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流水席,大家都懂它的含義是什麼,只是有時弄不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有時候在農村裡,某戶人家擺上盛大的流水席,一次要花錢好幾萬塊錢,而前來吃喝的人卻一分錢禮錢都不用出,這是為什麼呢?這樣的做法合乎情理嗎?
關於「流水席」的由來,可謂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隋唐時代就有了,是寺廟中的僧尼們為了款待有地位的施主,而精心研究出來的素食齋飯。而真正的「流水席」是寺廟中因進香的人太多很擁擠,於是把舍給他們的齋飯,先放在木盤子裡面,再放到預先修好的水渠中,讓齋飯順著水流緩緩而下,最後送到在廣闊場地上等候的香客手中。因「「借流水上席」,所以主持就把這種席面叫做「流水席」了。後來,此種宴席方式在我國的西北流行,所不同的是,每道菜都離不開湯水,吃完一道上一道,猶如行雲流水,故名「流水席」。
現在農村裡有時所吃的流水席,主家花許多錢舉辦,而吃的人不給禮錢,其實上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這其中並不存在是否合理的問題。從古到今,類似這種「流水席」,在我國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一直是主家自己出錢舉辦,請親朋好友、莊鄰鄉親等前來赴宴,而不收取來吃喝人的一分錢「禮錢」。因為大凡這種流水席大多是比較富裕富貴人家,為了老人壽誕、喜得貴子、家族盛典等重要喜事而籌辦的,前來吃喝的人只要說些喜慶的話,表示祝賀祝福即可。雖然主家要花不少錢,但是也是很高興的。因此,無疑也就成了約定俗成,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本人在前幾年,就參加過一個地標蘇北的喪事「流水席」,想想都有點奇怪,整整三天,家裡家外到處都是人,雖然前來的人也給了禮錢,但是估計主家除了收到的禮錢之外,少說也還要再花上好幾萬塊錢吧。可見,流水席這種傳統的民風民俗,在民間也是由來已久了,最早主要是在我國的西北部,後來全國各地都有了,比如陝西、江南、四川、雲南、廣州等等,只不過是現在絕大多數的舉辦,都是收禮錢的了,不收禮金的情況很少罷了。
但是,生活在我國的臺灣、廣州、福建等地的客家人,每到逢年過節、重大節日以及重要事件時,仍然還有不少人家是不收禮錢,而舉辦「免費流水席」的,而且據說來的人越多越好,主家人越是高興,雖然要花銷很多錢,但是還是非常樂意的。可見,各地的風俗習慣,民風民俗不同,具體做法也不盡相同。就拿辦流水席來說吧,花錢辦的主家人舒心,不花錢前來吃的人開心,也許只要是「禮尚往來」的雙方,自己心裡認為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吧。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