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風骨——新安畫派張家百年丹青》序一:陳祥明

2020-12-17 新安畫派
薛永年 滄桑風骨題寫書名

安徽徽州青山綠水,黃山白嶽雄險奇秀,新安江風光綺麗,這裡人傑地靈,歷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明清之際,徽州商幫崛起,經濟發達,社會富足,文化昌盛,孕育出了中國畫史上聞名遐邇的「新安畫派」。

徽州,古為新安郡。「新安畫派」雖然是一個區域性的山水畫派,但在明末清初以來的中國畫壇影響極大。清人張庚《浦山論畫》說:「新安自漸師以雲林法見長,人多趨之,不失之法,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張庚還在《國朝畫徵錄》中,將漸江、孫逸、汪之瑞、查士標稱為「新安四大家」。後人多沿用 「新安畫派」「新安四家」說法,遂漸約定俗成為定稱。

新安畫派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地域特徵和個性特點。新安畫派「師古人兼師造化」(黃賓虹語),師法「元四家」尤其是倪雲林,同時師法黃山白嶽,以元人筆墨寫新安山水。畫家們以幽僻蕭疏的境界,荒寒孤寂的意趣,簡淡清遠的筆墨,剛健高潔的線條,描繪了清朝統治下的山河,表現了明末遺民的情操,體現了超拔絕塵的氣質。其作品意遠境深,不同流俗,開一代新風。新安畫派早期代表有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盛期則有漸江、汪之瑞、孫逸、查士標、程邃、戴本孝,還有被稱為漸江「四大弟子」的江注、吳定、祝昌、姚宋,以及鄭旼、程正揆、汪家珍、雪莊等等。《黃山市志-文化藝術》說「明萬曆至清乾隆間,新安畫派有七十餘人」,根據《黃山畫人錄》《徽州墨林》《安徽畫家彙編》所載,屬於該畫派者約二百人,可謂蔚為大觀。

在清初山水畫壇上,新安畫派一度崢嶸的局面,至嘉慶、道光以後,漸成史跡。到了清末民初,約在「五四」前後,新安畫壇又起高潮,張翰飛、黃賓虹、汪採白等畫家,直承新安畫派精魂,在傳統基礎上彰顯自我,他們因此被稱為「新安三雄」。張翰飛於1929年獲首屆全國美術大展大獎,享譽畫壇,被推為三雄之首,惜乎去世過早,一度為歷史塵埃所掩。

由於家學淵源,新安張氏一家六代丹青,尤其是張翰飛、張君逸、張仲平三代都為丹青大家,成為新安畫派在現代的重要代表。

張翰飛(1884—1939)

張翰飛(1884—1939),原名鵬翎,號新安居士,安徽歙縣定潭村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後來成為現代著名學者的姐夫吳承仕(1884—1939)一道進京參加舉貢會考,金榜題名。民國時期,張翰飛曾在交通總長、鐵道部長葉恭綽屬下任高級助理,亦曾任北京《晨報》編輯。他學識淵博,精通詩、書、畫、印,雅好收藏。他精於書法,擅長章草,出入碑帖,富有書卷氣息。深通畫理,由倪、黃入手,上追董、巨、荊、關,對於宋元以來南宗諸家研習彌深,其畫風沉穩雄厚,章法謹嚴,筆墨凝重,獨樹一幟。他傳承弘揚新安畫派優秀傳統,借古開今,是民國時期開風氣之先的書畫大師,然而我們對他的認識、研究和宣傳遠遠不夠。

張君逸(1905—1969)

張君逸(1905—1969),翰飛之子,幼受父影響,即顯露出繪畫天賦,曾隨黃賓虹、王夢白學畫,從許承堯、袁勵準學詩,與過旭初、吳鏡汀、徐燕孫、王雪濤、汪慎生、張大千、啟功等交往甚密。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獲雙學士學位,長期就職於北平《晨報》,為中國畫學研究會會員,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聞名北平畫壇。他學養深厚,對新安畫派畫學研習精深,善於吸取眾家之長,創造自己風格,畫風峭拔秀逸,筆力恣縱,墨法精妙,山水、花鳥俱佳。他還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抗日戰爭期間投筆從戎,不惜流血保家衛國;戰後以教育興國的方式報效民族國家,1945—1946年間於屯溪、上海舉辦畫展,所得經費用於開辦學堂和資助共產黨遊擊隊對敵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長期擔任安徽省藝術學院教席,當今諸多書畫名家出自他門下。「文革」期間因所謂「歷史問題」遭受迫害致死,其生前已將十七件珍貴字畫捐贈歙縣博物館,家國家鄉情懷天地可鑑。

張仲平先生近照

張仲平,君逸之子,1939年生於北京,筆名夢松,號黃山人。自幼秉承家學,酷愛書畫。在青少年時代,他通過臨摹父親和古人的作品,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不僅取法漸江、石濤、查士標諸家,同時上追宋元,廣泛吸收古代文人畫藝術營養。他傳承弘揚新安畫派優秀傳統,師法古人而不泥古,並師法造化,走進黃山白嶽,積累「胸中丘壑」。其畫法不拘定法,隨情而化,別具一格,尤其是黃山畫作品,畫風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意境高遠。

新安張氏三代薪火相傳,筆耕不輟,傾心竭力地傳承新安畫派血脈,豐富和發展新安畫派的筆墨精神。他們堅持「有序傳承,清醒拓新」的新安畫派畫學傳統,以嚴謹自律的態度、兼容並蓄的胸懷、持之以恆的勤逸,創作出了許多精品傑作,為新安畫派的當代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安張氏三代的藝術經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20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與演化脈絡。時代的風風雨雨,他們領略太多的滄桑,經受太多的挫折。而他們,永遠保持著家國情懷,始終堅守作為一個文化人的淡泊,保持著可貴的風骨。因為張家低調,使這個本不平凡的家庭一度被歷史塵埃所掩沒,好在他們的藝術有著無窮的魅力,透出了無限光芒。《滄桑風骨——新安畫派張家百年丹青》的出版,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奮鬥與榮光,也感受了他們的挫折與苦難。他們的家國情懷與藝術情懷,他們懷著對中國畫藝術的敬畏與摯愛、對新安諸賢的崇仰與追慕,都給我們靈腑以洗禮,給我們心智以啟迪。

《滄桑風骨——新安畫派張家百年丹青》把張家置身於時代潮流中,置身於社會變革中去寫,重在刻畫他們的藝術探索,展示其風骨與人格。透過這部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忠厚傳統的家庭,看到了為藝術而生的祖孫數代,其人生深深地感染著、強烈地震撼著我們。

本書作者周玉冰是一位有實力而低調內斂的作家。已出版十餘部文學作品,以人物傳記見長。他的作品有動人故事、有歷史脈絡、有思想深度、有社會風情,海子、嚴鳳英、葉篤正、童乃壽,每一個人物都無比鮮活,每一部作品都著力寫出人物的靈魂。作者從小喜愛美術,了解美術史,熟悉安徽畫壇,寫美術人物更得心應手。本書作為一部繪畫世家的奮鬥史、一部家庭的苦難與輝煌史,意蘊深邃,資料豐富,取捨精當,文字流暢,可讀性強,是一部優秀讀物。

新安張家丹青百年,為畫壇貢獻太多,歷史不能遺忘,我們不能遺忘。

是為序。

2017年8月20日 於廬州半塘軒

作者簡介:

陳祥明先生

陳祥明先生,安徽省美學學會會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執行主任,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新安畫派LOGO:圖案上部白色雲形圖案象徵雲和霧,代表山中雲海之意,外形寓意為X,為「新」拼音首字母;下部黃色山形圖案象徵黃山,中間山頭聳立至雲霧之中,外形寓意為A,為「安」拼音首字母;下部黃色山形圖案中白色H形圖案象徵山中瀑布與流水,同時寓意為H,為「畫」拼音首字母;左側綠色樹形圖案象徵山中松樹,外形寓意為P,為「派」拼音首字母;圖案上半部藍色,象徵藍天。XAHP合起來為「新安畫派」四字漢語拼音首字母組合。雲海、黃山、瀑布流水、松樹也是新安畫派繪畫的核心組成元素,整體體現了「新安畫派」形象、內涵與特點。

相關焦點

  • 新安畫派:山水情懷道不盡故國之思
    【中華文化溯源·新安畫派】    自然造化,山水之美,一直被稱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自2017年「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館藏新安八家書畫展」在安徽省黃山市展出以來,一場關於新安畫派的研討與熱議便未曾停歇。
  • 徽州籍畫家與新安畫派,17世紀獨放異彩,安徽名人館裡的故事
    今天介紹的是漸江和新安畫派的輝煌歷史。>,自號漸江學人、漸江僧,安徽歙縣人,是新安畫派他兼工詩書,愛寫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於時,屬「黃山派」,又是「新安畫派」的領袖。因為這群畫家的地緣關係、人生信念與畫風都具有同一性質,被稱為「新安畫派」。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徽州歙縣,生於浙江金華。
  • 探訪「大染坊」主人公原型故居 張家大宅見證制錦市百年繁華
    為了揭開張家的歷史,還原一個真實的「大染坊」,記者到位於天橋區的制錦市一帶,實地探尋了張氏故居,觸摸歷史的真實體溫。制錦市張氏故居:「大染坊」的大宅門  街巷是一座城市的活歷史。制錦市的百年發展,在濟南近代史中是繞不過去的一個環節。許多山東乃至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如王盡美、鄧恩銘、何思源等人,都和制錦市有著不能割捨的緣分。
  • 懷念韓陽先生:問道丹青不知倦
    懷念韓陽先生:問道丹青不知倦 2019-12-10 15:46:07   來源:安青網
  • 讀書|別樣的世界銀行史 《百年金融滄桑的金屬記憶》序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我完成了《百年金融滄桑的金屬記憶》前兩卷的最後一篇文章,開始寫這個序言時,突然發現從執筆第一篇到殺青第四十篇,已經整整六年過去了。記得《英雄失去了小紅傘》是我寫國外銀行歷史的第一篇文章,是一則從花旗銀行的一枚歷史大銅章引發的花旗銀行和旅行者保險集團的故事。當時恰逢次貸危機肆虐,讀者對這樣的銀行歷史札記比較喜歡。
  • 阮湧小學:始建1903年 百年老校見證歷史滄桑變幻
    115年來,作為百年來東莞乃至中國教育的縮影,隨著時代變幻,阮湧小學的教制、教學內容,乃至校名等也隨著變化,帶上了濃濃的時代色彩,反映了歷史背後的滄桑變幻,也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和現代生活的日新月異。前世:東莞乃至全國百年歷史的縮影阮湧小學位於莞城阮湧路,這裡是莞邑大地人文薈萃之所在。
  • 「溯源與拓展·嶺南畫派世紀經典展」現身白雲機場
    大洋網訊 到白雲機場看畫展吧,5月10日-10月28日,「溯源與拓展·嶺南畫派世紀經典展」現身白雲機場1號航站樓主樓負一層「海天走廊」。此畫展為廣州白雲機場與廣州藝術博物院(原廣州美術館)共同推出旨在機場加強文化元素,為旅客出行增添更多文化體驗,推動嶺南藝術發展。
  • 惠新安會見穆家善
    惠新安會見中國畫學會(美國)名譽會長穆家善12月29日下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會見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畫學會(美國)名譽會長穆家善先生。市委常委、秘書長李蘭祥參加會見。
  • 中國畫壇:畫派·劃派
    今天的中國畫壇,成立所謂「某某畫派」已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自稱「畫派」的數量已不下數十個。百度一下「畫派」二字,居然可以有數十萬條之多。「畫派」之興盛可謂前無古人,似乎中國當代繪畫藝術之興盛已經遠超過歷代。
  • 正乙祠:三百年風骨盡在隔世之音(圖)
    曾是京劇繁華勝景地 而今涵養性情尋夢園———  在崑曲《牡丹亭 遊園》中體味文人雅士的風骨,在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聽琴音覓知音,在越劇《紅樓夢》中涵養性情,同時聆聽戲曲學家張衛東講述正乙祠的掌故——昨天,由清代浙商重修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正乙祠古戲樓在抒情而滄桑的意境中度過了自己的三百歲生日。
  • 南京西路最後的老弄堂,靜安別墅和張家花園
    張家花園、靜安別墅、常德公寓等從石庫門到公寓樓,上海新中產階層和上層人士找到了歸宿,也把上海文人名流的故事留了來。很多名入或多或少都在這裡逗留、遊走過,留下一些故事。除了普通民居,曾經顯赫的猶太商人們當時也把議裡當作建造豪宅的絕佳地。從如夢如幻的馬勤別墅歡洲宮廷般的嘉理舊宅,幾乎用相同的華麗詮釋著舊上海冒險家們的成功。而現在當你走到它面前,物是人非的滄桑變化不得不讓你感嘆造化人。
  • 「壯美廣西——灕江畫派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新華網北京8月15日電(邢賀揚)由廣西藝術學院和灕江畫派促進會聯合舉辦的「壯美廣西——灕江畫派作品展」於8月14日至25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展覽展出灕江畫派領軍人物黃格勝在內的近70名畫家的畫作70幅。
  • 百年僑校百年滄桑與榮光 暨南大學迎來百年華誕
    百年僑校百年滄桑  歷經一個世紀風雨滄桑的暨南大學,不僅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特別是華僑高等教育的艱難歷程,也見證了這個飽經磨難卻依然走向興旺的國家的命運。  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創辦於1906年,由時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的端方奏明朝廷在南京設立,是我國歷史上由國家創辦的第一所華僑子弟學校。
  • 雪域丹青的唐卡就是解讀藏地的密碼
    當內地旅人們面對藏族同胞、轉經筒、瑪尼堆、藏傳佛教的佛塔、壇城,還有他們虔誠無二的在轉岡仁波齊神山時的跪拜,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去過藏地的都會被這股力量感染,那是與內地隔離的世界,每一件法物,每一種行為,都是千百年來文化和宗教的積澱與傳承,而能解讀這一切的就是雪域丹青——唐卡。
  • 「漢魏風骨」、「魏晉風骨」、「魏晉風流」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容?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容易讓人混亂的詞彙:「漢魏風骨」、「魏晉風骨」、「建安風骨」、「魏晉風流」。人們容易把這幾者混為一談,實際上在詩風傳承演變上確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各有側重點。陳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漢魏風骨」的概念: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 新吳門畫派--蘇州國畫院中國畫作品展在京開幕
    一個畫派,影響全國畫壇將近六百年,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歷史文化現象。沈周、唐伯虎、文徴明、仇英,這些旗幟性的人物,代表著當時的最高水平,他們曾風華正茂,引領風騷,累累業績,迄今仍在世界美術史上閃爍著璀璨的光輝。  「新吳門畫派」是在傳統畫派基礎上的延伸、拓進、發展。它既是一種文脈的傳承關係,又是時代文化的體現。
  • 明代新安黃氏刻書考略
    新安即今皖南歙縣、休寧、績溪、黟縣、祁門、屯溪以及江西婺源的古稱,因祁門的新安山而得名。新安地處萬山叢中,人多田少,生活艱辛。據許承堯《歙事閒譚·風禮教考》云:「農力最為勤苦,緣地勢陵絕,厥土騂剛而不化。水湍急,瀦蓄易枯,十日不雨,則仰天而呼;一雨驟漲,而糞壤之苗又蕩然矣。大山之所落,力墾為田,層累而上,十餘級不盈一畝。刀耕火種,望收成於萬一。深山窮民,仰給雜糧。
  • 濟南記憶 | 郵政大樓,見證濟南百年歷史滄桑
    百年光陰倏忽而逝,幸運的是,郵政大樓至今矗立,見證著濟南百年歷史風雨滄桑。砌於外牆中的老郵筒  在趙曼眼裡,郵政大樓的價值,不僅因為它是濟南市郵政建築的代表,見證了濟南郵政的發展歷史,更因為它見證了濟南百年的歷史滄桑。
  • 閒章閒談——丹青不知老將至
    印文出自唐代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其中兩句為「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全詩是寫魏武后裔曹霸的,敘事抒情,此兩句是反問句法,意思是(曹霸)一生工於丹青,富貴不因年老而眷顧,如同雲煙一樣縹緲不定,可望而不可企及。名義上說曹霸,順帶含蓄地表露了詩人仕途失意的情緒。
  • 百年騎樓:歷經滄桑,愈加繁華
    在那墨綠的窗格之後,也許發生過一段動人的浮華故事,也許曾有一個臨窗而立的身影,一對緊蹙的眉毛,一雙渴盼愛人歸來的眼睛,一件大衣的口袋中放著愛人的書信,一個歸來的相擁。    走上正街,整齊劃一的「全豐泰」招牌,「全豐泰」老字號具體信息不可考,只知是商號。行走在一整條街上,斑斕的南洋風情的窗戶絢麗而厚重,走過一家餐廳,被裡面鐵藝的吊頂燈吸引而去,店內裝飾相當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