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評為滿分,雖然考試院回應稱是「尊重個性化表達」,但真正起到的效果肯定是鼓勵佶屈聱牙。
原因很好解釋:個性化不好定義也不具備可效仿性,而佶屈聱牙則相當有效也很好操作。
什麼是個性化?這個考試院的回應沒有具體解釋,因此不太好定義。事實上,高考作文所謂「鼓勵個性化」,往往要打個引號。因為,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是量化的,有非常明確的操作標準。比如,可以分為基本等級和發展等級。基本等級和發展等級又可以量化為題意、內容、語言、文體、豐富、深刻、有文採、有創意等維度。每項維度都規定了具體操作標準和法則。這樣子是標準化的。一般而言,老師教學和學生寫作,也會參考這類標準。因此,高考作文看上去千人百面,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是「標準化」的。畢竟,有一隻無形的手,一直在暗中調控這一切。而所謂「個性化」,往往是倖存者偏差,也就是在實際評分過程中,大量不合評分標準的「個性化」文章,已經被評為低分,無人知曉,僅僅有極少數被「破格」給予高分甚至滿分的作文,被冠以「弘揚(鼓勵)個性化」的名義,大肆傳播。從這個角度來說,「(鼓勵)個性化」其實是一個噱頭,或者說,用以粉飾太平裝點門面的「花瓶」。這麼多年來,大家對此也心知肚明。
與此相反,佶屈聱牙則相當有效也很好操作。
且不說現行的評分標準,一定程度上是鼓勵倔屈聱牙,單就這篇作文被評為滿分,更是一個很直接的暗示:倔屈聱牙可以得滿分。那麼,為了應試,肯定會有不少學生效仿。要老老實實寫作提分,確實很難。要通過無人知道定義的「個性化」去博高分,那就更難。然而,要讓文章佶屈聱牙,卻很好操作,無非就是多用一些生僻詞,多寫一些表意複雜晦澀的句子,再摻雜一點報菜名式的名人名字、概念和名言,混在一起,一碗雜七雜八的滷煮,就可以出鍋了。
然而,這樣的作文,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
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文章,不能只是賣弄文字,還是要能關注現實狀況,追求現實意義。近些年來,高考作文引入任務驅動型作文,引導學生就事論事,深入思考,一方面關注了現實,另一方面也訓練了思維,應該說,是一個很不錯的導向,也代表了一種好趨勢。然而,浙江今年推出這篇滿分作文,完全背離了這種趨勢。因此,即便評分的程序沒有問題,但導向還是不好的。其效果也不會是尊重「個性化表達」,只會鼓勵「佶屈聱牙」,因而值得警惕,也需要反思。
更多作文點評,請點擊以下連結:
這麼去看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就全懂了!
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高處》,不能只有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