能因為孩子一哭鬧,我們就方寸大亂,無條件滿足。我們要鍛鍊出「不被孩子的哭鬧左右」的能力。

孩子哭鬧,我們第一時間去關注,去了解背後的原因,都是必要的,但是因為哭鬧改變規則,突破底線則是不行的。這就是對於孩子哭鬧的「積極性忽略」。

3歲以下的孩子,因為還比較小。不能理解他人也不能理解很多規則,就需要家長儘量去理解他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並提出方法,這樣才有用。

逐漸引導孩子識別情緒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家長需要逐步讓孩子認知各種情緒、進而理解他人的感受,讓孩子形成「換位思考」的能力。

有很多情緒類繪本可以幫助我們,《菲菲生氣了》、《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我的情緒小怪獸》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情緒類讀物。

例如《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裡面很生動的描述了生氣的情形。很多寶寶都容易生氣、容易焦躁。可以告訴寶寶,生氣就會變成噴火龍喲!整套書對生氣情緒有精彩描述,配圖也很精彩!

故事由「有一隻會傳染噴火病的蚊子——波泰,最喜歡吸愛生氣的人的血……」開始,以古怪國怪模怪樣的阿古力當主角,將生氣、噴火與破壞做連結,只要一開口就會噴火的人,當然是人見人怕,作者誇張地強調了生氣帶來的破壞性,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非常誇張有趣,展示了憤怒的破壞性。孩子有各種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大人不要指責,而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情緒,從而學會管理和管制情緒。

還有我非常推薦《我的情緒小怪獸》這一本。可以幫助孩子識別五種基礎的情緒,開心是黃色、傷心是藍色、害怕是黑色、平靜是綠色、生氣是紅色。讓孩子通過具象的顏色識別抽象的不同的情緒。

當孩子慢慢學會識別不同的情緒了,我們一個簡單的情緒解讀就能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更加順暢。

當孩子哭了,大喊大叫了,直接問「你怎麼了」可能沒啥用。我們可以試著幫他們說出感受「你很生氣」「你看起來很傷心」,然後再問「發生什麼了」,孩子慢慢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搭積木,搭著就倒了,然後崩潰大哭。我們可以在孩子旁邊旁白「你很生氣!」,然後試著理解孩子」太討厭了,積木總是倒下來!」。這樣的溝通一方面能讓孩子識別當下的情緒,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共情聯結。

孩子在生活中會經歷很多種不同的情緒:生氣、焦慮、興奮、失望、驕傲等等,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各種情緒,能辨認出當下的情緒,孩子能給自己的情緒命名。一個孩子對情緒識別得越多,他就可以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都為孩子日後的「高情商」打下基礎。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逐漸引導孩子認識各種情緒。

玩具被搶了,很生氣,很憤怒

媽媽去上班了,你是不是很傷心?

我們今天去了你一直想去的動物園,是不是很開心?

....

還有我們也可以對孩子說出我們自己的感受:

媽媽現在很生氣,因為.....

媽媽現在有些傷心,因為....

一邊共情,一邊

尋求情緒背後的原因

在孩子能夠識別各種不同的情緒時,我們還需要幫孩子找到情緒產生的原因。

作為家長的首先要客觀認識到,任何一種情緒都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好壞之分。不能忽視、否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壓制。不能要求孩子去壓抑自己地情緒,而是幫助孩子學習選擇對自己和他人無害的方式去宣洩情緒。

對小齡的孩子,可以轉移注意力,通過遊戲來疏導和緩解其消極情緒。

但是對於大孩子,我們則需要非常注意「共情」。

例如,孩子從學校回來,氣呼呼地說:「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批評我!」

站在父母的立場,家長可能會想,老師是不可能平白無故批評孩子的,很多家長開導孩子:「要是你真沒做錯什麼,老師怎麼可能衝你發火呢?肯定有什麼理由吧?」這下可好,孩子氣呼呼地:「哼!媽媽根本就不了解情況,就知道冤枉我!」「你看看,你肯定也是這樣跟老師頂嘴的,是不是?難怪老師批評你!」

家長這種溝通方式我們不陌生吧。家長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安心讀書。但這種方式無疑是給孩子火上澆油,難怪他會腳踢書包來發洩。這樣一來家長肯定不會放過孩子這種無禮的行為,心想一定要讓孩子改掉這個臭毛病不可,於是家長的嗓門就更提高一截。「趕緊給我把書包放回原處。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聽到沒有?」家長這麼一吼,孩子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試試換一種理解孩子的方式,與之共情。

假設孩子從學校回來時,氣呼呼地抱怨道:「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批評我!」父母首先會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麼錯誤,竟然惹得老師在大家面前批評他?但心生疑慮的同時,家長也應意識到這是引導孩子的好機會。

先試著去讀懂孩子的情緒。「你不想去學校了嗎?老師當著大家的面訓斥你,真讓人洩氣,換了誰都不想去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緒,試圖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過,可不可以告訴媽媽,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表現出對此事的關心)」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一五一十地告訴你。「我們今天剛好檢查作業,我寫了。但是好多同學都沒寫,老師很生氣,決定懲罰大家。我已經寫了,就告訴老師我寫了。結果老師讓我站到前面去,還訓我說『你聽不懂什麼叫集體受罰,是不是?老師說話時竟然敢頂嘴。』就這樣,讓我在大家面前挨訓。」孩子似乎還是無法平靜下來,依然很生氣。

「唉,這的確是夠委屈的。明明寫了作業,卻還要跟大家一起受罰……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媽媽很用心地打掃班級衛生,結果因為其他人偷懶不幹,老師就罰我們全體受罰。我只是忍不住說了一句,結果被老師訓得更厲害。所以呀,媽媽能理解你現在為什麼不肯去上學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試著感同身受)」

「哦?媽媽也遇到過和我一樣的事情?」孩子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剛才平靜了許多。顯然,孩子感覺到媽媽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這種信任讓孩子的內心恢復平靜。「嗯,是的。我覺得很丟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學了。」這時媽媽如果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和孩子營造一種共鳴。

「媽媽那時是怎麼做的呢?」此時,孩子開始認真思考遇到這種情形時該怎麼解決的問題了,這是給孩子講解如何正確「行動」的機會。「後來,我回到家,並不像當時那樣生氣了。我想,我們班的衛生那麼差,而我又是班長,也許老師覺得我作為班長責任重大,所以才會更嚴厲地要求我。於是,自從那以後,我就更努力地做班裡我就更努力地做班裡的工作。你猜怎麼樣?到期末時,老師竟然給了我三好學生獎。」

「對對對。我們班也是,每天不寫作業就上學的同學可多了,老師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才發火吧!結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訴老師就我一個人完成了作業,所以老師才會更生氣了。」一旦孩子的情緒被他人理解並接受,就會逐漸恢復平靜,這時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會更出色。

這時,不妨這樣問他:「那你打算接下來怎麼做呢?」「等明天上學了,我去找老師真誠地道歉。老師正說話時,插嘴打斷老師的話,很不禮貌。」也許你不會相信,但這就是孩子給出的完善的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孩子逐漸學會獨立摸索出應對事態的合理情感和行為。

收穫的不僅是這些,通過這種溝通,會使親子關係會更好,彼此之間有很好的聯結。

為何要先共情,再疏通?

因此,當事情發生時,孩子遭遇「情緒泥沼「時,父母不要過於做」局外人」,站在高處評價、或者說教。這樣只會講孩子越推越遠。我們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先共情,再疏通。

人的大腦是分區的,起到調節呼吸、血壓、體溫和心跳等作用,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功能。腦幹是「原始的大腦」,出生時便已經形成。

「邊緣大腦」主要負責情緒控制、記憶和激素分泌等。思維之大腦,又稱理性之大腦的前額葉,就需要相當漫長的發育時間。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思維和判斷能力還是很薄弱的。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大腦的情緒,才能讓思維大腦做出合理的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假設六歲的哥哥正在全神貫注地用積木搭城堡,結果四歲的弟弟跑過來一下弄翻了他的積木城堡。哥哥非常生氣,也很恨弟弟的魯莽,一氣之下甚至可能會打弟弟。

這時候媽媽最常用來教育哥哥的一句話是:「他不是弟弟嗎?他還小呢!你是哥哥,你得讓著他,照顧他,怎麼能動手打他呢?」這就是針對思維大腦的指令要求。

但是對於思維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的六歲孩子,媽媽的這番話就是火上澆油。本來城堡沒了他就很生氣,結果媽媽卻視而不見,還埋怨自己打了弟弟。不被媽媽理解,受到媽媽的不公平對待,這樣一來,孩子只能懷疑媽媽是不是不喜歡自己,還會覺得弟弟真討厭!

稍大一些的孩子其實也差不多。小學生的前額葉尚處於未成熟階段,所以只能是情緒感受先於理性思維。

「說幾遍了,把屋子打掃一下!你看看,亂成什麼樣了?在這種環境裡,怎麼可能集中精神做功課……」當你這樣不停地嘮叨時,如果以為會讓孩子非常理智地回應一聲「啊,對呀,我得把屋子收拾一下」,那你就錯了。

孩子很可能首先會對你的不友好態度做出反應:「媽媽總是嘮叨個不停,煩(情緒)死了!我討厭(情緒)媽媽的聲音!要是媽媽能不管我就好了。」

我們要上樓梯時,不可能越過一樓,一步到位地到達二樓。要求思維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的孩子做出理性的判斷,就好比直接試圖跨上二樓一樣。正如只有通過一樓才能步入二樓一樣,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大腦的情緒,才能讓前額葉做出合理的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

孩子從小就需要被理解,這種被理解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的共情,不是孩子生氣的時候,旁白,「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xxxxx。」而是要試著再深一層,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後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當下時代的孩子情緒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當然與資訊的發達有關,越來越多的相關新聞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其次,還有原因就是我們目前社會結構的改變,30年來,我們家庭的成員結構在大大縮減。大家族變為單一的核心家庭。

家庭成員多的話,不但會多出許多體驗和學習多種情感的機會,接受和處理那些情感的學習機會也會更多。即使沒人刻意去教,孩子也可以通過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豐富的情緒變化,以及每個人的應對反應,來間接學習到這些交際經驗,甚至還可以親自感受和領悟。

但在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員人數大大減少,孩子能接觸到的情感和交流機會自然也會變少。更嚴峻的問題是,孩子正在經歷的許多多樣化的情感,往往被無視或放任。而如今,孩子的主要人際關係只有父母,一旦父母沒有處理好,就可能埋下隱患。

這種結構性的問題,我們也無力解決。今天的父母真的很難,但是為了孩子,大家一起努力吧!

參考資料

[美]約翰 戈特曼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東方出版社,2018年08月

相關焦點

  • ※4歲孩子趴地大哭,爸媽淡定旁觀:孩子當眾哭鬧要不要阻止?
    不任由孩子在公眾場合撒潑,也不暴力阻止,家長要做的就是不要因為他哭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前幾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個4 歲小朋友正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爸媽站在不遠處淡定看著,既不著急哄,也不著急扶起來。那意思就像在說:你哭你的,我們就等著,看你哭有用不。反正就是,任你撒潑打滾,我自巋然不動。
  • 4歲孩子趴地大哭,爸媽淡定旁觀:孩子當眾哭鬧要不要阻止?
    一個4 歲小朋友正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 90後夫妻佛系帶娃,寶寶趴地大哭,父母站在一旁淡定「欣賞」
    90後父母隨性帶娃,寶寶趴地大哭,父母站在旁邊耐心「等候」 最近網上的一段短視頻火了,讓人不禁聯想到現如今的90後父母帶娃讓人「喜憂參半」
  • 孩子大哭大鬧,怎樣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也不嬌慣孩子
    養育孩子是一個循序漸進,漫長的過程。只有從點點滴滴做起,才可能慢慢的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習慣。相信很多媽媽,都會遇到孩子大哭大鬧的情景。比如,在商場,因為大人不給買某一個玩具就哇哇大哭,倒地打滾;在家中,因為沒有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他就以哭鬧來威脅大人。
  • 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他們實際上內心想表達什麼?
    前幾日,閨蜜小沙發語音求救我,說一歲半的女兒突然間晚上說不睡覺就不睡覺,還大哭大鬧但女兒平時也只跟她睡的,這一晚卻突然之間要找爸爸,而爸爸恰巧出差,搞得小沙完全不知道拿女兒怎麼辦才好。 除了小沙女兒這種情況,相信也有很多父母碰到過,孩子在外面玩,玩得盡興不肯回家,哭著鬧著就想留下來玩的情況,只要稍不如孩子的意,他們就大哭大鬧,而且還在公共場所,真的很考驗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 街頭一幕刷屏:孩子趴地上大哭,這對90後爸媽的反應絕了
    而父母最大的困擾便是,孩子在一個公共場合大聲哭泣,因為往往在公共場合,父母不知道該拿出什麼樣的對策,才能結束孩子這引人注目的哭鬧。很多父母對這些只有幾歲甚至是幾個月大的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有時不得不採取最壞的方式:對孩子發火,這卻使得孩子哭鬧的越發不可收拾,甚至還喊叫,暴怒。嚎哭是一種情感的爆發,為了宣洩出自己的不滿或者氣憤。
  • 街頭一幕刷屏:孩子趴地上大哭,這對90後爸媽的反應絕了!
    有網友則覺得,對情緒崩潰的幼兒冷漠旁觀,不是明智之舉。父母要耐心引導,善於溝通。教育孩子需要共情,也需要方法。既要告訴孩子我愛你,也要堅持一些原則。如此一來,孩子會便的越來越幸福,也會掌握更多的情感技巧。父母應有的態度當孩子嚎哭時,父母應保持冷靜,讓孩子明白大哭大鬧是不會起作用的,會起作用的反而是大哭大鬧之前的回應。克裡斯蒂娜加西亞說道:「每當孩子表達、宣洩自己的挫敗感時,作父母的便有機會給孩子上一節心理教育課。
  • 孩子趴地上大哭,爸媽抱手淡定旁觀…這屆父母「變了」?
    孩子趴地上大哭,爸媽抱手淡定旁觀…這屆父母「變了」?【為清潔家庭打Call】 九江:家家共創「清潔家庭」,人人共享美好生活你以為90後還是孩子?不!第一批90後已經三十而立!不少人都當上爸媽了!
  • 動物大聯盟小貼士|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3個方法有效解決
    這時,小峰卻坐在地上大哭大鬧了起來,媽媽想轉身離開,可是小峰拉著媽媽不願意走。路過的人投來目光:「孩子喜歡就給買吧,又不貴。」媽媽覺得不買尷尬,買了又擔心孩子下次還這樣鬧。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吧,孩子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鬧。
  • 孩子撒潑耍賴、大哭大鬧,怎麼快速一招制服,不留心理傷害?
    孩子1歲以後貌似越來越不好管,動輒發脾氣,大哭大鬧:想要吃冰激凌不同意時,大哭!看上一個玩具不給買時,大哭!遊樂場不想回家時,大哭!關動畫片時,大哭!朋友上周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天黑到了回家的時間,她叫了好幾次,孩子都不肯回,她最後不得不抓過來強硬穿衣服,但是孩子拼命抵抗,最後躺在地上大哭大鬧不起來,這一番鬧騰,引來了周圍刷刷的目光,朋友頓覺臉上火辣,恨不得立即逃離現場。
  • 孩子大哭時,比「不許哭」,父母說這4句話更能做好孩子情緒管理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讓父母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分場合地大哭大鬧,而且輕易難以停止,對此不少父母經常會用最簡單粗暴的一句「不許哭」來試圖阻止孩子哭泣。
  • 孩子公共場合大哭大鬧?哄、打、吼!都不如這一招
    孩子在公共場合突然大哭大鬧?費盡十八般武藝,好生哄著,但孩子卻不領情,越鬧越厲害~一下子火氣上來,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許哭」「再哭我不要你了」,才勉強安靜下來。然而看著孩子那委屈的小眼神,又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心疼不已~
  • 孩子經常大哭大鬧,情緒教養無法管理?「情緒小風車」來幫忙
    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或者是困難的時候,他們往往下意識會做到的事情就是大哭大鬧,對於這些小孩來說,似乎只有哭鬧才能解決事情,再也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了。
  • 核酸檢測為啥有的孩子大哭大鬧拒不配合?
    第一個孩子就給醫生來了個下馬威,不張嘴,不管怎麼哄都拒絕把嘴張開,哄急了就大哭大鬧,拒不配合,導致所有孩子等待了很久。那麼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昨天兩百個孩子中,大約有10%的孩子不配合是什麼原因?希望我的建議能對您有所幫助。一,預告。你告訴孩子今天要做檢測了嗎?
  • 出門前寶寶總是大哭大鬧?媽媽別悄悄離開,三招緩解「分離焦慮」
    麗麗就一直在家照顧自己的女兒,但是在每次麗麗出門的時候寶寶都會大哭大鬧,讓麗麗感到不勝其煩。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媽媽如果想要擁有更多的自主時間,就一定要學會緩解孩子的焦慮。這個問題讓麗麗感到非常煩惱。一、孩子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
  • 孩子上幼兒園大哭大鬧,擺脫入園焦慮,家長一定不能有這四種心理
    「老師,我家孩子在幼兒園哭了嗎?」,隨著幼兒園開學,最近不少家長都被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搞得焦頭爛額、提心弔膽。孩子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看著孩子委屈可憐的模樣,很多家長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擺脫入園焦慮。
  • 不要阻止孩子「憤怒」,引導孩子形成「良性憤怒」,有利孩子發展
    最近有家長跟我反映說自己的孩子脾氣越來越差了,當孩子剛剛上小學的時候,發現孩子無論做什麼都喜歡亂發脾氣,別人碰了一下他,他都會大哭大鬧,一個不高興就開始亂砸東西將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明明孩子才那麼小,怎麼就學壞了呢?孩子脾氣不好這種現象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千萬不要過於擔憂,面對孩子憤怒的行為,作為家長應該以更好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 10歲小孩手機癮太重,一次次阻止失敗,父親絕望大哭
    這是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手機癮特別重,不看手機吃不下飯;這點倒和他爸一樣,吃飯的時候永遠都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這孩子才10歲,已經有重度手機癮,每天光想著玩手機,而且是想盡一切辦法來玩手機。手機賣掉之後,還是不能阻止他玩手機,因為他會去外面找別的小朋友玩手機。只要看到哪個小朋友手裡有手機,他就會迅速和人家成為好朋友,然後一塊玩手機。
  • 媽媽有事外出,孩子在家大哭!爸爸的「教科書式」做法,讓人受教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生活中,大多數孩子都跟媽媽比較親,比如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媽媽,想要什麼找媽媽,犯了錯還是找媽媽。媽媽可謂是他們心中排在第一位的主要依賴人和養育人。因此當他們看不到媽媽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恐慌和不安全感,為了緩解這種負面情緒和表達見不到媽媽的不滿,孩子就會開始大哭大鬧。
  • 為什麼孩子在夜裡驚醒,大哭大鬧?可能不是噩夢,而是和發育有關
    導讀:為什麼孩子在夜裡驚醒,大哭大鬧?可能不是噩夢,而是和發育有關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孩子在夜裡驚醒,大哭大鬧?可能不是噩夢,而是和發育有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