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是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畢竟「傷在兒身,痛在娘心」。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難免會出現磕磕絆絆而受傷的情況。對於日常的一些破皮流血來說,孩子受到嚴重傷害時家長的緊急救治很可能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
之前有一則新聞講述了一個6個月大女嬰竟然因為酒精中毒而被送進了重症監護室,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則令人意外。
據了解,這個女嬰在家中意外被開水燙傷,嬌嫩的皮膚瞬間開始泛紅,被燙傷。從小女嬰的面部到頸部一直延伸到胸部都被開水淋到。開水燙到身體的疼痛讓小女嬰哇哇大哭,十分可憐。
面對這突然起來的意外情況,小女嬰的外公當下就決定用民間流傳的土方子來治療小女嬰的燙傷。只見其外公拿出家中的一瓶度數非常高的白酒,外敷在小女嬰被燙傷的部位。
同時這個外公還告訴家裡的眾人用高度白酒外敷燙傷處能夠很好的殺菌消炎,並且還可以止疼,效果非常好。
然而,小女嬰卻並沒有因為外敷白酒的方法而減輕痛苦。相反,在白酒的作用下小女嬰的身體出現了明顯的異樣。
察覺到不對的家長這才將小女嬰送往了醫院,經過醫生的檢查診斷為小女嬰的肝功能已經嚴重的受損,需要進行密切的住院治療與觀察。
看著小女嬰的痛苦表情,家長們都非常的難過。網友們也表示十分的心疼這個小女嬰,小小的年紀裡就承受著這種痛苦。
而造成這這一切的原因是外公所採取的白酒外敷治燙傷的極其錯誤的處理方法。這在民間並不少見,很多家長都擁有著一套自己的土方法來應對孩子的日常受傷。
尤其是在這個炎炎夏季,孩子衣著單薄,大片皮膚裸露在外,更是加大了被燙傷的可能性。那麼,對於燙傷後的誤區認知都有哪些是需要家長了解的呢?
1、在燙傷部位塗抹外物
相信很多家長都認為輕微燙傷抹點牙膏就可以了。還有家長甚至會在燙傷部位塗抹香油,醬油,獾油,甚至白糖和鹽也成為了可以治療燙傷的「神丹妙藥」。
其實,這些東西並不能夠治療燙傷,在燙傷創面上塗抹這些東西的方法更是不可取的。因為被燙傷後創面上是不可以塗抹任何東西的。
一方面是因為塗抹了東西之後燙傷部位無法散熱,容易造成創面形成水泡,加重燙傷程度。另一方面燙傷後皮膚很容易被感染,而家長所塗抹的這些東西都不是無菌的,一旦塗抹到創面上就很可能引起創傷部位的感染。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燙傷後被家長塗抹了東西,那麼當孩子到醫院之後醫生無法看到創面的情況。就需要對燙傷部位所塗抹的東西進行雙氧水,鹽水的清洗,加大了孩子的疼痛感,也增加了醫生的工作量。
2、自行挑破水泡
有些孩子在燙傷後會形成水泡,一些家長就會拿出家裡的針直接將這些水泡挑破,甚至還會將挑破後的水泡皮揭下來。
燙傷水泡可以挑破,但是家長所用的針也許帶有細菌,再加上揭下皮之後燙傷的創面就非常容易被外界細菌所感染。
3、不能碰涼水
這類家長是明白燙傷容易被感染的道理,所以他們認為燙傷後碰涼水也會被感染。其實,在燙傷後用涼水衝洗創面對燙傷是有著一定緩解作用的。
那麼,在孩子燙傷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首先,當孩子被燙傷之後,家長就要立即用家中流動的自來水或者是涼水來衝洗孩子的燙傷部位,也可以直接在乾淨的盆裡用涼水泡燙傷部位,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被生石灰燙傷的話,一定不要直接用涼水衝洗,否則會加大生石灰產熱量,加重燙傷程度。
再者,給孩子用涼水衝洗之後,如果孩子穿的衣服比較多的話,家長要小心的給孩子將燙傷部位的衣服脫去或者剪去,這樣可以避免衣服粘貼在創面上。
其次,對於除去衣物且衝洗過的創面,家長要用無菌的乾淨紗布進行覆蓋,減少細菌感染的可能性。
最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燙傷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去醫院。不過對於孩子的燙傷家長最好是能夠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讓醫生檢查之後再做具體的治療。
孩子安全無小事,為了避免孩子被燙傷家長一定要注意讓孩子遠離有可能燙到孩子的物品。如果孩子被燙傷,家長也不要採用所謂的土方子來自行治療燙傷,這很有可能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威脅。
不知道大家還聽說過哪些治療燙傷的土方法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