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17日訊黃海之濱,曙光先照之地,太陽照耀著金色沙灘,山鋼集團日照鋼鐵精品基地處處升騰著發展的氣息,目之所及,到處是火熱的生產場景;側耳傾聽,是學習型組織創建和精益管理項目破土拔節的聲音。面對發展窗口期、改革攻堅期、事業磨合爬坡期「三期疊加」,日照公司孜孜汲汲「面壁圖破壁」。
「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管理水平的競爭。」日照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呂銘指出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落實山鋼集團發展戰略,按照山鋼股份規範化一體化運營要求,塑造運營管理新生態,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思路既定,日照公司「內核、外圈兩條腿走路」,內核是在新時代良好的社會生態、政治生態背景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思想基礎,以山鋼集團「構建安全高效鋼鐵產業生態圈,打造綠色智能行業發展新標杆」新一輪新舊動能轉換三年行動計劃為戰略基礎,以學習型組織建設為思維基礎,以契約化管理、混合所有制改革為體制機制基礎,以精益管理為管理基礎,以嚴細實快為作風基礎的運營管理良性循環系統;外圈是包含客戶、供應商、上下遊市場、協力單位等利益相關方共創共進共贏、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系統。1至8月份,日照公司生產經營逆勢增長,剔除疫情影響、市場下滑等因素,通過內部挖潛每月增加利潤8000多萬元。
「火種」點亮智慧心燈
作為鋼鐵產業沿海布局的新生力量,日照公司如何走向未來?2020年春節剛過,呂銘在苦苦思索。「必須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塑造運營管理新生態,第一個抓手是學習型組織創建,對應著思維層面的問題,解決認識論的問題。」
日照公司立足三年規劃,以學理論、學理念、學專業、學先進,做善於學習的人、勇於創新的人、敢於擔當的人、勤政廉潔的人為主要內容的「四學四做」主題實踐活動,一場系統學習、改變心智模式、實行持續創造的全員大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
制定《員工素質提升工程實施方案》,開設黨員幹部班、黨建班、青年英才班等7個重點線下班和一個智能化的精品大講堂學習平臺,開展職工網上練兵,開發了涵蓋21萬道題目、45個工種的手機網上技能提昇平臺,全公司評選學習達人,在日照公司,學習蔚然成風。
「從崗位來看,我認為是技術標準掌握得不到位,錯誤操作導致……」7月30日,在日照公司煉鋼廠設備管理推進會上,職工圍繞如何提高連鑄機設備精度控制展開熱烈討論和交流。第二維檢作業區黨支部書記左連東說:「出現了問題不歸罪於外,而是開展反思剖析活動,把問題列出來,逐項消化、分析、解決。」
日照公司黨委開展信息化建設、能源管理、環境保護等專題研討,煉鋼系統、熱軋系統等對標學習交流6次,二級單位黨委開展了安全、設備等22次學習研討專題。從開展專題學習研討、成果共享,到查找思想、學習、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升管理水平、診斷故障問題,解決現實難題,反思與改善的氛圍在日照公司形成。
學習型組織究其根本就是持續創造。以創新創造為宗旨的40多個協作團隊每天攻關,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機制制度不斷推出。「今年納入公司級管理創新課題65項,比去年增加近50%,55個公司級技術創新項目立項實施,平凡創新項目數以千計。」運營管理部龐志忠介紹。
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消除根深蒂固的惰性,讓深植於職工內心的舊思維跳脫出「舊框框」;系統思考就要掌握「根本解」的技巧;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就是追求極致、挑戰不可能……學習型組織理念如同點亮智慧心燈的「火種」,刷新著日照公司幹部職工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
精益管理「C位出道」
「如果說,學習型組織創建,對應著思維和理論層面,那麼,精益管理解決的則是方法論的問題,即實現路徑問題。」呂銘說。
「推行精益管理,倡導以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產出。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精益管理資源的整合和精益工具的應用、實踐與落地。」日照公司運營管理部部長畢衍濤介紹。
日照公司今年初明確了19個精益管理項目課題,內容涉及環保、能效、信息化、生產、產品開發等多個運營管理維度,搭建起通往願景的「高速路」。每個精益管理項目都由公司領導牽頭,實行「五定」:定時間、定目標、定團隊、定路徑、定考核。各攻關團隊迅速行動起來,嚴格目標任務,將計劃措施落細落小落到底。
連鑄中包恆溫、恆拉速、中包恆液面「三恆」合格率是提升連鑄坯質量控制水平的重要目標之一。項目組成員高龍永說:「過去多是憑經驗,現在關鍵靠數據和工具。項目團隊利用『智慧牆』深度會談等管理工具和方法,把大家的問題匯總上來,製作成『魚骨圖』或『問題樹』,運用精益六西格瑪、TPM等方法和手段,層層剝繭,來分析查找原因,既方便又快捷。」
噴湧而出的鐵水,像一條「火龍」沿著出鐵溝蜿蜒流動,最終匯入爐臺下的鐵水罐中,煉鐵廠經理魏開慶綻放笑臉說:「我們團隊是日照公司19個精益項目團隊之一,我們將『精益管理』重心落實在穩產高產上,通過「四穩一控」實現穩產高產增效。」
「我們環境保護部承擔了公司第一個精益管理項目。」日照公司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陳力軍告訴記者,「通過精益管理,預計能源環保板塊全年可為公司創效2億元。」全力堵住「出血點」、擴大「增效面」,更多的數據,就是日照公司精益管理正逐步「活躍」起來的最好見證。「上半年,日照公司可比成本降低率3.13%,創歷史最高水平。」該公司財務部部長李東祥介紹。
精益管理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日照公司運營管理部副部長趙洪榮介紹,今年是精益管理導入年,理念滲透和21個精益管理項目的落地是重點,明年是深化推進年,將深挖精益管理的創效潛力,後年是固化提升年,計劃形成一套具有日照公司特色的精益管理體系,日照公司在「精益」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演繹速度與激情
不嚴不細不實不快的問題如何查擺,如何改正?「『學、查、談、做』4個環節環環相扣,學的環節完成之後,就要從『查、談、做』3個環節系統推進。」日照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劉玉良說。
查!作風是形,信念是本,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則形必散。《嚴字當頭》《唯快不破》等5篇教育材料下發、發放大討論手冊、利用微信公眾號開設「話題」專欄,一系列動作如石子投湖,在廣大職工思想上激起直面問題、對照反思、直擊短板的陣陣漣漪。
「給自己『畫像』,我們的思想觀念、管理模式、工作方式,有沒有跟上改革的步伐?」「用嚴細實快的『標尺』卡一卡,確實感覺還存在很大差距。」熱軋廠設備管理室電氣點檢維護班正在進行問題查找,大家說出了「掏心窩」的話。這場自上而下的全員大討論共反思管理問題629項,思想問題952項,工作問題1786項,作風問題757項,制定整改措施4000多條。
談!學、查是基礎,談、做是目的。為作好大討論「後半篇」文章,日照公司加強過程督導,每周匯總信息,定期召開大討論推進會,對各單位黨委進行打分,公司領導參加聯繫點嚴細實快大討論活動成果共享。
「雖然會上紅臉出汗、讓人坐不住,但對於工作提升和產線發展很有幫助。」焦化廠黨委書記、經理陳昌華談起反思共享會,頗有感觸。分享會上,他全部認領大家提的「對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的深入研究有所欠缺」等6項意見,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出以公心,敞開心扉,見人見事見思想,」日照公司已經形成了「會診」檢查解剖的良好氛圍。
做!頭拱地,向前衝。日照公司掀起了一場緊起來、動起來、幹起來的攻堅熱潮和高潮。
能到現場,就不坐在會場。到基層去了解問題,到生產一線去推動工作,聚焦熱點問題,確定時間表和路線圖,一件接著一件幹,成為日照公司作風轉變的關鍵。
公司下發工作復命管理規定,各生產廠重新梳理制度流程,使8小時工作復命成為「鐵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有事必有責,失職必問責」,將嚴細實快作風紮根在生產經營管理中。
從精益管理謀篇布局、全面發動,到生產難題重點突破、全面鋪開,職工工作熱情分外高漲,精品基地上吹過快幹實幹的清新的工作作風,到處演繹著改革發展建設的速度與激情。
「上帝」選擇供應商的眼光也越來越高,除了對產品質量、性能、價格等方面的要求外,在交貨時間、配送服務、技術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挑剔的目光」轉變成日照公司發展起勢的動力。
日照公司構建運營管理新生態的「硬核」外圈,打造以客戶為引領,以人才為支撐,營銷、生產、研發高效運行的「五位一體」協同機制,形成包含客戶、供應商、上下遊市場、協力單位等利益相關方共創共進共贏、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系統。
加速搶灘市場
「現代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說,營銷的宗旨是發現並滿足需求。滿足客戶需求,贏得客戶的歡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版圖中進行「搶灘」露尖,對於日照公司這個全線竣工只有一年的「新勢力」來講,決非易事。
日照正構造一條方興未艾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財富鏈條」,陽光海岸青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製造基地,形成了龐大產業集群……同在產業鏈上上下遊的客戶如何收入囊中?
7月21日一大早,營銷公司大客戶經理李平、劉雙喜等一行5人再次前往「家門口的汽車工廠—長城汽車」。大客戶經理李平介紹:我們是客戶經理、客戶工程師、客戶代表的『三位一體』客戶服務小組,實行EVI技術營銷模式,產品在研發階段就會提前介入,實現技術引領及合作開發。家電銷售部副總經理路清祥今年已經是第四次來青島海爾基地,雖然對方不是直接採購,但路清祥與同事一起趕到客戶生產線進行服務。「鋼材同一牌號的性能範圍很寬,不一定能符合客戶使用加工需求,只要客戶出現了問題,我們都要提供產品解決方案。」
大力推進技術營銷、服務營銷,李平、路清祥等人的努力和收穫,是日照公司發揮營銷的龍頭作用,變革營銷模式的縮影。
開展高層營銷,系統提升公司產品成本、質量、交期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務能力;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深入推進「銷研產供」一體化運行;建立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餘材管理、交付能力實施管控三個公司級SBU團隊,按照用鋼領域劃分成立10個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組織以及106個「三位一體」客戶服務和開拓小組,紮實推進EVI技術營銷模式,為用戶創造最大價值,激活了日照公司銷售工作「一池春水」。
新興營銷模式開啟了一扇打開市場的大門。「QP980高強鋼是第三代汽車用先進高強鋼的代表品種,是我們研發難度最大的鋼種之一。」科技質量中心副主任李洪翠說:「我們的QP980成功通過了某汽車發動機艙邊梁後段試模驗證工作,標誌著山鋼集團成為國內少數具備第三代汽車高強鋼生產能力的企業之一。」
客戶的名單在延伸。國內家電三巨頭海爾、海信、美的等都已經和山鋼日照公司合作。與美的集團籤訂了3個冷軋產品合同,供貨量達1.35萬噸,將用於製造美的集團的風扇、空調外殼、機器人機械臂等,達成了直供家電企業的第一單。日照公司高表面質量冷軋薄板填補省內空白,成功打入歐洲寶馬、中國一汽等汽車廠家和家電企業,初步樹立了在鋼鐵行業高質高端的良好形象。
做足「內核動力」
有源之水自能千裡奔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產線上,新的一批9Ni鋼即將下線。9Ni鋼是代表中厚板最高水平的鋼板「皇冠」,是國內外業界公認的高技術含量、高生產難度、高利潤空間的鋼種,「一定要啃下這塊又難又硬的骨頭。」聯合攻關團隊經過兩個多月10餘次的反覆試製,2020年3月,第一支9Ni鋼鑄坯成功下線,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創新永無止境,日照公司快步追趕!
釋放人才活力,「撐」起攻堅力量。積極藉助社會資源提升公司科技創新平臺層次,山東省重點研發項目《超高強韌汽車用鋼的關鍵製造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按計劃順利推進,藉助「山東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培養博士後人才。
加大科研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支撐力度,對18項重點開展的品種和質量攻關以及「N」項即時開展的各類項目進行攻關,對影響顧客對公司產品使用體驗感受的各類難點問題開展集中攻關。
科技創新取得累累碩果,日照鋼鐵精品基地應用了138項行業前沿技術,並在充分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自主創新,研發出1000餘項工藝技術,為打造高端產品提供了「內核動力」。產品已通過海爾、長安汽車、徐工等企業認證和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的初步認證。
數字最有說服力。累計開發產品453個,快速提升產品品種比,各產線產品開發基本實現產品大綱全覆蓋。熱軋產品高等級車輪鋼、大梁鋼、管線鋼、雙相鋼等市場需求旺盛;冷軋產品鍍鋅線完成雙相鋼780DPD+Z試製,完成QP980試製,各工序均達到產線產品設計的最高強度等級,代表著日照公司在冷軋高強鋼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中厚板品種大類增加至21大類,快速佔領市場領域。
「當下要緊跟市場需求,加大研發和技術攻關力度,每條產線都要形成一批代表產線綜合水平的標誌性產品、一批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的『金牛』產品,梳理常規產品,逐步淘汰『雞肋』產品,不斷提升效益水平。」日照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潤生,「打造精品基地品牌競爭新優勢,力爭明年中厚板產品進入國內第一梯隊行列,薄板類產品達到國內第二梯隊前列,汽車用鋼類產品突破百萬噸產銷量。」
疏通要素流動「脈絡」
1月7日,日照公司市場部接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生產部門「求援」的緊急電話,得知萊蕪分公司受疫情影響,燒結礦產量已不能滿足正產生產需求,每天約3000噸左右的缺口。
救急,責無旁貸。1月9日和17日,日照公司分兩批向萊蕪分公司供應燒結礦3萬噸。萊蕪分公司煉鐵廠相關負責人潘林表示,「產業協同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也感受到了山鋼一家親的溫暖。」
加大原燃輔料協同採購力度,提升資源協同配置能力和市場服務水平只是協同發展從藍圖變為現實的縮影。日照公司緊緊圍繞股份公司規範化、一體化運行管理,推進「六改六建」,實施「五位一體」協同的總體要求,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深入挖掘潛在合作產業單位,設置專門業務模塊對口管理,推進商業模式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打造產業協同優勢,用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打通跨產業、跨區域的共同創造生態圈協同價值的「奇經八脈」。
從協同上增效、在一體化上挖潛。日照公司粗苯月度產量約3000噸,截至2020年4月底共銷售給萊鋼環友化工公司、泰東環保科技公司近萬噸。自5月份起,公司粗苯全部銷售給萊蕪分公司。公司採取「節鐵增鋼」工藝,煉鋼廠對廢鋼及煉鋼生鐵需求量大增,而銀山型鋼鐵水富餘。為保障煉鋼生鐵供應,市場部與萊蕪分公司迅速就採購鐵塊事宜達成一致,累計採購了9.36萬噸鐵塊。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正升華凝結為股份公司一體化運行的樂章。
協同效益帶來真金白銀。「目前,兩基地燒結、粗苯、燒結礦、鐵塊等資源實現統籌配置,2019年以來,日照公司與各產業公司共籤訂合同額約3.81億元。」日照公司市場部部長王兵說。
「內部協同不僅僅是產品物資的互通有無,更是要打破購銷信息孤島,實現共同發展。」對於協同創效,張潤生作出明確解釋,我們還要充分發揮股份公司一體化運營下兩基地的協同作用,堅持鋼鐵主業一體化運行,繼續推動原燃料、在產品、信息等資源山鋼集團內部的優化配置,追求鋼鐵主業整體效益最大化。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作為集團公司鋼鐵產業生態圈核心圈的重要一環,日照公司正深入推進股份公司一體化規範化運行,持續涵養企業生態,深化全領域突破,追求全方位領先,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向著更遠更高的方向,一路前行。(通訊員:張榮海 呂娟 孫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