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西氣東輸曾以「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第一條世界級天然氣管道,首次推廣應用全自動焊接和相控陣自動超聲波檢測技術,首次大規模推廣應用X70、X80型鋼管」等多項第一,實現了我國天然氣長輸管道建設由追趕者到躋身國際先進行列的跨越。
進入運營期,西氣東輸再次協同政產學研,聯合開展油氣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應用研究,成功研發20兆瓦級電驅壓縮機組、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48英寸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等,走出了一條具有西氣東輸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44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西氣東輸工程技術及應用」「我國油氣戰略通道建設與運行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創新成為西氣東輸工程動力的源泉、領跑的密鑰、成長的印記。
激發科技創新磅礴力量
西氣東輸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把提高創新效率作為突破口,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緊緊圍繞解決管道安全平穩高效運營和建設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的瓶頸問題,開展科技創新和科研攻關。
公司優化整合優勢資源,建設科技信息中心、計量測試中心、應急搶修中心等科創平臺,建立遠程監視、狀態監測、視情維修「三位一體」管理平臺。圍繞地質災害、第三方損壞、管道本體開展系列研究,建成了行業領先的管道完整性管理體系,為沒有圍牆的萬裡氣龍築起「堅固長城」。
面對沿線途經的複雜地形地貌,西氣東輸加強山區、水網、穿跨越等特殊地形搶修技術研究,加強特殊地區搶修進場技術攻關,自主研發山地搶險車、山地系列運輸裝備,攻克高鋼級B型套筒和搶修設備小型化等技術難題,堅持企地聯合實戰演練,豐富複雜地貌搶修經驗,具備72小時內處置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能力。引領高壓大流量天然氣計量檢定技術進步,向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緬甸等國家提供技術支持,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貢獻。同時,在多夾層、高不溶物鹽礦地質條件下建成亞洲第一鹽穴儲氣庫,形成選址、造腔、運行一體化技術,解決了「注得進、存得住、採得出」重大難題。
據悉,西氣東輸管道公司成立近20年來,累計開展科學研究178項,獲國家專利和計算機軟體著作權53項,主導制修訂國標、行標及集團公司企業標準42項,多項標準榮獲「天然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優秀標準獎」,連續兩屆獲集團公司油氣管道創新成果評比第一名,向「搶佔行業制高點、爭奪專業話語權」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打響科技攻關持久戰
單個攻關能生成成績,系列、持久攻關就能生成成就。
西氣東輸以國家、集團公司重大專項為龍頭,以公司重大科技項目為核心,創新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在生產運行方面,成功研製和工業試驗高壓大口徑天然氣調壓閥、防喘閥、執行機構及流量計國產化裝備,全面提升油氣管道關鍵設備保障能力;開展生產組織模式優化創新,創造性提出並推廣「兩個集中」管理,大幅提高生產管控能力;突破天然氣分輸自動控制等4項核心技術,有效提升管輸自控水平;創新應用天然氣放空及幹氣密封氣回收、壓縮機組間歇性放空優化和機芯節能改造、電能質量綜合治理等先進技術,助推公司綠色低碳發展;國內首次成功研發天然氣計量智能檢定系統,開展質量時間法原級標準升級建標,將原級標準裝置不確定度提升至0.05%。在管道管理方面,創新形成基於物聯網的地質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技術,大幅提高管道風險主動防禦能力;開展高壓直流幹擾監測與防護技術攻關,建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準則,成功解決廣東段管道受高壓直流接地極放電特強幹擾的技術難題。在工程建設方面,依託中俄東線管道工程,牽頭開展用於四級地區的1422毫米直徑、X80級管線鋼研製,形成32.1毫米壁厚直管、35.2毫米壁厚彎管2項新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依託閩粵支幹線和深圳LNG外輸管道工程,研發半自動焊接工況數據採集系統,在行業內首次實現半自動焊接質量實時監控。
描繪智能管道建設藍圖
智能製造時代已經到來,未來管道發展將是智能化、管網化的。西氣東輸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行管道自動化軟、硬體升級,推動國產化設備試用,為智能化奠定基礎,推動西氣東輸管道管理工作向智慧管網時代邁進。
西氣東輸堅持「四全、三重、三不」原則,初步形成「全方位感知、綜合性預判、一體化管控、自適應優化」的智能管道雛形。從運行智能高效入手,上海生產調度中心對全線站場設備設施實施集中監視,日平均報警率持續低於萬分之一;開展壓氣站「一鍵啟停」控制功能提升,初步實現站場控制智能化;創新性研發並推廣實施電子化計量交接,確保計量交接精準、高效。從感知交互可視普及,開發「智能化巡檢及電子化票卡」系統,試點應用機器人巡檢,推廣露天工藝區洩漏檢測技術,站場安全管控水平全面提升;研究試驗光纖預警、無人機巡護、智能視頻監控等先進技術,通過智能篩選、自動推送和遠程確認,實現管道風險全方位及時有效監控。
在西三線閩粵支幹線建設工地,記者看到,現場已經初步實現了三維設計和施工過程數據全數位化移交。一個綜合運用人臉識別、視頻監控、智能穿戴設備及數據自動採集等技術的智能工地赫然在前。
來源: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