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出現這樣子的問題:「孩子可能在外面做錯點事情,家長就會當場指責孩子」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教育好孩子,還會傷害到孩子。
其實,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會成為一道難以癒合的傷口。
1
看過一個節目,節目中一個媽媽對女兒的質問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少年說》中,女孩希望媽媽可以「關起門來教育,而不是在外面責備批評」。
然而,她的媽媽完全沒有理會女兒對自己的請求,反而質問女兒該不該這麼說。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她媽媽的眼中,孩子不需要面子也不需要尊重,而自己的威信和「家長地位」不容許挑戰。
直到看完節目的最後,我們會發現,即使女孩和媽媽和好,但是這中間的隔閡卻不會消散,而母女的關係可能也會越走越遠。
02
《嚮往的生活》有一期邀請了宋丹丹來參與拍攝。
對於宋丹丹,大家眼中可能是「一個幽默、搞笑、和藹可親」的諧星形象,而然在面對她的孩子巴圖的時候卻是個「嚴厲母親」形象。
節目有一節是這樣子的:
起床的時候,其中的大華早早起床做早餐,得到了所有的表揚。
宋丹丹因此轉身就開始吐槽自己的兒子:怎麼這麼笨呢,我生了一個廢物......你看看人家,我都想換兒子了......
場面瞬間很尷尬,本該輕鬆愉快的節目風格瞬間就變成了嚴肅的家教節目,巴圖很尷尬,嘉賓們也很尷尬。
看到這裡,宋丹丹在節目中直言孩子「她生了一個廢物」真的就對嗎?
在這期的節目中,巴圖一直一臉挫敗,好像自己是不該在這裡的,也讓身邊的嘉賓尷尬。
小時候的我們都有被家長當眾責罵揭短,被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情況,這也是噩夢般的回憶。
很多人希望「如果媽媽可以再給我點面子就好了,我肯定回去好好改正」,「羨慕那些家長願意聽自己的建議,不在外面隨意言語攻擊自己的孩子」,「要是自己可以再自信點,就可以堅持自己的立場觀點了」,「如果爸爸媽媽不再把自己的觀念嫁接點孩子身上就好了」......
為什麼孩子缺乏自信,缺乏勇氣,缺乏力量?
可能也是「中國式家庭教育」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03
面對孩子在外面犯錯誤,我們到底該怎麼處理?
單獨教育
無論孩子在外面犯了任何錯誤,我們都不要當眾去指責孩子的過錯。
這關係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的發展,若是我們不分場合的打擊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敏感和軟弱,不敢有勇氣做事情,因為小時候被打擊的自信,多年以後也再難恢復。
給孩子臺階
孩子畢竟年齡很小,不論是心理還是身體都還沒有發育完備,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有時候孩子會有調皮或者叛逆的時候,並不是說他們想這樣子,而是想要得到家長的關注,導致用力過猛而犯錯。
這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就要給予他們合適的臺階下,並且指引他們找到正確的方向。
多與孩子溝通
日常的工作忙碌我們很難與孩子有時間相處,也越來越不懂孩子的想法,因此長期以往孩子犯錯就會讓家長產生「孩子學壞了」的想法,導致矛盾的愈長愈烈。
我們需要學會理解孩子在此年齡段的想法,因為曾經我們也像他們一樣走過來。
在空閒的時間,放下手上的手機,多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敞開心扉說出心裡話。這不僅緩解了家庭的關係,也能夠避免孩子走錯路、家長責罵的情況。孩子也會這和家長的聊天中變得越來越有自信和主見。
身為父母,我們要給予孩子肯定和認同,會讓他們將「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轉化為「自信、自尊、自愛、自重、自我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