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訊 前陣子,湖州一家小微企業利用一項專利創造了380萬元利潤。這是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學生施鑫等人發明的V3.5立軸風力發電機控制系統,該系統曾獲得發明專利1項和新型實用專利2項。當初,久智公司用50萬元從學生手中「奪」下了這項專利。
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許多小微企業紛紛向中職學生「借腦」。新昌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吳江輝發明了一種多功能圓規,獲得了新型實用專利的授權。杭州一家文具公司以銷售額2%的出讓金獲得了此項專利,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已為企業創造利潤逾100萬元。
紹興市職教中心從2011年起在高一年級全面開設《創新教程》,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結合輕紡城生產的實際需要,發明了「紗線強度和伸長量測量器」。測量面料的紗線強度與彈性是面料生產質量管理的重要技術指標,原有的測量器不僅體積很大不可搬動,而且價格高達1萬元,而該校學生發明的測量器體積只有原先的大約1/10,很容易攜帶,生產成本也只有350元,旋即以10萬元價格轉讓給一家數碼公司,並在市場熱銷。
企業普遍反映,中職學生的小發明成果實用性很強,適用性很突出。因為中職學生的小發明成果基本上不需要大的資金投入,不需要添置大型尖端設備,也不需要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來操作,十分適合小微企業。「小發明」解決了小微企業發展中的大問題。
浙江省一直十分重視中職創新教育。省教育廳從2008年開始面向中等職業學校舉辦每年一屆的中職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迄今已舉辦5屆。在此基礎上,2011年又在全省確立了100所「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學校」,編寫了《創新教程》和《創業教程》兩本教材供學生選用,全省2012年共有8萬名學生選修該課程並參與「小發明小創造」活動。
為進一步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規律與特色,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去年還啟動了「企業出題、學校接題、教師析題、學生破題」活動,共向企業徵集了72個小發明選題,現多數已被中職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攻克,其中8項成果已被企業購買並付諸生產一線。
風生水起的創新教育也帶來了很多驚喜:培養了一批會動腦、善思考的高素質學生,獲得了數量可觀的發明專利授權,受到許多小微企業的追捧,並對這些小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助推作用。
據對27所創新創業試點學校的統計,從2010年至今的3年中,在校學生共獲得專利授權301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新型實用專利221項、外觀設計專利69項。這些專利已有35項成功轉讓給30家企業,佔總數的11.6%,成交金額343萬元。
此外,另有30項尚未獲得專利授權的學生小發明成果也已向26家企業出讓技術,成交金額158萬元。據不完全統計,這65項學生小發明項目共獲得500餘萬元技術出讓金,並為56家小微企業創造利潤高達3345萬元,平均每家企業獲利近60萬元。
有關專家認為,浙江省的經驗表明,長期被社會忽視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無疑是極為巨大的「人力資源」,也是我國專利發明一片遠未開墾的「處女地」。
據悉,省教科院已計劃在今年4月舉辦「浙江省中職學生小發明小創造成果展洽會」,屆時將集中展示近年來我省中職學生的數百項小發明成果,並組織企業前來考察,洽談技術轉讓事宜,嘗試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全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