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城市是什麼樣?未來的商業是什麼樣?
11月9日晚上,重慶觀音橋3788「亞洲之光」巨幕帶來裸眼3D的2.0版大片,運用3D建模技術,將軌道列車抵達觀音橋站到軌道穿樓的3D場景一一再現,引起重慶人民打卡熱潮。
10月2日下午五點二十分左右,在成都春熙路銀石廣場的旁樓頂上,一艘巨大的飛碟從牆內「飛了」出來。國慶期間成都太古裡-春熙路商圈應用3D裸眼技術,吸引了大量人群前來打卡圍觀,這一新技術的使用賦能該商業以未來感與科幻感。
但3D裸眼技術其實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黑科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眼視差特性,使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圖像,形成3D縱深效果,據了解,這一技術的發展距今為止已歷經了百餘年的時光——
1833年英國人Wheatstone利用雙目視差創造出第一組視差圖像,並利用視差原理製作出第一個立體鏡,這便是3D裸眼技術的源頭;接著Brewster和Horus對立體鏡進行改造,從而使觀看者能看到立體式的圖片;進入20世紀,3D顯示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1939年紐約召開的第20屆世界博覽會上,佩戴偏振光眼鏡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立體的影片;1960年,雷射的發明帶來了全息顯示技術。
在21世紀的當下,3D裸眼技術更加成熟,商業對於這一技術的應用也拉開了熱潮。
案例1
紐約時代廣場的3D廣告牌
2017年8月8日,在紐約曼哈頓街區的時代廣場上,可口可樂的商業廣告帶給一塊百年廣告牌一次創新亮相。
廣告牌由全新的6層數碼標牌構成,包括兩側顯示屏、可口可樂logo、正面顯示屏,視覺顯示器的整體表面面積為240.23平方米,其中側面屏和logo屏均為平面屏,正面主屏擁有1,760個移動LED立方體,這些立方體可以獨立地向觀眾做伸出和縮回的運動,根據展示內容進行編排,為人們創造多重感官體驗。並且它還由此獲得了兩項金氏世界紀錄,分別為「最大的3D機器人廣告牌」和「第一臺3D機器人廣告牌」。
但其實這並非可口可樂第一次運用3D裸眼技術進行廣告宣傳,早在2004年,可口可樂的廣告牌便做了一個3D裝置,其擁有32個LED屏幕,用於廣播各種數字圖形。
可口可樂憑藉3D裸眼技術走在了廣告創新的前沿,同時又以這類新興技術為品牌帶來良好的宣傳效果。有3D裸眼技術珠玉在前,未來的廣告表現形式將更值得期待。
案例2
國內商場對3D裸眼技術的大膽嘗試
2010年9月,廣州天河廣百百貨利用戶外LED廣告屏播放了一則可口可樂「3D」恐龍廣告,廣告畫面首先展示一副模擬大樓裝修風格的玻璃幕牆,通過調節屏幕亮度與環境光進行匹配,達到「牆屏合一」的境界,突然「幕牆」開始碎裂,隨之一只巨大的恐龍破「牆」而出,這是該商場對3D裸眼技術的一次大膽試水。
在今年國慶前夕,廣東知名步行街北京路改造完成,據悉,北京路外牆啟用裸眼3D大屏,並已進入調試階段,該屏幕為全國最大的裸眼3D屏,面積約1200平方米。這也是本次改造升級的重要部分,旨在利用科技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
案例3
京畿道光明洞窟的3D裝置
位於京畿道的光明洞窟是韓國最著名的洞窟景點。2017年7月,世界知名數字藝術創意公司d’strict在景區入口處設計了韓國最大的裸眼3D數字標牌。
據悉,該3D裝置高22米,寬12米,結合這座曾經用於採取金、銀、銅等礦產的礦山背景,融入文化藝術,通過現代科技的手段,給遊客帶來一些奇異、科幻的3D畫面,呈現新奇的視覺體驗。
運用3D裸眼技術,打造出一隻彈跳的粉紅小豬,然後在你眼前碎裂成一堆金幣。
並利用該技術裝置,遊客可以採用平板完成3D臉部掃描識別,模擬出雕刻遊客面部的形式,來增強觀眾與設置的互動。
3D裸眼技術為人們帶來視覺上的迷惑性,人的眼睛很容易被它所製造出來的假象欺騙,以為畫面上的場景是真實的,從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就如同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論所說的那樣,人們在參與活動時可以投入到情境中去,這會讓人保持注意力集中從而過濾掉其他不相干知覺,由此進入到一種「沉浸」的狀態之中。這也是3D裸眼技術帶來的沉浸特性。
從這一特性上看,3D裸眼技術的新奇會對人們產生一定吸引力,從而讓人沉浸其中,由此便能做到延長人們的停留時間,這也是在商業中會運用該技術的一大重要原因。
但國內商場中在運用3D裸眼技術上也存在著一些固有限制——現有市面上大部分的裸眼3D內容由於空間視覺設計的經驗不足、規範不明確,會存在視覺效果不佳、立體感不強的問題。
但每一種新技術的產生與廣泛應用都是一個緩慢而曲折的過程,而一旦等到技術完善後,必定將引起相關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變革。伴隨著3D裸眼技術在商業應用上的日趨成熟,未來商業在體驗感營造與留客手段上也將更上一個臺階。
圖片 · 銀石廣場、蘇寧廣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