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是不是美國文化滲透入侵?

2020-12-18 海絲文學

2020年8月4日,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公布第二季度的財報,其收入同比下降42%,淨虧損為47.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8億元。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也是其19年來首次陷入了季度虧損。目前除了上海迪尼斯能夠正常營業,其他地方受疫情影響反覆關停,而迪士尼影業更是停滯不前,徘徊的還有迪士尼在2018年斥資2億美元拍攝的《花木蘭》。

為了更夠更好的打開局面,一拖再拖的《花木蘭》終於被搬上銀幕。9月4日《花木蘭》率先在Disney+網絡上線,爛番茄新鮮指數高達81%,MTC的評分也高達7.07分,前途似乎一片光明。而在國內,《花木蘭》定檔9月11日在院線上映。頂著迪士尼的光環,踩著《八佰》20多億票房的節奏,《花木蘭》是否能夠在國內開花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一部電影到底是算中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我們是否能夠說得清楚?

01中國文化傳統故事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餘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在中國,但凡有讀過書的(初中以上)的,基本上都知道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木蘭辭》,敲黑板劃重點,這個是要背誦的,是必考的題目。文章一開始的「唧唧復唧唧」更是記憶中的經典開頭,到最後「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是我們讀初中時候最大的迷惑,為什麼會這樣?

悲傷的開頭,輕快的節奏,歡樂的結局。這樣一個故事,最適合我們國人的調性,和諧共贏皆大歡喜。故事的內容我們不再複述,而其中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還是要盤點一下:其一就是孝順,父親體弱多病沒有人分擔,作為長女義無反顧的挑起重任。其二是愛國,雖然朝廷連年徵戰,但是百姓還是以國家為重,參與抗擊外敵。其三是淳樸勤勞,在未出徵的時候在家幫助父母,是一個傳統的織布女孩。其四是勇敢智慧,有勇有謀在戰場上數建奇功。最後就是淡泊名利,不用尚書郎,千裡回故鄉,故鄉有父母,故鄉有同伴,故鄉恢復女兒身。

保家衛國,英雄兒女,這樣美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故事,發揚光大的卻不是我們!

2016年6月14日,上海迪士尼樂園開業,不出意外的,天天爆滿。奇蹟在於,花費55億美元建造的上海迪士尼一年時間就盈利了,這個是什麼概念?就是在過去30年,迪士尼從來就沒有一個地方能夠這麼快的實現盈利!迪士尼在中國的魅力可見一斑。

02美國文化現象傳播

2016年6月14日,上海迪士尼樂園開業,不出意外的,天天爆滿。奇蹟在於,花費55億美元建造的上海迪士尼一年時間就盈利了,這個是什麼概念?就是在過去30年,迪士尼從來就沒有一個地方能夠這麼快的實現盈利!迪士尼在中國的魅力可見一斑。

2019年迪士尼全球總票房110億美元,超過中國2019年全年總票房(642.66億人民幣)。而在中國,2017年迪士尼就取得了46.62億的票房,2019年的《冰雪奇緣2》也取得了8.53億的票房。因為這段時間國產影片的崛起,迪士尼影業在中國的收入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收入來源。作為美國最核心的文化輸出板塊,迪士尼真的是人財兩得。

美國文化,曾經被推舉到很高的位置,一部分人甚至頂禮膜拜。而以自由女神為代表的自由文化,以NBA為代表的體育文化,以麥當勞可口可樂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迪士尼好萊塢為代表的影視文化,以矽谷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文化等等文化現象,無時無刻的不在侵蝕著你的神經和意識,讓你覺得美國的一切都是好的,美國的月亮就是比我們這邊圓。

03《花木蘭》,中美文化陣地戰?

1964年邵氏電影將《花木蘭》搬上銀幕;1996年到2013年,《花木蘭》在國內被多次拍成電視劇,而在2009年趙薇還憑藉電影《花木蘭》獲得長春電影節和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然而,國內的《花木蘭》終究還是在國內閃過臉,我們都不記得她長什麼樣了。這個IP塑造的很不成功,至今,無人再拍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子女。

1998年,迪士尼看中中國市場和文化,把這一民間傳說引入到美國,從他們最擅長的動漫開始做起。2002年,迪士尼用4年的時間打造的《花木蘭》一下子就走紅了,收穫3億多美元的票房。其後又推出了《花木蘭2》,可惜沒有上映只有DVD產品。20年後的2018年,迪士尼全球海選《花木蘭》女主角,劉亦菲成功入選,當然一起去迪士尼拍電影的還有李連杰甄子丹鞏俐等人。

原計劃3月份上映的《花木蘭》,在2020年2月份砸2200萬美元在超級碗發布影片的終極預告,然而,打了水漂。之後就一直推遲到現在,隨著迪士尼身陷虧損狀態,《花木蘭》也變成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從目前來看,我們只是有了故事,發揚光大的確實別人。

客觀的說,我們認識的花木蘭不是美國的那個花木蘭,畢竟,從中學開始普及的花木蘭在中國早已經家喻戶曉,而真正把花木蘭推向世界的,卻是美國迪士尼。而這些,不僅僅是一場電影,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爭奪。

04結語:不僅僅是一場電影

之前看過網友提了這麼一個問題:花木蘭這部電影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有什麼影響?然後在後面有網友回答說: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其一就是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了全世界,其二就是《花木蘭》是中國的文化輸出,讓外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人,其三就是這部影片會給國人帶來更大的文化自信,結論就是這部影片將帶給我們國家更多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和更好形式的文化傳播。

試想一下,有人拿著你家的名義,改的面目全非,然後再請你家的孩子來出演,然後再向全世界傳播,然後說是要傳播你們家的文化(仔細想想),賺你家的錢,這個你是有何感想?

其實,有時候問題就是那麼簡單,這個只是美國迪士尼的一個電影而已,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美國迪士尼開講中國「花木蘭」
    7月8日凌晨,迪士尼推出的真人電影《花木蘭》發布首支預告片,瞬間引起各方關注。然而在影片熱度居高不下的同時,預告片公布的角色妝容、取景地福建土樓的選擇也產生不小的爭議,這不禁令人們聯想到此前動畫版《花木蘭》在國內上映時,也曾因人物角色形象而受到質疑的情景。由於諸多爭議,業內也出現了迪士尼這一次還能否玩轉中國IP的討論。
  • 愛國英雄、迪士尼偶像、女性戰士:花木蘭在美國的百年徵途
    在有關迪士尼《花木蘭》電影的種種喧囂背後,其實有一段厚重的歷史鮮為人知。百年前,「花木蘭」就首次在美國公眾視野裡粉墨登場。在此後的歷程中,花木蘭見證著華人在美國溝通文化、找尋身份、為自我發聲的漫長徵途。
  • 《花木蘭》:似是而非的文化挪用與刻板偏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電影《花木蘭》9月11日上映,因為有「花木蘭」這個明顯屬於中國文化的大IP,以及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和鞏俐等華人演員擔當主演,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受期待的。有人說,《花木蘭》這部電影是中國定製片。看完電影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部《花木蘭》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就像有的網友說,看完花木蘭,迪士尼你欠我一張電影票。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花木蘭》這部影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這個大IP進行了從外部形式到文化內涵的大篡改。
  • 燙髮、說英文的花木蘭還是花木蘭嗎?
    中國古代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女英雄花木蘭,忠孝節義,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敵人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直至現在,仍被拍成各種影視劇作。1956年豫劇版《花木蘭》,常香玉飾花木蘭,她唱的《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至今仍作為豫劇裡的經典曲目,廣為流傳。
  • 《花木蘭》定檔,迪士尼讓人失望,不怕劉亦菲就怕木蘭說英語
    大家期待了許久的迪士尼版《花木蘭》定檔了,相信好多人都看了預告片,不然不會有如此之多的人發表自己對迪士尼失望的評價。1998年動畫版的《花木蘭》肯定很多人沒看過,所以大家基本是在我們的思維上從我們的認知裡,去定義的花木蘭。
  • 文化侵略|劉亦菲出演《花木蘭》將上院線,迪士尼殺回中國市場
    其實迪士尼將《花木蘭》這部電影引入中國,不過又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侵略——跟美國那些英雄傳奇的電影一樣。首先,迪士尼將這部電影引進中國內地動機不純。迪士尼已經為這部電影投下了巨資,為了回本迪士尼對中國市場覬覦之心並未消退。
  • 跟著《花木蘭》,讓世界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
    北京時間3月10日,由迪士尼出品的真人電影《花木蘭》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世界首映禮。主演劉亦菲身著一襲裸金色鳳凰裙華麗出席,身姿曼妙,閃耀全場。甄子丹、李連杰、安柚鑫等眾主創及動畫片《花木蘭》的配音演員溫明娜也亮相紅毯,星光熠熠。3月27日,《花木蘭》將在北美公映。
  • 電影《花木蘭》定檔911,小朋友們的《花木蘭》也來啦
    距離影院復工一個多月了,很多被疫情耽誤的電影開始排上檔期,除了正在熱映的抗戰題材電影《八佰》,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也定檔一周之後的9月11日。但凡上過學的,沒有人不會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首北朝樂府民歌,塑造了一位替父出徵的巾幗英雄。今天親悅讀就給大家介紹一本適合小朋友看的圖畫書《花木蘭》。
  • 文化入侵全球,美國是如何做到的?連盟友加拿大韓國法國哭都無效
    而在美國文化入侵上,法國也表現得十分強烈。在反制美國文化入侵,尤其是在電影業上——法國號稱歐洲電影業「最可靠的碉堡」。比如好萊塢影片《侏羅紀公園》在法國上映時,引起的「恐龍熱」讓法國文化產業受到劇烈衝擊。
  • 別再糾結《花木蘭》是說英文還是國語了!
    我的一個朋友在日本生活了多年,他告訴我他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的的事例,很多人問我中國文化對日本有多大的影響力,我舉一個同樣道理的事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力量,被震撼的瞬間,我起身向這位普通的日本老百姓鞠了一躬。此外,3月23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都挺好》(哈語譯名為《都會很好》)哈語版,展現了中國常見的家庭形態,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和萬事興」精神的讚頌,也有對「孝道」的當代倫理的探討。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 敘事詩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很好的載體
    《木蘭詩》在國外的電影化對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哪些思考和啟示?  外國譯者感興趣的是故事  由眾多中國影星出演、即將於2020年上映的《花木蘭》是1998年上映的同名動畫的真人版,也是迪士尼所拍攝的唯一一個中國故事,而這一故事的源頭是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為何會被迪士尼選中?
  • 劉亦菲試鏡花木蘭,飆英語引爭議,網友:花木蘭是外國人?
    但是,對於這段視頻,網友們卻不買帳了,很多網友對於劉亦菲飆英語,沒有給予肯定和表揚,反而提出質疑:演的花木蘭,是我們的民族英雄,為何不說漢語?也有人直接說:劉亦菲本來就已經加入美國國籍,人家說的是她的母語。也有網友說:你們演員無國界,但是我們的英雄有國界,所以我不喜歡一個黃皮膚說英語去面試一個中國英雄,花木蘭不會說英語!
  • 《花木蘭》現象的映射:當代文化身份的建構
    只有以人類歷史作為共同講述的對象,排除歧視與誤解,才能衝破語言和文化的藩籬,鑄造起通往真理天堂的巴別塔。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發,原定於三月份上映的《花木蘭》在國內外撤檔。事實上,這部人們期待已久的、由中國演員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動畫真人版的預告片一經亮相,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疫情真的會毀了劉亦菲「花木蘭」的票房嗎?
    若沒有疫情, 《花木蘭》有望在內地衝擊10億元+的中國票房。 說其異常難啃, 就是因為這是一個跨文化的題材。 光是選出劉亦菲飾演花木蘭,迪士尼就花了2年多,試鏡了1000多人。
  • 《花木蘭》豆瓣評分僅4.9,我們是否太過刻薄?
    宣傳了N年的迪士尼大作《花木蘭》終於上映了,然而,並沒有像之前大家鼓吹的那樣,票房不但沒有勢如破竹,反而高開低走,豆瓣評分更是一路下滑,已經低於了5.0分!可謂慘敗!不僅讓我們感慨,美國人到底懂不懂中國人的口味?
  • 親悅讀丨電影《花木蘭》定檔911,小朋友們的《花木蘭》也來啦
    距離影院復工一個多月了,很多被疫情耽誤的電影開始排上檔期,除了正在熱映的抗戰題材電影《八佰》,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也定檔一周之後的9月11日。但凡上過學的,沒有人不會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首北朝樂府民歌,塑造了一位替父出徵的巾幗英雄。今天親悅讀就給大家介紹一本適合小朋友看的圖畫書《花木蘭》。
  • 《花木蘭》預告片引網友熱議:東方主義還是平權符號?
    【文/觀察者王世純】 「發木蘭變胡建人了?」 花木蘭預告片的第一個鏡頭,就引來了爭議。《花木蘭》電影中的福建土樓,蒙古甲和南北朝妝容,在網上都引發了熱議。 不過對於老外而言,他們對於預告片的疑問則是:為啥花木蘭要把華為logo畫腦袋上。
  • 景區搶名人屢見不鮮,花木蘭原籍究竟在哪裡,武漢黃陂人?
    後來,花木蘭被搬上了熒幕,從電視劇到電影到動畫,人們對花木蘭是越來越熟悉,花木蘭的形象也是越來越鮮活。同時也出現了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木蘭故鄉「一說,形成了「搶名人」風氣。如在安徽亳市有花木蘭故鄉的說法,建有花木蘭廟,塑有花木蘭像,還有皇帝詔見花木蘭的地方。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木蘭住土樓化額黃裝都是詩歌翻譯惹的...
    他還在原詩的基礎上發揮了自己的想像並寫進譯文中,比如木蘭清晨趁父母熟睡時吻別父母,偷偷離去,這在我們看來很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改編,並不影響該譯本在西方的傳播。電影《花木蘭》預告片截圖巴德的翻譯是否誤導了真人版《花木蘭》的創作?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黃福海猜測,真人版《花木蘭》應該參考了翻譯家許淵衝的譯文。
  • 經濟學人丨《花木蘭》
    在打鬥不斷的115分鐘裡,英勇的花木蘭最終擊退了邪惡外族,為中原揚威。plucky/'plʌkɪ/也是用來體現花木蘭人物性格特徵的詞彙,其實該單詞大家不認識也沒關係,花木蘭的故事在中國應該是家喻戶曉的,有關木蘭的人物形象我們也很熟悉了,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只要往brave的方向靠大概率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