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考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熱議,閱卷過程中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出55分,經商議後最終被判為滿分。有人認為該篇作文老到且晦澀,也有人稱其辭不配位。8月4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回應爭議稱,「這篇文章的評卷程序沒有任何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這篇作文能夠獲得滿分,是尊重個性化表達的體現。
這件事情讓我回想起我高中一次考試,那時候對古文比較感興趣,也喜歡寫一些文言。
大概是比較反感應試考試的作文模式,就想要嘗試一下其他的風格。正好那次考試主題放的很寬,就花了一個小時寫了一千字左右的文言。
本來滿心歡喜,以為可以像《赤兔之死》拿個高分,但是老師給的分數很低,就給了三十多分。
我問老師,老師說:
「高考作文雖然立意要新,文採要好,但是眼望星空時,一定要腳踏實地,寫的文章要讓改卷老師看到你的真情,而不是文採的堆砌,或許你認為你彰顯了你的個性,讓改卷老師眼前一亮,但在有些老師看來,就是詰屈聱牙,沒有邏輯。
文章一定要有一個中心思想,有一個完整的邏輯,一定要讓我懂你在寫什麼。在文章中一定不要有刻意的模仿痕跡,不要為了高級而刻意去用一些生僻的詞彙。我知道你讀了很多的書,但是一定要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而不是作者的。當那些語句都在你潛意識當中,當你用的時候,都不假思索能用出來的時候,當有無數的文字、語句,它們都好像是你自己的手指似的,都可以隨便來使用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才真正算是跨過了寫作的門檻。」
雖然我當時部分認同了她所說的話,但是我還是不服氣,用這篇文章投了個作文比賽,還拿了個獎,不過這些是題外話了。
我覺得這位考生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詰屈聱牙,而是她寫的文章不像她自己,更多的是一個個作者思想的對話,而自己只是他們對話內容的旁觀者與記錄者而已,漸漸的失去了自己作為創作者的定位。
以吾之筆,抒吾之情。這或許才是文學創作最樸素也是最核心的道理,而不是為了高級、為了炫技,將自己放在他者的語境之下,複述他人的思想和作品。
這篇滿分作文中的濃濃的翻譯腔,我覺得正是因為她放棄了自己的個性,去迎合或貼合他人思想或文字的結果。雖然寫作都是從模仿走向自我創新的過程,可惜的是,她的模仿並不到位,並未深入到他者的內核,從而顯露出「東施效顰」的感覺。
因此,被評為滿分作文才會引來這麼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