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2020-12-15 果殼網

|·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

近日,一則名為「薛丁格的貓終於有救了,Nature 研究首次觀測到量子躍遷過程」的新聞報導刷屏。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還是報導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

刷屏的新聞報導。圖片來源:百度搜索截圖

什麼是量子力學隨機性?

咱們先搞懂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說的是什麼,再看看這篇論文做了什麼。

根據數理雙修的大師馮諾依曼的總結,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個是按照薛丁格方程確定性地演化,另一個是因為測量導致的量子疊加態隨機塌縮。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核心方程,它是確定性的,跟隨機性無關。那麼量子力學的隨機性只來自於後者,也就是來自於測量。

這個測量隨機性正是讓愛因斯坦最無法理解的地方,他用了「上帝不會擲骰子」這個比喻來反對測量隨機性,而薛丁格也假想了測量一隻貓的生死疊加態來反對過它。

薛丁格選貓作為實驗對象是不是因為貓愛鑽盒子……圖片來源:Unsplash

但是無數的實驗證實,去直接測量一個量子疊加態,它的結果就是隨機在其中一個本徵態上(概率為疊加態中每個本徵態的係數模平方),這就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測量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誕生了量子力學多個詮釋,其中主流的三個詮釋為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詮釋和一致歷史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認為,測量會導致量子態塌縮,即量子態瞬間被破壞,隨機跌到一個本徵態上;多世界詮釋覺得哥本哈根詮釋太玄了,於是就搞了個更玄的,認為每一次測量就是世界的一次分裂,所有本徵態的結果都存在,只是互相完全獨立(正交),幹擾不到對方,我們只是隨機地在某一個世界當中;一致歷史詮釋引入了量子退相干過程,解決了從疊加態到經典概率分布的問題。但是在選擇哪個經典概率上,還是回到了哥本哈根詮釋和多世界詮釋的爭論。

從邏輯上看,多世界詮釋和一致歷史詮釋的結合對解釋測量問題似乎是最完美的,多個世界組成一個總的疊加態,即保留了「上帝視角」的確定性,又保留了單一世界視角的隨機性。但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準的科學,這些詮釋預言了同樣的物理結果,相互之間不可證偽,那麼物理意義就是等價的,所以學術圈還是主要採用哥本哈根詮釋,即用塌縮(collapse)這個詞代表測量量子態的隨機性。

耶魯大學的論文說了什麼?

那麼我們再看看耶魯大學這篇Nature論文[1]做了什麼。先鋪墊一個量子力學知識,那就是量子躍遷是一個量子疊加態完全按照薛丁格方程演化的確定性過程[2],即在基態|G>上的概率幅按照薛丁格方程連續地轉移到激發態|E>上,再連續地轉移回來,形成一個振蕩(頻率稱為拉比頻率),它屬於馮諾依曼總結的第一類過程。

圖片來源:nature.com

這篇論文測的就是這樣一個確定性的量子躍遷,所以得到確定性結果毫無意外。文章的賣點在於怎樣不讓這個測量破壞掉原本的疊加態,或者怎樣讓量子躍遷不會因突如其來的測量而停止。這個也不是多麼神秘的技術,而是量子信息領域目前廣泛應用的「弱測量」方法。

圖片來源:Nature 570, 200–204 (2019)

我們來看這篇nature論文裡的實驗用到的能級圖,是一個三能級系統,|G>是基態,|D>是一個激發態,稱為暗態(不易受影響的態),|B>是亮態(易操作的態)。這個實驗用的是超導電路人工構建的三能級系統,信噪比相比真實的原子能級還要差很多。

實驗用到的弱測量技術,就是把原本基態|G>的粒子數(這個實驗用的是超導電流)分出一點點,讓它和|D>形成疊加態,同時|G>剩下的粒子數繼續和|B>疊加,這兩個疊加態(幾乎)是獨立的,(幾乎)不互相影響。例如通過光(微波)強控制兩個躍遷拉比頻率,就能讓概率幅在|B>接近1時,在|D>上也接近1。這時測量|G>和|B>的疊加態,會發現粒子數塌縮在了|B>上面。此時儘管|G>和|D>的疊加態沒塌縮,也能知道概率幅都在|D>上面,再測量|G>和|D>的疊加態結果就是粒子數塌縮在了|D>上。所以測量|G>和|B>的疊加態本身還是個引起隨機塌縮的測量,但這個測量對於|G>和|D>的疊加態來說卻不引起疊加態塌縮(僅有很微弱的改變),同時還能監視|G>和|D>的疊加態演化到什麼程度了,這就成為了相對|G>和|D>疊加態的弱測量。

如果這個三能級系統只有一個粒子,那麼塌縮在|B>上的粒子數為1時,塌縮在|D>和|G>上的粒子數為零。但這個三能級系統是用超導電流人工製備出來的,相當於有很多電子可用。當一些電子塌縮在|B>上之後,仍然有一些電子處於|D>和|G>的疊加態。所以多粒子系統也保證了這個弱測量實驗可以進行。這和冷原子實驗非常類似,即大量原子具備相同的能級系統,疊加態的概率可以反映在相對原子數上。

上帝依然擲骰子

用一句話總結,這篇nature論文裡用了實驗技巧去弱測量一個確定性過程,主動避開了對這個過程能導致隨機結果的測量,一切都符合量子力學預言,對量子力學的測量隨機性沒任何影響。所以愛因斯坦沒翻身,上帝依然擲骰子。

這篇nature論文只是又一次驗證了量子力學的正確,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誤解?這裡我不得不吐槽一下。這與作者們在摘要和引言裡立的錯誤靶子脫不了干係。估計是為了製造大新聞,他們找到了玻爾在1913年提出的量子躍遷瞬時性的想法做靶子[3],但這個想法早在1925年海森堡方程和1926年薛丁格方程提出(也就是量子力學正式建立)之後就被否定了,他們在論文裡也明確說了實驗其實驗證了薛丁格關於躍遷是連續確定演化的觀點。把玻爾搬出來,很可能是為了營造一個和愛因斯坦對立的效果,延續世紀論戰,多博取關注。但是在量子躍遷這個問題上,是玻爾最早的想法錯了,海森堡和薛丁格對了,不關愛因斯坦什麼事。

玻爾(左)和愛因斯坦(右)。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篇論文的英文報導[4]的作者是Phillip Ball,他儘管寫過很多優秀的科學新聞,但這次大概是碰到了知識盲點,整個報導寫的也是故弄玄虛,沒抓到重點,還把海森堡拉去陪玻爾一起給瞬時躍遷背鍋(不知道海森堡方程和薛丁格方程實質等價嗎?)。然後中文媒體再翻譯過來,其它自媒體再自由發揮一通,就變成了科學傳播的「車禍現場」。

筆者幾年前在丹麥Aarhus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後時(Aarhus物理系大概一百年前是從哥本哈根大學物理系——即現在的玻爾研究所分出來的,這樣也算和玻爾扯上點淵源),也做過一個監視超冷原子相變的量子弱測量實驗,可不敢像耶魯這個團隊這樣立靶子吹牛,文章後來發的很普通的英國物理學會雜誌。量子技術既然瞄準的是第二次信息革命,未來的應用才決定其價值,而不應該沾染為了發頂級期刊而譁眾取寵的風氣。這樣做即使一時受寵,很快還是會被歷史埋沒。(編輯:Yuki)

參考文獻:

  1. Z. K. Minev, et. al., To catch and reverse a quantum jump mid-flight, Nature 570, 200–204 (2019)
  2. 一般的高等量子力學教材中都有專門的章節講怎麼用含時薛丁格方程描述量子躍遷,在量子光學教材中有更細節的光與二能級原子相互作用的半經典模型,光學Bloch方程,全量子J-C模型等,無一例外都屬於含時薛丁格方程。
  3. N. Bohr, 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 Part I. Binding of electrons by positive nuclei. Phil. Mag. 26, 1–25 (1913).
  4.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quantum-leaps-long-assumed-to-be-instantaneous-take-time-20190605/

作者名片

相關焦點

  • 張文卓: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還是報導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莫慌,上帝依然擲骰子
    一切都符合量子力學預言,對量子力學的測量隨機性沒任何影響。所以愛因斯坦沒翻身,上帝依然擲骰子。 作者:張文卓 編輯:Yuki 近日,一則名為「薛丁格的貓終於有救了,Nature 研究首次觀測到量子躍遷過程」的新聞報導刷屏。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 放心吧,上帝依然擲骰子
    量子躍遷再次成為流行語,並掀起一場關於量子力學是隨機性還是連續性的爭論。   量子力學作為理解原子尺度世界的理論,其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極為激進大膽又反直覺,甚至成為了流行語,那就是「量子躍遷」。量子力學的先驅們大都相信:量子躍遷是「隨機的、瞬時的」 。   一項新的實驗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 隨機漫步的傻瓜——你好,隨機性
    《隨機漫步的傻瓜》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知道,但作者的另一本說可能沒看過,但應該都聽說過,那就是《黑天鵝》。這本說是在黑天鵝之前完成的,也許沒有《黑天鵝》那樣系統,但另一方面,也比《黑天鵝》容易理解。
  • 我們的命運是隨機的嗎?上帝所擲骰子的結果也是隨機的嗎
    我們的世界的變化結果真的是隨機的嗎?我們的命運也是隨機的嗎?當上帝在擲骰子時的結果難道也會是隨機的嗎?「上帝不會擲骰子」是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人們把這句名言當做他斷然否定量子力學的證據,因為量子力學把隨機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內稟性質。那麼量子力學到底是個什麼學問?
  • 相對論會被推翻麼?如果被推翻了會怎麼樣?
    而相對論不可能被推翻,本質上不是這個理論的問題,而是要推翻相對論,就是要推翻現實。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要搞清楚,任何一套理論不是光憑藉腦洞就可以稱為主流理論的。當初,諾貝爾獎委員會為什麼會頂住巨大的壓力給愛因斯坦頒獎不用相對論,而用光電效應?其實,是因為相對論當時還沒有最夠充足的實驗來證明這個理論是對的。而如今為什麼相對論成為了主流理論?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有人認為,個量子力學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一切都是隨機偶然的,也可以理解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都只能用波函數來表達,我們永遠無法同時準確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而量子力學中的其他詭異現象都可以用不確定性解釋,比如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疊加態等,都是不確定性的延伸!
  •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可以從四個方面考察:一是圍繞量子力學理論實在性的爭論;二是量子力學形式體系的實在性;三是量子力學所描述的世界特性;四是量子力學對實在論理論的推進與發展。對量子力學是否具有實在性的爭論主要發生在量子力學理論誕生之初,尤以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最令人稱道。
  • 量子力學實驗推進,這次愛因斯坦可能輸了
    科學家們認為,與量子力學有關的問題不能深究,因為這會完全推翻人們的宇宙觀。現如今,當薛丁格的貓成為普及量子力學的著名實驗後,人們對周圍的事物又全都展開了新的定義。相對來說,我們對微觀世界的了解遠遠不如宏觀層面,尤其是面對很多隨機性事件,科學研究也擁有了不確定性。假如一切因為人類的觀察而變得確定,那我們仍然需要重新審視整個宇宙。這樣一來,人擇原理也就可以成立,只是由於目前科學家們在對量子力學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
  • Chrome修復JS引擎隨機數沒那麼隨機的問題
    小編正用著呢~在過去幾年裡,許多人研究都發現Chrome瀏覽器的V8 JavaScript引擎在用Math.random()函數的時候返回的隨機數沒有那麼隨機。今天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即在最新版的Chrome 49中——很快這個版本就會發布。Math.random()是在JavaScript中達成隨機性的最常用的方式,這對許多web應用而言是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
  • 細思極恐的量子力學,量子真隨機與機械論的世界
    在十九世紀末期的時候,物理學家們普遍認為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以牛頓經典力學為根基,以電磁學,熱力學為支柱的物理學宮殿無比華麗,這個華麗的外表欺騙了很多的人,人們以為這個世界的秘密已經一覽無餘了,到那會他們都忽略了頭頂的兩片烏雲,這兩片烏雲隨後就發展成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 因果律和隨機性
    據說您曾和老儒兄(鄭玄)就概率論、隨機事件是否違背佛教因果論的問題進行過深入的探討,能否告知舊貼在什麼地方?如果找不到了,那是否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您對此問題的基本思路?謝謝,請不要再讓我失望了。  二麻子:   那個討論並不很長,在如意禪堂上進行的。  就是酒老的罈子上。近年酒老可能酒喝多了,乘鶴而去,不知仙蹤,那個罈子自然也就消失了。
  •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
    但是這個測定將不是準確的,它至少包含由於不確定關係而引起的不準確度,可能還包括由於實驗困難產生的更大誤差,正是由於這些不準確度,才容許人們將觀測結果轉達成量子力學的數學方案。波函數已經在初始時間通過觀測決定了以後,人們就能夠從量子力學計算出以後任何時間的波函數,並能由此決定一次測量給出受測量的某一特殊值的概率。
  • 《量子力學入門》
    受「讀書人」和「明白」負責人張鹿的忽悠,設計和拍攝了一門面向普通大眾的《量子力學入門》課程。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什麼是波函數?
    波函數最簡單的形式是:ψ(x)=Ae^i(p/)x,它是一種復指數函數,表示了粒子在某位置的概率幅,其絕對值的平方意味著某個時間點自由粒子在某個位置的可能性。波函數的由來波函數是描述微觀尺度範圍內物質行為的函數,來源於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上一篇內容),該實驗是量子力學最初的密碼,因為它揭示了電子的波動性,為了描述這種非粒子性行為,科學家引入了宏觀物理波(水波等機械波)的餘弦概念cos(x),但是電子具有形體,不能在空間中若隱若現,也不應該偏好任何位置
  • 宇宙中不存在真正的隨機性,包括「存在」也不是隨機的,如何理解
    他們告訴我們,宇宙是隨機的。它僅僅是遵循物理定律。沒有更廣泛的意義或目的。但是當你環顧世界,隨機性到底在哪裡呢?我們看到的不是隨機的,而是有序的。我們誤以為的「隨機」實際上是物質在自然法則的有序約束下自由活動的自由。這些物理定律從何而來?如果一切都是隨機的,那麼物理定律也是隨機的嗎?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物理定律嗎?
  • 量子力學的發展史----浦劍的介紹
    量子力學的發展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認識。量子力學得以解釋許多現象和預言新的、無法直接想像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後來也被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
  • 因果律會被量子力學殺死嗎?
    經典因果律認為:如果將我們生活的宇宙看做一個孤立系統,那麼任意宇宙狀態都是其之前宇宙狀態積累的結果,任意運動狀態均是其前運動狀態積累的結果。     什麼樣的因,對應什麼樣的果。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按照經典物理學的理解,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必然有其原因。
  • 【硬科普】PBR定理與量子態的實在性
    費曼曾說,這世界上沒人理解量子力學。真正需要討論的是第三種詮釋——隨機過程詮釋。隨機過程詮釋的目標既然是力圖從經典的隨機過程來理解量子力學,它就屬於實在論的ψ-epistemic範疇。量子力學的經典隨機過程理論主要興盛於1950-1960年代,至今仍然處在發展之中。那麼,我們能否依據PBR定理直接判定此路不通呢?
  • 【中科館大講堂】《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內容提要 量子力學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那麼「高深」、那麼「反常識」和那麼「難以理解」,物理學家為什麼要搞出這樣一套「奇怪」的科學? 「薛丁格的貓」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為什麼要相信這種「奇怪」的科學?社會上說的那些「量子」的東西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