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真人電影《花木蘭》的預告片曝光,「神仙姐姐」劉亦菲出演「花木蘭」。可預告片一出,卻引發許多網友吐槽:北方的木蘭卻生活在南方風景裡,一副無憂無慮的樣子卻「被迫從軍」,片中所有人都在說英文……導演真的好好看過花木蘭的故事嗎?
電影《花木蘭》海報
其實,這不是《花木蘭》第一次被搬上美國銀幕了。
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推出了動畫片《花木蘭》。在社交網站豆瓣的評論中,就曾有網友表示,「希望真人版能多點東方味」。
2011年的美劇《童話鎮》中也出現了「花木蘭」的形象,不過是由韓裔扮演的,故事本身也跟《木蘭辭》沒太大關係。
美劇《童話鎮》截圖
可以說,電影版《花木蘭》算是集合了中國萬千網友的期待,因此才會被「挑刺」。
可不說別的,就說新版木蘭的「對鏡貼花黃」,就長這樣: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截圖
也就是神仙姐姐的顏值還能Hold住……
然而回顧之前,就會發現華裔形象在美劇和好萊塢裡的「醜」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刻板印象。
相比之下,這個「額黃妝」的出現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要說起好萊塢對華裔的眾多刻板印象,那可說來話長。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電影裡就出現過華裔。
但那時候一般都是餐館老闆甲、洗衣女工乙之類的角色,存在感基本為零。
當時在美的華裔群體基本也就是普通勞工,幹的也都是體力活,這麼看似乎也不奇怪。
電影《華人洗衣店》截圖
後來「傅滿洲」誕生,很快就被拍成了系列電影。
一個穿清朝官服、留辮子的大反派天天在電影裡無惡不作,這給基本沒接觸過中國的美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電影《邪惡博士傅滿洲》截圖
很快,美國政府通過了《排華法案》,一排就是幾十年。
到《排華法案》廢除後,已經是20世紀70年代了。大批華裔紛紛湧入美國,從科技到政界,各個領域都有優秀華裔在發光發熱。
按說美國影視劇裡的華裔形象也該有些不一樣了吧?
實際上,戲份倒是增加了,可好像也沒變多好。比如:
高智商低素質型
美劇《矽谷黑歷史》裡的中國程式設計師楊靖:室內抽菸、隨地吐痰、愛佔小便宜,被美國室友吐槽是「他的中國習慣」;
美劇《矽谷黑歷史》截圖
奴顏婢膝型
美劇《絕望的主婦》裡的中國女傭小梅,因為主人隨手贈送的東西而哭泣下跪;
美劇《絕望的主婦》截圖
陰險狡詐型
美劇《紙牌屋》中的中國商人馮山德,利用手中權力與美國政府進行金錢交易;
美劇《紙牌屋》截圖
「虎媽」型
美劇《初來乍到》中的「媽媽」Jessica Huang認為,孩子「不考第一就是失敗」。
美劇《初來乍到》截圖
從本質上來講,所有刻板印象都是被曲解的「部分印象」,實際上還是對整體的不了解。
如果充分了解一個文化,那麼看待的眼光就能夠客觀很多。中華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如果細細挖掘,應該會有很多好故事,而並非只有好萊塢與美劇中變了味的「花木蘭」。
話說回來,多少年來,《花木蘭》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大IP」。
與其對著好萊塢的「花木蘭」評頭論足,我們自己也該行動起來,增強文化軟實力,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花木蘭」。
素材來源:豆瓣網、bilibili、美劇《童話鎮》、《矽谷黑歷史》、《絕望的主婦》、《紙牌屋》、《初來乍到》、電影《花木蘭》預告片、電影《華人洗衣店》、《邪惡博士傅滿洲》等。
作者:劉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