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女兒10個月就想自己走,不到一歲就開始走路了。回老家,鄉裡老人說,哎呀,女孩子早走路有福氣啊!我倒是一頭霧水,什麼迷信理論,我還擔心寶寶走路早腿不直呢!
人類嬰兒「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一歲走路」,這是一般的人類運動發育的自然規律。一般走路早的,最早也就10個月,最晚一般在一歲半左右。孩子學會了走路,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小小人兒,爸爸媽媽一般都會比較驚喜,這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裡程碑!
為什麼會呈現這樣的規律呢?
6個月左右,寶寶學會了坐起來,證明他的脊椎已經可以承受上半身的重量。
而到了10個月左右,孩子們扶著大人或者牆壁開始往前挪,這個時候證明寶寶的腿部力量已經慢慢準備好了。因為,我們身體70%的重量都來自腹部至臀部,所以腿部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抬起軀幹。
走路早晚受什麼影響
天生骨骼發育比較好,寶寶喜歡運動,腿部肌肉得到訓練,這些都為孩子走路打下良好基礎。
比較有意思的的是,胖的寶寶可能會比瘦小的寶寶更早走路,因為他們需要比較小的嬰兒更強壯的身體。
另外,假如寶寶16個月大了,還不會走路,就要去看醫生。復發性耳部感染會使嬰兒失去平衡,延遲行走。
二寶可能會比大寶早走路,因為他在模仿大孩子。
走路早晚跟福氣沒關,倒是跟寶寶性格有關
有時候家長們會在一起開玩笑,說早走路的寶寶,這麼早走路,是要搶著長大後當奧運冠軍啊!其實,不管是早走路還是晚走路,對孩子未來運動能力影響都不大,更多的是說,這個孩子是一個冒險者,還是一個觀望者。
走路早的寶寶,他可能比較好強,愛好冒險,膽子大,覺得我可以做任何事情,當他這麼想的時候,就開始探索和嘗試了,等他身體發育好了,就更快學會走路。
而走路晚的寶寶,媽媽們仔細觀察,發現她可以站立了,只是膽子小。這一類寶寶,不想那麼冒險,除非他確信自己能夠做得相當好,這樣他才會去走。這些孩子往往性格比較謹慎,喜歡沉思。
最後,寶寶學走路,家長不需要急,等待孩子發育,不要強迫他。雖然,孩子學走路期間算是帶孩子最累的時刻了,他需要不斷的嘗試,你就要幫助他。讓孩子遵循自己的性格和內心,自由健康生長,長大後會健康陽光,這比什麼福氣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