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輩子還做黨的人」——追記北京衛戍區某幹休所離休幹部周智夫

2020-12-2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下輩子還做黨的人」

周智夫在幹休所小花園讀報。

陽光溫柔地灑在周智夫臥室的窗前,幾本理論書整齊地摞在窗臺上,放大鏡、助聽器、筆記本在一旁靜靜地躺著。隻不過,它們再也等不來那個以身許黨的老人了。

2018年3月28日,跨越了94年歲月長河的老黨員、北京衛戍區某幹休所離休幹部周智夫平靜地走了。

他黨齡75年,在槍林彈雨中面對生死考驗,毫不退縮﹔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歷經10餘次部隊整編,20餘次崗位變換,4次跨省調動,堅決服從﹔他艱苦奮鬥、克勤克儉,一件老軍裝穿了30多年,一套舊家具用了近40年,抗戰時期老幹部的醫藥費年標準,他連一半都用不到……

「我過世之後,不通知任何親朋好友,一是都老了行動不便,二是稍年輕的工作忙離不開。」

「不給幹休所領導和兒女留下麻煩,不保留骨灰和空骨灰盒!」

周智夫臨走前留下遺囑。

4月的北京,繁花正艷。周智夫的骨灰隨著春日的和風飄散在生機勃勃的大地上,他的生命再次融入他愛的這片土地,永遠不會分開……

「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一生來報答」

熟悉周智夫的人都知道,他的左肩窩裡有一個彈孔,右肋處深深凹陷,有一道長約10公分的傷疤。傷疤見証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赤膽忠誠,見証了黨對革命同志的不拋棄不放棄。

「當年戰鬥環境那麼惡劣,黨都沒有丟下我。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一生來報答。」每次想起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周智夫總是老淚縱橫。

1946年4月,周智夫任新四軍淮北七分獨立四團二營四連支部書記,在安徽濠城外狙擊國民黨軍隊搶糧的戰鬥中,一顆子彈打中他的左肩,貫通右肺。戰友們沒有放棄重傷的周智夫,一邊與敵人殊死戰鬥,一邊用擔架抬著他7次輾轉治療,把他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

那些不顧個人安危的戰友,那些為新中國獻出年輕生命的英勇戰士,成了周智夫一生揮之不去的思念。報答黨的救命之恩,為這些無名戰士做些事情,是周智夫生前最大的心願。

「沒有黨就沒有我們全家的今天,我這輩子是黨的人,下輩子還做黨的人。現在歲數大了,做不了什麼事了,隻能交點黨費,把下輩子的也交了。」今年1月,躺在病床上的周智夫交代子女,拿出自己的12萬元積蓄,作為黨費上交黨組織。二女兒周衛平算了算,按父親每月要交的黨費標準,這12萬能交106年。

相交50年的戰友聽說周智夫交大額黨費的事,驚訝之餘都心生敬意:「老周一輩子省吃儉用,家裡日子過得緊巴巴,卻做了這樣的大事,了不起!」朝夕相處的家人卻並不意外:「這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一名老黨員對黨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1924年,周智夫出生在江蘇省睢寧縣王集區馬淺鄉馬淺前村(現為睢寧縣張圩區)一個農民家庭。他對共產黨最初的印象,記錄在他向黨組織遞交的材料《歷史思想自傳》中。

「大約十五歲時,村子裡第一次住八路軍,開始不敢接近,後來聽他們講話很和氣,臨走時也不拉差抓夫,當時我想八路軍這個隊伍真好……周道粉同志常講,八路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領導農民進行減租減息,共產黨為的是人不受壓迫。」隨著了解不斷深入,周智夫逐漸萌生了加入革命隊伍的念頭。1943年,他由村長周道粉介紹,秘密加入黨組織,1944年參軍入伍。

19歲的懵懂青年,自此與黨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緣分,持續了整整一輩子。

周智夫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先後參加了江蘇睢寧縣高作鎮、安徽靈璧縣後馬家等10餘次戰鬥,落下三級甲等傷殘。他歷任新四軍淮北軍分區獨四團二營四連支部書記、重慶炮校政治部幹部科科長、第二炮兵某基地醫院副政治委員、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七院軍管會副主任等職。

「在黨不斷培養教育下,我逐漸提高了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從一個無知的青年農民,改造成一個革命戰士,並確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的革命人生觀……我願在需要時,以個人生命貢獻給黨的事業。」入黨參軍、投身革命,為周智夫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決心用生命來捍衛。

不論歲月變遷,這份忠誠信仰始終堅定不移。

2016年8月的一天,幹休所衛生所所長張杰軍去周智夫家巡診,周智夫正在看電視。當看到周邊某個國家挑起事端的新聞時,周智夫一把拉住張杰軍的手,憤慨地說:「我們的領土是戰士們用一滴滴鮮血換來的,絕對不能被人佔了。隻要國家需要,我還要上戰場,你們年輕人也要主動請戰!」

從連隊指導員到醫院副政委,到後來成為軍管會領導,周智夫深切體會到了學習對自己思想的充實、改造和升華,一直將黨的理論作為真經來信奉:「精神上的『鈣』不能丟」。

入黨之初,他經常在煤油燈下學馬列、學毛著。投身革命實踐,他更是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用學習成果推動工作。年逾九旬,他一如既往聽廣播看新聞,放大鏡、助聽器、筆記本,成了他隨身帶著的學習「三件寶」。

有一次,小女兒看到周智夫躺床上,手拿放大鏡吃力地讀報紙,就心疼地埋怨他不注意身體。周智夫嘿嘿一笑:「看不了報紙才會影響身心健康。」

「他很少出門,所裡組織的踏青、秋遊他很少參加,但卻把參加組織生活看得比啥都重要,上黨課一次都不落,每次都提前到。」幹休所第一黨支部支部書記王清文記得很清楚。在周智夫看來,「過組織生活就像過日子,要認認真真過。」

2016年5月的那堂黨課,幹休所政委姜東軍想起來就鼻子發酸。

那天,姜東軍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課,周智夫像往常一樣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課,只是背比以前更彎了。黨課結束了,其他同志開始退場,姜東軍發現周智夫遲遲不走,就走過去關切地問:「周老,已經下課了,我送您回去吧。」

「姜政委,我身體越來越不好了,以後就不能再參加咱的組織生活了,今天我特地向你請個假。」周智夫吃力地撐直身體,一字一頓地說。

看著眼前這位嚴肅認真的老人,姜東軍心頭一顫,淚水在眼底打轉。「一個老同志,身患重病還堅持上黨課,實在撐不住了才向組織請假,這是多麼強的黨性!」姜東軍說,周老是幹休所裡年齡最大的老幹部,來上課的時候都是勾著腰,弓著身子,拄著拐杖,要老伴兒攙扶才能到教室來。

也許這是最後一次跟大家一起過組織生活了,周智夫不舍,留戀,想在教室裡多待一會兒,多看一眼……

「革命軍人四海為家,黨叫幹啥就幹啥」

1945年,周智夫任連隊指導員,部隊攻打睢寧縣高作鎮的戰鬥結束後,組織決定將他所在的五連和六連合並。他由正職調整為副職,毫無怨言。皂河打下後,上級又調他去地方區隊,由前方到後方,他說:「革命軍人四海為家,黨叫幹啥就幹啥。」

周智夫投身革命75年,4次跨省調動,20多次調崗,他毫無二話,絕對服從。「老周這一輩子走南闖北,他走哪,我們跟到哪。」19歲就嫁給周智夫、相伴終老的婁淑珍無怨無悔。

婁淑珍記得,1957年,一紙命令下來,要周智夫離開生活了33年的家鄉,從江蘇新四軍淮北軍分區某團調往重慶炮校工作。他們倆帶著4個未成年的孩子,拎著兩個竹編包就去了重慶。一家人的生活好不容易穩定下來,1968年,組織又派他去第二炮兵某基地醫院工作,他毅然帶著一家人趕赴雲南。

家越搬越遠,條件越來越差。由於住房緊張,全家人借住當地老鄉家一個廢棄的房子,生活十分艱苦。親朋好友不理解:「你就不能找領導說說,給自己換個好點的地方嗎?」周智夫卻很樂觀:「現在全國都在搞建設,到哪裡都是組織的安排,我是黨員就要聽黨的話。」

「小時候特別不理解父親,尤其是看到一個大院的小朋友家分到了好房子,而我們總是讓房子的時候,就覺得父親無能。」周衛平抱怨。

孩子眼裡的「無能」父親,在外人看來卻是無私。

幹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回憶,1984年幹休所組建之初,由於配套設施不完善,一些同志不願搬。

「我先搬!」周智夫第一個站出來。

一樓衛生條件差、採光效果不好,很多人猶豫不決。周智夫體會到組織的難處,主動領了一樓的鑰匙。

正當周智夫一家就要搬家時,朱南璋又面帶難色找周智夫商量:「老周啊,二樓有位老同志腿腳不方便,你看……」二話不說,周智夫爽快地交換了鑰匙:「我住哪兒都一樣。」

「多為組織著想,多替組織分憂,多給組織添彩﹔少向組織提要求,少對組織講條件,少給組織添麻煩。」這「三多三少」是周智夫愛黨信黨報答黨的做事原則。

1986年,為了方便住戶儲備醃菜,幹休所在樓下為每家每戶挖了一個菜窖。但由於空間限制,菜窖很小,上下不方便,頭很容易撞到菜窖的上巖壁,不少離休幹部對此意見很大。好事沒辦好,反而遭埋怨,所領導壓力很大。

64歲的周智夫又站出來了,拉著老伴,滿頭大汗地在菜窖前上上下下走了很多回,摸索出了「正走三步反身下」的方法,有效解決了碰頭的問題,平息了菜窖風波。

「愛鑽研,工作狂。」在單位同事眼裡,周智夫把工作當事業來幹,長年累月加班熬夜,樂此不疲。

在雲南工作的時候,周智夫的家離單位隻有10多公裡,但婁淑珍卻很難見丈夫一面。他每周回來一次,很多時候都是趕著飯點回來,吃完飯又匆匆返回單位。

幾十年如一日,周智夫不僅不折不扣完成黨交給的工作,而且當面背後一個樣,對黨坦誠,決不當「兩面人」。

那個年代,他明知道貧農成分更好,仍如實報告家庭經濟狀況:30畝地、4間茅草房、1塊梨園、1頭牲口、2輛小平車。最終被劃為中農。

他敢於向自己開刀,向黨坦白自己的錯誤:入伍不久,家人私用村裡為民兵夜間查崗放哨捐獻的5升糧食,我知道後沒有及時報告﹔戰爭期間,我帶一個排破壞敵人電話線,回來途中,因為向導帶錯了路,我一時沒控制住自己,和向導起了沖突,造成了不好的政治影響……

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這就是周智夫。大家都說:「在組織和同志面前,他是個簡單、純粹、透明的人。」

「國家的錢,更要省著花」

「別人拿上藥,都先問藥怎麼吃、怎樣能把病治好,可周老第一句話是,『這藥我吃符合規定嗎?有沒有超出標準?』」2014年7月,周智夫骨質疏鬆病情加重,接連發生兩次壓縮性腰椎骨折,幹休所衛生所所長張杰軍給他開了兩種進口藥,直到解釋清楚是治療用藥,符合規定之後,他才放心。

今年2月,周智夫因為身體狀況差,一直住院治療。病情稍微好轉一些,便跟家人商量:「我在醫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些錢,咱盡快回家吧。」女兒告訴他:「不用花個人的錢。」他聽後很不高興:「國家的錢,更要省著花。」

作為抗戰時期的老幹部,周智夫醫藥費統籌年標準是2.8萬元,他平均每年一半都用不到:2015年藥費為10988元,2016年7041元,2017年7166元。近20年,他沒有外出療養過一次。

周智夫對自己嚴,對家人也絲毫不含糊。

幾十年了,周老和老伴的用藥,是嚴格分開的。幹休所醫生劉梅芳解釋:「周老和老伴吃的一種藥,都叫腸溶阿司匹林,但周老吃的是進口的,老伴吃的是國產的。每次開藥,都是兩張單子。」

「我倆的醫療保障標準不一樣,我的藥她不能用。不能一人公費醫療,全家免費吃藥。」在這事上,周智夫丁是丁、卯是卯。老伴也是同樣的想法:「不能佔人便宜,要不睡不著覺,不好。」

2012年暑假,周智夫的大孫女帶著孩子來北京看望他,孩子忽然發燒急需到醫院治療。孫女沒打上車,焦急地求助周智夫:「爺爺,您幫我安排一個車吧!」

「那是公家的車。」周智夫回絕:「咱們還是自己想辦法。」

夜深了不好打車,孫女不得已以周智夫的名義跟幹休所要了車。周智夫知道後嚴厲批評:「我們家從沒因私事用過公車,你這樣做壞了規矩,以後不能這樣子,否則就別來了!」

「我是農村家庭出身,之前沒接觸過這麼高級別的幹部。但我到周老家巡診時一看,首長家裡的擺設這麼簡樸啊!」張杰軍看到,周智夫家裡沒一件名貴家具、高檔電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折疊飯桌、70年代的沙發、鋼管床,60年代的立櫃,在北京已經很少見了。

周智夫有一個陳舊的兩開門木質衣櫃,這個衣櫃跟隨了他數十年,裡面裝的衣物卻寥寥可數。

去年,大兒子周華來家看望,發現父親沒有一條像樣的短褲,現有的都穿了很多年,手洗時稍微用點力就能搓爛。他立即給父母各買了3條。即便如此,周智夫還是緊著舊的穿,3條新的始終都沒穿過。

周智夫戎馬一生,對軍裝情有獨鐘。但凡隆重場合,都會穿著熨得筆挺的軍裝。一套軍裝,他穿了30餘載,領口都洗得發了白。兒女們多次勸他買一套新的,他都沒有同意,「隻要軍裝不影響軍容,就沒必要破費買新的。」

勤儉慣了的周智夫還專門製作了《生活備忘錄》小冊子,記錄除夥食外的家庭開銷。從小到兩塊錢的燈泡,大到上千元的電器開支,每一筆都詳詳細細,從2009年到現在,平均每月開銷僅幾百元。他說:「我的工資是黨給的,留著以後有大用。」

就是這個「摳門」的周智夫,在60年代生活困難時期,還擠出錢資助6名親戚念完中學,在鮐背之年向黨交納12萬元大額黨費。「周老對物質和功名看得淡,內心世界卻很豐富。」姜東軍感慨。

「他是從崢嶸歲月走來、堅守初心、永葆本色的共產黨員,那一代老黨員對物質無欲無求,更注重追求內心安靜平和。」姥爺的勤儉和富有,80後的外孫周洵看得很清楚。雖然生活的年代跨越半個世紀,周洵認為姥爺的精神值得傳承:「堅定信仰走完一生,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最浪漫的事情。」

「你們要永遠跟黨走」

「爸爸,以你的資格,完全可以再去個函或者打個電話,很快就能把我調到你們身邊。」1974年,遠在重慶的大女兒周雪文寫信給周智夫。

1968年,周智夫把19歲的大女兒留在重慶工作,和其他4個孩子去了雲南。「那時候,我一人在外無依無靠,每到過節特別想爸爸媽媽。」周雪文無法忘記那段孤獨淒涼的時光:「我求了父親幾次,還讓母親幫我說好話。」

可是周智夫心卻很「硬」:「毛主席的子女也不在身邊啊!領袖帶頭做表率,我們也要跟著做。到哪工作都一樣,隻要好好幹就行。」

不僅是大女兒,小兒子周衛民也遭到同等「待遇」:「我當初可以回北京,可父親不願意,讓我去江蘇老家。」

父母在,不遠遊。可周智夫卻告訴子女有多大本領就飛多遠。他的5個子女分別在江西、重慶、江蘇、北京4地,兩個兒子參軍入伍、退役,三個女兒工作分配、插隊下鄉,身居要職的他有條件幫助安置,但卻從不託關系、打招呼。反而告誡子女:「不是爸不管你們,飯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這樣才有意義。」

「不留金不留銀,隻給後代留精神」,是周智夫堅持的家風。兒女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都很爭氣,靠自己的奮鬥事業有成。他們也逐漸理解爸爸:「父親正直,絕不利用權力為家裡謀好處。」

雖然父親「不近人情」,但兒女們知道,父親的愛是大愛,細膩深沉。

周衛華還記得一家人在重慶的時光:「那是1964年,重慶夏天特別熱,我們兄妹幾個睡在地板上,父親就搬個板凳坐在我們身邊,給我們扇扇子,直到我們睡著。」

周衛平的夏天則充滿冰甜的回憶:「父親夏天喜歡買西瓜給我們吃,但我從不吃西瓜,父親就單獨給我買3支冰棍,有時候天熱冰棍化了,他就再給我2毛錢,讓我去買。」

在相濡以沫的老伴心裡,周智夫有責任感、心細、會照顧人。「早些年,老周身邊有些朋友家庭不和諧,他去調解。一回到家,他就抓著我的手,認真地看著我說,『咱倆要好好的,一定要白頭到老。』」婁淑珍一臉滿足和幸福。

問起婁淑珍和周智夫一輩子最浪漫的事情是什麼?婁淑珍的回答簡單而讓人感動:「每次吃飯,他都會等我一塊吃。」婁淑珍細數著日常點滴:「我不愛吃雞蛋,但老周為保証我營養充足,每次吃雞蛋都一人一半,他固執地說,『這一半分給你,你不吃,那我也不吃。』」

周智夫是苦日子熬過來、「鬼門關」闖過來的人,深知沒有黨,就沒有自己,更不會有全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很早之前,他就立下家規:子孫後代永遠不忘黨的恩。

1989年12月,將滿18周歲的孫子周東升過生日,周智夫專門把他叫到跟前,向他講述革命戰爭年代的故事。前幾年,周智夫的曾外孫潘怡霖要到國外讀書,臨行前來道別,周智夫拉著他的手再三叮囑:「你的根在中國,學成後要報效國家。」孫輩們都說,這是自己最好的成人禮。

「我們這個大家庭能有今天,都是我們黨和國家給的,我希望五個兒女你們要永遠跟著黨走,要用實際行動愛黨,愛國,聽黨的話。」

「對黨知恩報恩,就湧泉相報,向黨交黨費十二萬元人民幣。」

……

周智夫的遺囑寥寥數條,是他堅守一輩子的人生信仰的濃縮:無愧於黨、無愧於心、無愧於民。命是黨給的,一生交給黨。下輩子,還做黨的人!(記者 張玉潔)

相關焦點

  • 老黨員周智夫:永葆老革命至純至粹精神品質
    月入伍,1982年3月離休,離休前系原第二炮兵某基地醫院副政委,現為北京衛戍區海澱第27離職幹部休養所副師職離休幹部。1992年4月24日周智夫和老伴婁淑珍參加幹休所組織的活動在北京航空博物館毛主席的座機上留影。
  • 將門布衣——追記許世友將軍長子許光
    1980年暑假前,父親把他叫到跟前,要和兒子做一筆生意:「你上山砍柴,我以一斤一分錢的高價收購。」道侖一聽,高興壞了,市場上一斤柴才五釐錢呢!那個暑假,許道侖都是在西大山上度過的,每天至少能砍兩大擔柴。有一天,為了多砍些柴,天黑了許道侖還沒下山,不曾想迷了路,怎麼也走不出熟悉的大山。
  • 老周,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妻子婁淑珍追思周智夫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題:老周,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妻子婁淑珍追思周智夫李清華、劉小紅、李大勇老周,你為了革命事業,不計較個人得失,寧肯自己吃苦、吃虧,毫無怨言。後來,部隊調一名區委會幹部上前線,你站出來說:「我不怕死,我去!」那時候,說實話,我心裡有些恨你,撇下我和孩子。你有個閃失,我們怎麼辦?一年多後,在安徽濠城外一場戰鬥中,一顆子彈射穿你的左肩窩,從右肺穿出,又射進一位17歲小戰士的小腿裡。
  • 老周,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妻子婁淑珍追思周智夫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題:老周,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妻子婁淑珍追思周智夫李清華、劉小紅、李大勇老周,你為了革命事業,不計較個人得失,寧肯自己吃苦、吃虧,毫無怨言。後來,部隊調一名區委會幹部上前線,你站出來說:「我不怕死,我去!」那時候,說實話,我心裡有些恨你,撇下我和孩子。你有個閃失,我們怎麼辦?一年多後,在安徽濠城外一場戰鬥中,一顆子彈射穿你的左肩窩,從右肺穿出,又射進一位17歲小戰士的小腿裡。
  • 總政黃寺第二幹休所:老幹部滿意就是最高標準
    導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幹休所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軍隊老幹部是黨、國家和軍隊的寶貴財富,為老幹部服務,讓他們安度晚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老幹部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當前,幹休所老幹部已普遍進入「兩高期」,對服務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大數據應用推動黨校幹部教育的實現路徑
    從黨校建設發展方面看,作為培訓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的主渠道和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為了更好地發揮黨校幹部培訓、思想引領、理論建設、決策諮詢作用,實現「四個建成」的發展目標,黨校歷來重視信息化建設對黨校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作用。黨校幹部培訓及教學科研的數字化應用建設伴隨著黨校系統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的全過程。
  • 第21集團軍合肥幹休所自覺走訪服務老幹部
    馬年春節,記者走進第21集團軍合肥幹休所看到,活動室裡,老幹部正在「擺兵布陣」,老幹部家屬在放聲歌唱。夜幕降臨,阿姨們在健身場跳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舞蹈……  近年來,這個所先後被總部、蘭州軍區表彰為「營院營房管理先進單位」「先進幹休所」,被合肥市評為「十大建設傑出奉獻單位」。
  •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紀實 (4)
    構建科學發展體制機制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紀實
  • 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找準定位 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原標題: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找準定位 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12月4日,在省委七屆九次全會各項議程圓滿完成後,省委書記沈曉明在閉幕會上作總結講話,要求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找準定位,不折不扣落實好《中共海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匯演走進青島警備區第七幹休所
    青島警備區第七幹休所的活動舞臺上,一支由平均年齡87歲的軍隊離職幹部組成的「晚霞合唱團」正在深情演唱,歌聲洪亮悠揚,唱響了時代的讚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豐富軍隊離職幹部精神文化生活,在新時代奮進向前,元旦前夕,青島警備區聯合青島市文聯在青島警備區第七幹休所共同為軍隊離職幹部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傳統與時代的碰撞,歲月與潮流的交融。
  • 2021部隊文職老幹部工作是做什麼?幹事崗工作簡介
    2021部隊文職老幹部工作是做什麼?幹事崗工作簡介由北京軍隊文職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1軍隊文職老幹部的內容請關注軍隊文職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軍隊文職招聘考試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北京嘉禾婦兒醫院搭建高質量黨建工作平臺 豐臺區委領導進行調研指導
    調研團一行還與豐臺區部分非公醫療機構的黨支部書記進行了廣泛座談。北京嘉禾婦兒醫院業務院長丁曉萍匯報了醫院黨支部的工作,重點匯報了作為非公醫療機構兩新黨組織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的戰鬥堡壘作用。 丁曉萍介紹,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在豐臺區委的號召下,嘉禾婦兒醫院第一時間成立了「黨員志願先鋒隊」,帶領全院醫護人員按上級要求全力做好本院疫情防控工作,積極參與屬地社區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出動數十名醫護人員參加區裡組織的臨時緊急核酸採樣﹔出人出力幫助物業小區做消毒、送物資、分擔社區防控工作的壓力﹔為公安民警、街道、社區等防控一線的戰友們捐贈口罩、消毒液等急需物資上百萬件﹔疫情期間發起了對湖北省慈善總會的線上募捐行動和
  • 一生儉樸助學 副師級離休幹部死後僅留332元
    宜賓軍分區幹休所副師級離休幹部劉廷義去世後,子女清理遺物時才發現,月離休費6000元的他僅留下300元存款和32元現金。近日,劉廷義的女婿張先生以《嶽父的錢哪去了》為題在網上發表文章以表對嶽父的悼念。
  • 幹休所女出納侵吞巨款獲刑12年
    可惜,它們今天不是出現在鮮衣怒馬、觥籌交錯的社交場合,而是在東城法院的法庭,準備由專業評估機構定價後進行司法拍賣,以追繳它們曾經的主人王某的貪汙所得。1990年出生的王某曾是北京市東城區某離退休幹部休養所出納員。2019年3月,因涉嫌貪汙罪被東城區監委留置,同年9月被開除公職。
  • 幹休所文職醫師王楠替老英雄圓夢
    姜玉坤攝新年伊始,在遼寧省軍區錦州第一幹休所,友鄰部隊、當地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的電話紛至沓來,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獲得該所文職醫師王楠搜集整理的紅色故事。什麼樣的故事讓各單位如此青睞?這些故事大都是老兵們的口述歷史,主要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些感人細節。採集紅色故事,緣於一個偶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