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電影《花木蘭》9月11日上映,因為有「花木蘭」這個明顯屬於中國文化的大IP,以及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和鞏俐等華人演員擔當主演,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受期待的。
因為涉及到花木蘭這個大IP,所以允許我先將《木蘭詩》(木蘭辭)給拷貝一下,因為這涉及這個IP的細節和文化內涵。
《木蘭詩》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裡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有人說,《花木蘭》這部電影是中國定製片。看完電影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部《花木蘭》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就像有的網友說,看完花木蘭,迪士尼你欠我一張電影票。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花木蘭》這部影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這個大IP進行了從外部形式到文化內涵的大篡改。
從內容上說,迪士尼出品的《花木蘭》是一部商業片,在形式上做一些改動,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有些改動看起來很可笑。
比如,《木蘭詩》裡說,花木蘭是有弟弟的,只是沒有哥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最後說,「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
但在《花木蘭》電影裡,花木蘭只有一個妹妹。
比如說,花木蘭的女性身份,直到凱旋歸來才知道,「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樣的身份隱藏,增加了文學性,也有詩意。
但在電影《花木蘭》裡,女性身份是在軍營被發現的,這也可以理解,商業電影增加戲劇衝突,算可以接受。
劣質遊戲的既視感,有沒有?
對於有爭議的福建土樓、鵝黃妝,也可以糊弄過去。
「木蘭傳說」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由湖北黃陂、河南商丘、陝西延安三地共享,但木蘭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四川、福建等許多地方都有相關的文化留存,像福建莆田有木蘭山、木蘭溪、木蘭陂,著名的德化瓷雕就有木蘭從軍的作品,木蘭傳說已經成為一種泛化的女英雄傳說。2018年3月,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的導演、編劇以及真人版電影選角導演、製片人等主創人員曾到黃陂採風。影片的部分場景,確實在中國福建拍攝。
在中國公認的「木蘭傳說」中,花木蘭是南北朝時候的人,為什麼影片要表現明清時的土樓?其實,福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至於大家心目中認為木蘭是北方人,為什麼住在南方的福建土樓這樣的建築,有專家普及說,其實最遲在東漢初期,中國北方就有類似塢堡的建築,其功用、形式與土樓相似,只不過,北方塢堡為方形,並不是影片預告片中呈現的圓形。雖然形式不一樣,但類似建築出現在「木蘭傳說」的影像化作品中,並不算太離譜。
至於「額黃妝」,也有史料可查。北朝民歌《木蘭詩》裡明確寫道「對鏡貼花黃」,花木蘭所處朝代是魏晉南北朝,當時流行「額黃妝」,「花黃」即是「額黃妝」。南北朝佛教盛行,婦女受佛教影響,會將額部塗染成黃色,史料有記載:「北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
雖然《花木蘭》中有一些我們可以容忍的戲說,但種種跡象表明,《花木蘭》是一部假的「中國定製片」。
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細節方面,二是市場層面
文化細節方面,「花木蘭」真人片是「文化挪用」,大量的細節以及文化指向,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距甚遠,而且充滿了偏見。
一眾華語面孔全程講英語,還是讓華語觀眾感到不適應。
李連杰?是的!
鄭佩佩飾演的媒婆為木蘭說媒,說木蘭有「嫻靜」「沉著」「淑雅」等特點,這樣明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語句用英語說出來,對於中國觀眾而言確實有些違和。
想想《花木蘭》畢竟是一部好萊塢片,這些違和的表演也就忍了,但是女巫會魔法、花木蘭想像中帶著鳳凰的翅膀、動作武功就要解釋為「氣」,這簡直就是哈利波特故事再現,對中國IP的誤解太深重了。
對於迪士尼用中國故事拍攝一部好萊塢電影,也有評論者將其稱為「文化挪用」。
「文化挪用」被認為是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使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元素(物品、風格、主題等)的行為。比如,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借用的就是中國熊貓這一文化資源。
「文化挪用」對文化的嫁接也是似是而非的。「木蘭傳說」最核心的故事是替父從軍,在真人版《花木蘭》中,這個「替父從軍」的故事核心,被嫁接到當今流行的女性獨立主題上。
真人版《花木蘭》預告裡有兩句臺詞引人關注,「我會為我的家族帶來榮耀」「我的職責就是戰鬥」。
但是,「替父從軍」與女性獨立的內涵並不完全對應,真人版《花木蘭》只不過是用這樣的外殼,來取悅當下的觀眾。
在市場層面,《花木蘭》既想要中國的市場,又沒把中國市場當回事兒,十分地糾結。
《花木蘭》的當期歷經多次改動。在3月12日因美國疫情宣布撤檔之前,迪士尼直到當地時間3月9日首映禮時,仍堅持《花木蘭》將於3月27日北美上映的檔期。因為中國影院當時仍在暫停營業中,3月27日中國影院開業放映該片幾乎是零概率。
如果《花木蘭》晚於北美數月後在中國上映,該片在中國的收益將大大降低。迪士尼3月9日前敢於「放棄《花木蘭》中國市場」也要在北美上映,足以證明該片並非「中國定製片」。
這一次,《花木蘭》確定9月4日在部分國家線上播映,但仍堅持亞洲部分國家包括中國市場在9月4日以後影院上映,發行方的這種思路真的算是奇葩。之後有報導說,9月4日之後,網上已經有《花木蘭》在傳播。
迪士尼之前敢於「放棄《花木蘭》中國市場」也要在北美上映,一是受制於北美檔期安排,二是迪士尼真人片在中國影市的票房,還不足以讓片方做「中國定製片」,在外界看了,迪士尼電影好像在中國市場不錯,其實不然。
檔期方面,北美影市的周末檔期年初差不多已經確定,一般情況下,《花木蘭》如果延期數月上映,無法找到一個空閒的周五檔期。這也是《速度與激情9》撤檔後直接將檔期定在明年4月的緣故。
迪士尼真人片方面,2014年以來,迪士尼致力於將手中的動畫公主IP真人化,確實被全球票房看好,其中《沉睡魔咒》真人版全球票房過7億美元,《灰姑娘》真人版票房超過5億美元。
2017年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全球票房達到12.63億美元,《阿拉丁》全球票房接近10億美元,《花木蘭》也只是這其中的一環。
上述已上映的真人動畫在中國影市的票房基本是合格的,《沉睡魔咒》近3億元人民幣,《灰姑娘》超4億元人民幣,《美女與野獸》近7億元人民幣,《阿拉丁》超3.6億元人民幣。
但是,上述影片中國票房佔全球票房的比例最高的是《灰姑娘》,佔比也只是剛剛超過10%,遠低於漫威影片中國票房佔全球票房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