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很多擅長摹古、仿古的畫家,有一位叫張石園的海派畫家就是摹古高手。他個人很喜歡王翬的作品,對其研究特別深入。據說張石園臨摹王翬作品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按道理來講,這種創作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仿為師」,並不值得過分推崇。
但是,張石園在創作中強調了技法的傳承性與古為今用的藝術理念,讓他的作品不僅有古韻,也有些許新意。傳統味道,時代氣息,融為一體,讓山水畫有了新味道。也就是說,張石園在創作中從「以仿為師」逐漸過渡到「以古為師」。別看變了一個字,其中的奧妙太多了。
這幅《山高雲起》是張石園晚年作品,畫中山水已經有了自然生氣,不僅僅是單純的臨仿作品。畫中很清楚地標註了「仿李晞古筆法」,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剛剛說他是學習王翬的高手,怎麼又出來一位李晞古呢?
李晞古是宋代院體畫家李唐。這位畫家十分了不起,他經歷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前期和後期畫風變化很大,南宋山水畫風格受他的影響最大。劉松年、馬遠、夏圭等人都可以算得上他的傳入。王翬作為仿古的集大成者,李唐對他的影響特別大。他作品中呈現出的宋韻,幾乎就是李唐傳遞的浪漫寫實畫風。
張石園跨過王翬,直接臨摹李唐,說明他已經找到了王翬作品的內核。張石園在畫中把握兩種基調,寫實和浪漫,讓這幅畫看上去十分靈秀。山間隨處可見古樹浮雲,曲折的山路直通閣樓。通過山路表現空間的變化,讓畫面真實可信。
李唐標誌性的技法是構圖密、氣勢足、用色厚重。這三個特點在《山高雲起》中都有體現。張石園用飽含力度的線條畫斧劈皴山水畫,再用色彩緩和山石結構上的硬度。讓畫中人與山水之間有了親近感。
《山高雲起》近景處有一片竹林,這個細節和李唐無關,純粹是王翬喜歡的模式。在國畫中有很多程式化的細節,這片竹林就是王翬的標誌性畫法。張石園用筆灑脫,落筆有力,畫出了江南山水的特點。
張石園喜歡用側鋒,他畫石塊皴染過後,還會用清水掃一筆。這樣一來,石頭看上去有一層水汽,十分符合畫面的調性。就這樣,從整體到細節,由單純臨仿轉型為藝術創作。
從現代人的眼光看,張石園的作品略顯「老實」,縱然會考慮變化,但效果不明顯。換一個角度想,就是由於有了張石園這樣的畫家,傳統技法中的精華部分才得以代代相傳。
拓展閱讀
表面上看是寫意,其實是一幅寫實佳作,黃幻吾繪《雪邨圖》
畫文人理想,徐燕孫繪《梅妻鶴子》
簡單與簡約,返璞歸真的妙趣,朱屺瞻繪《漁火》
把真實的山水描繪在畫紙上,黃賓虹繪《黃山松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