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教育 | 通過堆肥開展跨學科·跨年級的項目式學習

2021-02-15 聊課程

對於許多老師和學生來說,堆肥引發了一些基本問題,可能導致深入調查

我們用這個問題來探索生活在一個成熟的堆肥中的分解器:cent,千足蟲,p蟲和so,蟎蟲和蠕蟲。在堆肥周圍堆放著一塊食物網,圍繞著我們的廢物。較大的生物很容易找到:學生們熱切地挖掘,計數,放置在terraria中,並觀察儘可能多的生物。手持鏡片有助於發現較小的蟎蟲,跳蟲等。 

有很多方法可以與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互動。在我的基礎班上,小組嘗試將每個臭蟲歸類為素食者或捕食者。現在,我的二年級學生正在就蠕蟲是否需要人類保護而免受爭論。 

我學校的一個學前班教室使用蠕蟲箱(實際上是小的模塊化堆肥)將蠕蟲帶入室內進行詳細研究。這些垃圾桶可以在網上購買,但是我們的學生可以通過在有蓋的塑料儲物盒上打孔或鑽孔來建造一個垃圾桶。 

盒子裡裝滿了交替的溼報紙,廚房殘渣和土壤,這些都是學生收集的,然後到處都是蠕蟲。這些是抓到外面,或者是紅色擺動的小動物,可以在淘寶上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在線購買,也可以從蠕蟲農場等專業零售商那裡購買。學生觀察找出蠕蟲吃什麼,識別它們的身體部位,並觀察它們的交配和產卵情況。 

不好的氣味通常是由於堆肥管理不善(或根本被忽略)造成的,並為學生提供了絕佳的查詢機會。一年,室外堆肥箱散發出異常酸味,被黃蜂包圍。因此,我們安排了一個中學設計挑戰來提出解決方案。學生們以小組形式採訪了社區的堆肥專家,並比較了筆記。共識:堆肥箱中的水果過多,而「棕色」(如樹葉和木屑)卻很少,它們支撐分解劑並大大減少了氣味。學生們也想出了解決辦法。現在,學校辦公室的碎紙和浴室的紙巾以及學生收集的樹葉也進入堆肥箱。

如果堆肥對環境如此有益,為什麼不讓更多的人這樣做呢?

堆肥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可以將堆填區中多達50%的廢物堆肥。深褐色的,甜味的,像鷹嘴豆泥一樣的最終堆肥是一種卓越的土壤改良劑,可替代合成肥料並使得有機耕作成為可能。

一旦學生了解了這些好處並熟悉了堆肥的基礎知識,就可以很好地進行項目探索廢物的社會動態。在為期半天的研討會中,我們的中學生努力幫助家庭擺脫堆肥的阻力。學生們發現了常見的障礙,例如對堆肥的不確定性以及對堆肥難易程度的不熟悉。然後,他們為學校堆肥計劃創建了營銷材料,甚至制定了激勵措施:為使用學校垃圾箱的每個家庭免費,學生種植的番茄植株。

如果您的學校有堆肥系統,那麼它可以為感覺緩慢的過程提供示範點。在芝加哥的天氣中,從頭到尾生產堆肥(從蘋果核到腐爛的鷹嘴豆泥)很容易。有了每個學校每天都會收到廢物的系統,總會有批次處於分解的不同階段-物質隨時間的推移從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

此外,創建一個學校範圍的堆肥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由學生主導的鼓舞人心的項目,儘管與上述單元相比,它確實需要更多的成人支持。 

堆肥與關於生態系統,物質和能源的科學標準課程非常吻合。但是它的應用並不僅限於科學:它還可以推動數學或讀寫項目。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可以通過記錄進度並通過文本,數字和圖像解釋方式和原因來傳達堆肥的好處。例如,每年秋天,我都有學生在學校周圍的街區中製作和分發傳單,以便居民知道學校可以堆肥。每個學生都製作一個獨特的傳單,其中必須包含為什麼堆肥很重要的原因。接觸真實聽眾(他們自己的社區)的機會總是使他們興奮。

相關焦點

  •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挫折教育的一種革新探索與實踐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是一種面對真實情境,用真實問題和任務驅動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學生在這種學習方式中面臨各種困難、挑戰、衝突,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項目式學習作品中經歷挫折,提高了逆境商,挫折教育得到了良好實現。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我們建立以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陳尚寶副主任為首的項目式學習團隊,以項目式學習為抓手,以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為重點,在全區各中小學整體推進「課堂革命」,促進課改深入發展,並成功申報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研究》(課題號:DHA180363)。
  • 大灣區STEAM教育實踐大幕拉起 這所小學牽頭引領跨學科學習新範式
    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融合在一起,33所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4個學段學生參與進來,開展項目式學習,會有怎樣的效果? 6月12日,基於大灣區的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實踐共同體建設開啟大幕,這是教育部科技司立項的20個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之一,同時也是廣東唯一入選的國家級項目。在其他項目均以教育局、信息(技術)中心甚至是大學牽頭的情況下,該項目由深圳市龍崗區麓城外國語小學牽頭,這是全國少有的以小學為牽頭單位的項目,這所小學緣何能夠站在如此重要的地位?
  • 大概念整合科學教育 跨學科實踐深度學習
    長沙教育學院首次成功進行了在大概念理念下的整合科學教育內容的跨學科深度學習的培訓活動。來自長沙市市直及各區的近60名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科學教育學科教師,圓滿完成了2020年長沙市初中大概念科學教育深度學習策略主題研修項目第一階段的集中培訓。
  • 教育與生活有機融合 鹽田教育項目式學習品牌持續擦亮
    2020年10月29日,鹽田區推進教育現代化區域創新試驗區系列活動之「美好鹽田」項目式學習成果展評在鹽田區外國語小學多功能廳舉行,由鹽田區各學校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自主完成的17個項目設計一一登臺亮相,接受專家學者的現場考驗。  活動由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研究》總課題組共同主辦。
  • 大灣區STEAM教育實踐共同體項目開題會在深舉行
    記者今日獲悉,基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實踐共同體項目開題會於近日在深圳舉行,是教育部科技司立項的20個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之一,同時也是廣東唯一一個入選的國家級重點項目。該項目有助於結合地域文化和灣區科技特色,推進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 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 主題式跨學科課程整合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基於真實情境,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提出這樣一個驅動性問題,深度學習由此發生。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展夜間風箏的設計與製作項目式學習。經過多次嘗試、反思、改進,最終利用科學、信息、美術等學科探究中所學到的知識,做出了輕質、漂亮、彩燈可變換的夜間智能風箏。
  • EGC 2019 | 零距離看一線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綠野生態園
    本次大會由蘇州市教育局主辦、凌雲教育及蘇州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承辦,通過展示全球範圍內的教育實踐案例、理論創新,對國際理解教育領域最具趨勢性的話題進行深刻探討。從討論需要怎樣的生態園,到丈量土地、學習比例尺的知識,到最後完成他們的空間設計圖,通過市場價格調查,以及學習種植的基礎知識,完成種植計劃和資金預算表。在不斷的反思和反饋當中,學生自主探究,共同不斷迭代他們的成果。最後,他們把所有想法形成一個可行性的方案,開展一個成果展示的公開展示活動,邀請學生家長一起參與。
  • 項目式學習與STEAM教育,又一場精彩的直播圓滿結束!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動態的學習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現實問題,獲得更深刻的知識和技能。項目式學習自1897年被首次提出以來,其理論不斷被教育專家豐富和完善,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也在不斷實踐和探索,被證實有其獨特的優勢。
  • 【項目學習】關注項目式學習中的驅動性問題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驅動性問題科學教學 項目式學習是當前科學教育實踐中關注的熱點問題,它強調教師要圍繞真實的問題設計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學科核心概念、跨學科概念和科學實踐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需要以對學生有意義且重要的問題為線索來組織和推進教學活動,可以說,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展開的核心和靈魂m。
  • 項目式學習: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利器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兒童為中心的探究形式,即兒童通過一段時間內對真實的、引人入勝的、複雜的問題(話題/挑戰)進行探究,並從中獲得關鍵知識和技能。根據項目式學習的「黃金標準」,對兒童而言,項目式學習意味著:探究有挑戰性的問題——問題可以是具體的(如幼兒園裡的垃圾如何分類),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沒有水人類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展開持續性的探究——學習過程持續、循環式上升;強調真實性——探究的問題應當是真實存在且符合幼兒興趣的,項目對幼兒及他人產生真實的影響;凸顯發言權及選擇權——項目式學習不是完成任務,而是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注重對項目進程中各環節的反思
  • 【芥末翻 | Summary】我們對項目式學習有多少了解?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是為了和問題式(Problem-based learning)學習進行區分,其實就像學生時代班裡出現同名學生一樣,我們在稱呼他們的時候會給予他們特殊代號。除了縮寫相似外,項目式學習和問題式的學習算是同源兄弟,他們同屬於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探究式學習的範疇。他們的存在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提升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主題式跨學科整合課程走在時代前沿
    今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從中可以看出,課程整合是作為改革中小學課程結構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此前樂群實驗小學致力實施生態教育,用生態教育打造學子和樂人生,取得突出成效。近年來,在實施生態教育的基礎上,該小學深入開展主題式跨學科課程整合研究。
  • 設計"大山"、節水主題……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來了 中小學課堂準備好...
    根據最新發布的《計劃》,是指以校長為核心的教育教學團隊,在學校活動領域、學科領域和跨學科領域,設計真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和指導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探究,嘗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相關項目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的「跨學科」,在滬上基礎教育界不僅不是一個新詞,且正日益受到關注。
  • STEM教育+項目式教學,項目設計是關鍵
    目前,STEM教育和項目式學習被教育界廣泛認可並實踐。鑑於兩者在核心理念方面的一致性,很多專家學者提倡將兩者融合應用。STEM教育主張「跨學科」「協作」「創新」「做中學」等新型學習方式。 項目式學習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它基於真實的問題情境,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經驗有效整合,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注重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STEM教育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這一點與項目式學習的理念不謀而合。
  • 觀點 | 如何區分問題式學習(pbl)和項目式學習(PBL)
    問題式學習並不等同於項目式學習。問題式學習通常涉及單一學科(跨學科的比較少見),持續較短時間。項目式學習大多是跨學科的,持續較長時間(數周、數月或更長時間)。總體上,項目式學習應用得更為廣泛,常常由諸多「問題」組成。它們的主要區別為:      第一,問題的真實程度不同。
  • 教師說:項目式學習 vs 傳統教學,區別在哪兒?
    我們學校從這學期開始也在每周一次的社團活動中嘗試項目式學習。(點擊查看更多LCT教師培訓項目介紹)但是過去我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停留於表面的粗淺認識,認為項目式學習就是打破學科界限,跨學科學習,在活動形式上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
  • 社區堆肥|處置廚餘垃圾,堆肥是「盆景」還是利器
    本文依託社區堆肥(指與添加物一起的傳統的好氧堆肥,非24/48小時堆肥機器的堆肥)的實際案例,來解答一些疑惑,並對其可行性進行深入分析。南京大學溧水環境研究院的張雪華研究員研究印度班加羅爾的分散式堆肥(社區堆肥)多年,並且近年來在國內不同城市開展相關堆肥技術的推廣和支持項目。
  • PBL項目式學習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HTH對現有的教育體系做了顛覆式的改革,除去固有的教育系統,使用跨學科教育為主導的項目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學校內部沒有一件買來的裝飾,所有的呈現都是跨學科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在可查詢的數據中,HTH99%的畢業生進入全美優等大學。在加州舊金山,許多像HTH這種創新式學院都慢慢建立起來,引領美國創新式教育。
  • 當項目式學習遇上STEAM
    張校長從頂層設計重引領,團隊建構跨學科,培養目標為學生,項目推動多線程四個角度闡述了洪山實驗小學建校為了信息化教學創新實踐進行的思考和經歷。大家聚焦洪山區實驗小學,指導老師安凱和洪山實驗小學STEAM教研團隊向大家展示了《DIY移動生態角》項目。活動通過項目博覽會的形式向大家呈現了一臺「另類」的STEAM項目成果匯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