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都出現了許多非常出名的商人,他們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能夠累積常人所不能及的財富。早在春秋戰國就有棄政從商的陶朱公和儒家聖人孔子的高徒子貢,而明清時期則有著名富豪沈萬三和紅頂商人胡雪巖。
到了現代,家財萬貫的企業家和商人就更是數不勝數了,他們大多數都在自己的領域和行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我國臺灣省的「塑膠大王」王永慶的故事。
兩百元起家
王永慶出生在一個人丁興旺的家族,他的祖籍原本是在福建,為逃災荒,從曾祖父王天來這一代起搬到了臺灣。來到臺灣後的王家一直都是種茶為生,家境還算小康。到了1917年,王永慶出生的時候,父親曾受病痛折磨,家中經濟已經不那麼景氣了。
1932年,才十五歲的王永慶因為是家中的長子,不得不提早撐起了家庭的重擔。他被父親王長庚送到一家米店當學徒減輕家裡的負擔。初到米店,王永慶並不能夠適應人來人往、魚龍混雜,但是他還是咬牙堅持並且虛心向米店的老闆請教各種米糧的價格和運營米店的方法。
當了一年學徒之後,王永慶辭職開起了自己的米店。他並沒有什麼紮實的人脈和豐厚的背景,甚至最初第一筆創業錢都是從父親那裡借來的兩百塊。可以想像得到,那麼一點點錢和一個初涉這個行業的年輕人怎麼會競爭得過那些久開米店的老闆。
但是生意不景氣的王永慶並沒有洩氣,客人不來找他,他就上門去找客人。他免費的為居民們清洗米缸和淘米,讓成為他的客人的居民享受周到的服務,果然這一行為讓他的店子增加了很多回頭客。
做了幾年米店生意,他又將目光投向碾米廠,經過十年經營和積累,他在臺灣擁有了五十畝土地,做起了小地主。
1954年,受到一位官員的慫恿和誘惑,王永慶看到了臺灣塑膠市場的良好前景。彼時的臺灣都是從日本等國進口塑膠,本地還沒有什麼人涉及這個行業。王永慶自嘲為「餓到什麼都吃的瘦鵝」,在臺灣當局推行經濟建設計劃的背景下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
最開始,人們習慣了進口的塑料,對王永慶新開的塑料公司生產的產品並不買帳。但是王永慶仍然堅持自己的創業,他變賣所有家產孤注一擲,將自己的產品成本大大降低增加價格上的競爭優勢。果然這個方法有一定的效果,王永慶的塑料公司在臺灣也打開了市場。
第二年,王永慶乾脆直接將塑膠加工成產品出售,他聯合了東南亞地區的一些企業將自己的產品銷路擴充到了國外。
到1978年,王永慶的臺灣塑料公司創下了高達十億美元的總營業額記錄。而後王永慶甚至進軍石化、電子等領域,還在1980年收購了美國德州的一家石化公司,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聚氯乙烯塑料工廠。
1994年,王永慶將目光轉向內地,在廣東和安徽都進行了小規模投資。一直到2008年,六月為止,王永慶的身價已經達到了六十八個億,是臺灣省排名第二的富豪。
摳門與大方並存
雖然擁有幾十億美元的身家,但是王永慶一家人從他做起一直都低調樸素。在商圈富豪裡,摳門一直都是王永慶身上的標籤。
他喜歡喝加奶的咖啡,每次用勺子舀咖啡粉時他都要用水將勺子上沾著的一丁點都衝進杯子裡,還有他的毛巾和衣服也都是多年不換的,有一條甚至用了二十七年之久。王永慶也從來不喜歡開豪車穿名牌,自己家種的菜就是他的最愛,他保持了傳統商人身上的節約質樸。
但是被人稱之為「守財奴」的他卻在2005年出資將近四千萬人民幣幫助殘疾人,購買了兩百個rg5耳蝸贈送給耳聾患者。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時,他更是提出「同胞愛、手足情」,捐助了一個億的人民幣幫助受災人民和災區的重建。甚至他還想在中國大陸修建一萬所小學,這個項目一直到現在都在由他設立的基金會跟進。
人丁興旺
王永慶像許多香港老牌企業家一樣,他娶了三房妻子,共育有九個兒女。那個年代的男人三妻四妾似乎並不罕見,王永慶擁有了財富之後自然不乏美人的陪伴。
他的原配夫人是家裡面給他從小定下的童養媳,他與這位名字叫做郭月蘭的夫人似乎並沒有產生多少男女之間的感情,原配夫人一直在王家是透明的存在。
第二房則是為他生下了二男三女的廖嬌,這位夫人是一個傳統的賢妻良母型的女子,但是沉浸在商場中的男人似乎更喜歡能夠與他攜手並進的女人。在認識了第三房太太李寶珠之後,王永慶和廖嬌的感情越來越淡,以至於後面所有公開場合都是這位李夫人陪伴在王永慶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李寶珠在和王永慶結婚之前還有過一段婚姻,甚至育有一個孩子,但是個性爽朗、活潑大方的她還是吸引了王永慶的目光。
這位夫人陪著王永慶從生意場上到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瑣都事一手包辦,但遺憾的是她只為王永慶生下來四朵金花,兩個人沒能兒女雙全。
2008年10月15日,九十二歲高齡的王永慶在美國去世,留下了巨額的遺產。
王永慶創業之初一直都有弟弟王永在輔助在旁,兩個人退出公司管理層之後,各選中了兩名兒女進入行政中心,並且安排了三位在公司多年的得力幹將彌補四個後輩在經驗和專業方面的不足,也是充當四姐弟之間的潤滑劑。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曾塑造出一個愛錢如命的守財奴人物葛朗臺,他越是有錢就越對自己和家人摳門,這讓許多人對「摳門」的富豪有了一個負面的理解。
其實像王永慶先生一樣,他雖然樸素節約,但是對公益和慈善卻是出手大方的,在面對我們的同胞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時,他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
王先生的創業創新精神和樸素的作風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普通人雖然不能夠像那些富豪們一樣有巨額的財產積累,但是我們可以注重精神上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