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讓孩子成為孩子,允許你的孩子慢下來。
01
4年前,網上流傳一個「天才少女」的神話,
2016年高考季,9歲小女孩張易文和父親一起出現在商丘市第二高級中學的考場外。
當時還不足1.3米的張易文在人群中顯得突兀又新奇,由此引發巨大關注。
「才9歲就參加高考,簡直就是個神童!」
一時間,消息不脛而走,張易文成了網絡紅人。
父親張民弢面對鏡頭不無得意地說,女兒只上過一年幼兒園,除此之外沒接受過任何義務教育。
他透露,女兒一直在家中的私塾上學,5年就拿到了高中畢業學歷證明,可以參加高考。
可惜的是,由於平時只學國學,沒有任何數理化基礎,那一年,張易文落榜了,只考了172分。
不死心的父親又在2017年2月,花錢給女兒報了一個高考衝刺班。
4個月後,10歲的張易文以352分的成績,考上了一個三年制的大專。
而這,僅僅是張易文噩夢的開端。
在學校,因為跟同學年齡相差太大,她根本無法融入集體,由於個子矮,在食堂打飯都需要踮著腳。
「她很低調,不惹事,希望別人不要看到她,希望周圍的人感受不到她的存在。」
老師如是說。
沉默背後,是一份自卑和恐懼。
張易文在學校的成績也並不出眾,由於基礎薄弱,專升本都很吃力。
畢業後,因為學校太差,年齡又太小,沒有單位願意接收她,只能回父親的私塾當助教。
而前不久相關部門表示,張民弢所辦的私塾早就被取消了辦學資格,屬於非法辦學。
貌似是一個傳奇的開端,最終以鬧劇收場,他父母想要締造的「神童」夢,就此破滅。
回想起當父親在媒體前發表的豪言壯語:
「我計劃讓她20歲博士畢業,然後搞科研,進入上流社會。」
不由得唏噓。
如今的張易文,恐怕再很難走上父親口中的「人生巔峰」,並且隨著價值觀的成熟,她開始對父母有意疏遠和反叛。
對於張易文來說,被父母一步步操控與加速的人生,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拿回來。
02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曾經的神童林妙可。
和張易文一樣,林妙可也是在9歲在那年走進大眾視野的。
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首《歌唱祖國》歌曲響起,穿著紅裙扎著馬尾的林妙可站在舞臺中心,瞬間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當時似乎是站在命運巔峰的她,後來的人生卻一路滑坡。
先是出現奧運會「假唱」醜聞、後有「逃課」參演電視劇,還被曝深陷潛規則風波。
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被粗暴地拉入成人世界,承受這這個年齡本不該有的複雜。
當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考場外,記者採訪林妙可。
鏡頭中,這位10多歲的少女搖頭晃腦眼珠亂轉,舉手投足都是不符合年齡的成熟。
「在該像孩子的時候像大人,在該像大人的時候,又像孩子。」
這句評論可謂一針見血。
再後來,她相繼被曝出無緣北影,中央音樂學院等名校。
回看林妙可的人生,是一個被催熟的人生。
這個9歲就登上奧運會舞臺,10歲出演《紅樓夢》,12歲上春晚,片約不斷的小童星,人生之路高開低走,與父母的急功近利不無關係。
盧梭曾在《愛彌兒》一書中寫到: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很快就會腐爛。」
再好的天賦,如果沒有過硬的文化功底,沒有腳踏實地的鑽研,最終像美麗的肥皂泡輕輕一戳就破。
長在地裡的樹苗,若不把根基扎進大地,又如何經受人生的風雨。
提前透支的人生,最終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去還。
03
梁曉聲在《忐忑的中國人》裡寫:
「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不分貧富,不分官民,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的年代。」
焦慮的根源,來源於隨處可見的別人的成功,來自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
早年有一篇65歲上海退休教授的《牛蛙之殤》在朋友圈瘋傳。
教授一家,是優秀的一家。
女兒是公務員,女婿是一名海歸。
所以他們的孩子必須優秀。
當時在上海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是牛蛙,考不上,就是青蛙。
為了打贏這場「牛蛙之戰」,家裡的孩子從三歲開始,就被母親催促著頻繁出入各種培訓機構。
媽媽對孩子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個月都有不同的考核。
文中最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孩子藉口肚子痛不想上培訓班,讓老師給外公打電話。
老人帶著外孫在外面吃了個冰棍,孩子問他:
「外公,我什麼時候能玩啊?」
「等你長到像外公這麼大的時候。」
「那到時候你就有時間陪我玩了?」
「那時候外公就不在了。」
一開始還心存希望的孩子霎時就低下了頭:
「那我一個人玩兒還有什麼意思?」
當時看到這裡,眼淚一下就出來了。
三歲的孩子,本是無憂無慮玩耍的年紀,卻被大人硬生生貼上各種量化指標,每天奔波在補習班的路上。
可能早早地就忘記了抬頭看看星空和月色,低頭嗅嗅花朵的芬芳。
而這個被「加速」的孩子,在長期的壓力中患上了抽動症,最終無緣四大名校。
經歷了這一切的教授最終領悟:
家學,是用來營造環境,而不是環「競」。
童年之所以可貴,並非是在這個時間學會最好的東西,而是讓最好的東西能延長時間。
我們做家長的,一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無可厚非。
但太多焦慮的家長,帶著孩子「違規」搶跑,急著把孩子塞進各種輔導班。
他們來不及等孩子慢慢長大。
白落梅說:「萬物皆有自己的宿命」,每個孩子,也都有他自己的節奏。
與其不停催促他向前,不如幫他一起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就像教授說的那樣:
「家長的職責理應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去做三四月的事,等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04
曾看過一個父親說的話,我很喜歡:
「孩子,是在我們死後要比我們活得更長久的人,我們給了他生命,就該給予他過什麼樣生活的自由。」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打著「贏在起跑線」的名義去加速他的人生,不是揮著鞭子在身後催促他努力趕超。
而是讓他不斷嘗試,在自己的節奏中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讓孩子成為孩子。
不把你的願望、焦慮、面子,投射在他的身上,允許他在自己的時區自由的行走或奔跑。
允許你的孩子慢下來。
就像《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的那樣: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
「給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給我一個慢慢長大的小孩。」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關注洞見旗下,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