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特色高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2020-12-18 人民網貴州頻道

8月,正值高筍豐收的季節,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的筍農們每天都是一腳泥一腳水地穿梭於水田中,忙著採摘成熟的高筍。

過去,「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山區地貌限制了長嶺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此,長嶺村也是典型的「空殼村」。作為省級一類貧困村,長嶺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落,這裡的村民長年以種植水稻為主,沒有發展其他經濟作物。

9月,甕安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下沉駐點工作隊來到長嶺村,立足長嶺村特有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優勢,按照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特色牌」,舞活「產業鏈」的要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這一核心,大力發展高筍產業。

「長嶺村的東西兩面是兩排大山,日照時間短,烤菸和油菜這類經濟作物產量非常低,所以我們就考慮在田裡面做文章,但是我們的水稻一年只有一季,而且畝產量比較低,收益也比較低,想來想去我們最終決定把高筍作為我們村的主導產業來發展。」永和鎮長嶺村駐村第一書記桂慶軍向記者介紹到。

找準了產業,村裡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方式,讓群眾積極參與到高筍產業發展中來,部分群眾不僅流轉土地有收入,還可以在基地務工。

永和鎮長嶺村村民周博元今年已經70歲了,家裡長期只有他和老伴在家,收入十分微薄。自從村裡發展了高筍產業,老人開始去高筍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八九十塊錢一天,一年的收入能有將近一萬塊錢。」周博元說。不僅如此,村裡還把精準扶貧戶加入合作社,每年參與一定的分紅。

永和鎮長嶺村村委會主任、甕安長嶺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法人周博海說:「原來我們這裡的農田就是種一季水稻,一季水稻畝產量的經濟價值就是1400元左右,現在我們把高筍引進來了,每畝高筍的價值可以達到3000元左右。」

如今長嶺村高筍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00畝。合作社下一步還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向深加工方向發展,引導更多群眾一起種植。

「下一步的計劃打算是增加我們高筍的種植規模,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我們免費提供苗和技術給老百姓,老百姓拿去種成熟了之後我們來收,收了之後我們只把我們的苗和肥料的成本扣除,其他就是讓老百姓賺。」永和鎮長嶺村駐村第一書記桂慶軍說。(李航)

(責編:鄧慶雨、陳康清)

相關焦點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寶清縣:發展特色產業 農民增收致富
    東北網7月21日訊 近年來,寶清縣夾信子鎮以提高供給質量、發揮特色優勢、帶動農民增收為目的,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打造了一條特色種植扶貧致富之路。這個園帶動18戶貧困戶,共33人,每年給他們分紅600元。」在夾信子鎮夾信子村的毛蔥種植基地裡,一片片綠油油的毛蔥長勢很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夾信子鎮有著多年的毛蔥種植歷史,該鎮種植的毛蔥品質好、味道好,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具有「毛蔥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夾信子鎮憑藉富硒資源的發展優勢,在科學規劃、科學種植、科學培育下,毛蔥已經成為了明星農產品。
  • 山西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唱響「農民致富歌」
    近年來,神西村依託彩椒種植,摸索出一條特色彩椒種植產業助力農民致富的新路子,全村村民因此致富增收。如今,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獲得感更強了。一直以來,神西村以種植玉米為主。農閒的時候,村民都在家裡,想找一份適合農閒做的工作很不容易。
  • 這就是山東|特色種植、休閒農場,農民增收致富確保小康成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21日訊 (記者 劉自銳 楊廣科 盧偉霞 韓蓓蓓 郝亞松 王丹玉) 小甜瓜大產業、葡萄四季種、打造休閒農場……小康成色如何,農民收入是關鍵。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各地大力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積極探索農業與採摘遊、休閒農場等旅遊模式結合,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
  • 熊嶽鎮:庭院經濟促增收 帶動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熊嶽鎮將庭院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的一項舉措。隨著熊嶽鎮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都利用閒置的庭院土地種起了苗木、葡萄,辦起了民宿,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麗幸福的鄉村,共同致富奔小康。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作為棉花主產區,阿克蘇近年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建立了自治區級開發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目前,該園區吸引了百餘家紡織服裝企業入駐,形成了320餘萬錠紡紗、3200餘臺織機的產業規模,帶動就業約3.7萬人。  林果是南疆的另一大特色產品。
  • 走特色養殖之路 增收致富奔小康
    伊寧市南岸新區二橋社區養殖戶侯峰,在創業中堅持走特色養殖之路,從事蛋雞養殖已達10年時間,如今他又不斷創新思路,引進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蛋雞新品種養殖,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在小康路上闊步前進。  如今,侯峰的養殖場已經實現了自動化養殖,1萬隻雞,只需要兩名工作人員來管理就行了。
  • 唐山: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遊客逛完臥龍山,都想感受一下農村的生活,不僅山上的野菜、家養的柴雞成了搶手貨,連磨豆腐、榨油這樣的農活也大有賣點。我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近年來,遵化市瞄準鄉村旅遊大市場,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遊促民增收。「滿族文化風情遊」「溫泉人家」「臥龍山祈福,享農家美食」等特色遊已成為吸引遊客的「招牌」,去年僅娘娘莊鄉就接待遊客近1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0多萬元。  鄉村遊促民增收,就得靠吃和住。這市旅遊局局長王樹海深有感觸地說:「讓遊客吃得開胃、住得舒心,村民才能掙得開心。
  • 西農專家助力獼猴桃 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近日,2020年「走出楊凌看示範」融媒體採訪活動一行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範站,了解楊凌農業科技如何助力小小果實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2006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試驗站與眉縣人民政府合作實施「獼猴桃產業化科技示範與科技入戶工程」項目,有力地帶動了眉縣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
  • 宕昌下付村:小小樹莓果拓寬農民增收路
    &nbsp&nbsp&nbsp&nbsp南陽鎮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效益高、市場前景好、適宜當地種植的樹莓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新路子。&nbsp&nbsp&nbsp&nbsp陳淑紅是下付村二社社長,入秋以來,她一直帶領村上的十多名婦女參加果園採摘。
  • 【助農公益視頻】手工月餅酥脆味美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助農公益視頻】手工月餅酥脆味美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09-18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流李家鄉冷泉公園 農村致富新途徑助力農民增收
    近年來,清流縣李家鄉依託當地冷泉資源,以「冷泉小鎮 美麗李家」為發展目標,構建「冷泉+花海、文化、美食」鄉村遊模式,帶動了周邊鄉村休閒旅遊業發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有了新途徑。一批項目建成後,帶動了周邊鄉村休閒旅遊業發展,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 蘭考縣南彰鎮:麥冬特色種植帶動集體經濟增收
    為了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張貫主寨村兩委帶著村裡的群眾多次前往山東曹縣考察種植項目,經過深入了解,最終確定發展麥冬種植。麥冬是一種耐澇不耐旱的植物,如果按照規定的時間施肥、澆水,麥冬也容易成活,並且不用打藥,沒有病蟲害,管理起來非常方便。「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產業要發展,少不了領頭雁。
  • 布爾津:特色種植做引領,拓寬增收致富路
    布爾津縣統籌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抓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開新空間,為鄉村振興開拓新路徑。5月26日,記者在窩依莫克鎮託庫木特村農戶的採摘園裡看到,鮮紅欲滴的草莓,吸引著過往遊客及當地居民前來採摘品嘗。
  • 閩清海西匯農合作社累計帶動4000餘戶農戶增收
    「別看上面的人都是農民,這份名單可不簡單。」合作社理事長林立志說,這是合作社的「財富榜」,榜上的種植大戶不少年收益都超百萬;這也是一張「光榮榜」,榜上人人都是帶動各自村鎮增收致富的骨幹力量。以農民幫農民的模式,海西匯農合作社至今已帶動4000多戶農戶走上致富路。
  • 鄉村振興|種花椒養蘆花雞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汝濤 何慶哲)汶上縣楊店鎮立足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助推農民致富、集體增收。眼下,汶上楊店鎮彩山村二百多畝花椒迎來收穫季。「種的是大紅袍和獅子頭,今年才開始採摘,後年就進入盛果期了。」村民張豔紅對記者介紹。
  • 重慶長壽區福村:千畝農村土地流轉帶動農民增收
    但福村模式,一畝地租金近4萬元,一半給農民掙了,一半用於種子苗木、技術和有機肥等成本,利潤所剩不多。   重慶(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長壽區福村:千畝農村土地流轉帶動農民增收
  • 廣漢創業者謝次勇:養殖餐桌上的娃娃魚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在他的帶動下,當地100多家農戶也開始飼養娃娃魚,成為又一增收致富的法寶。  打工不如創業 辭職自己搞養殖  「看到別人養什麼,自己就想嘗試。」今年46歲的謝次勇自稱自己一直就是一個喜歡養殖的人。據了解,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他在一家中美合資企業工作,開始接觸野雞等珍稀野生動物(國家法律法規禁止的除外)的養殖和銷售。
  • 甘肅慶陽扶貧產業「遍地開花」 多途徑引貧困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慶陽市依託本地資源優勢,把蘋果作為一項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圖為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白馬鋪鎮大面積栽植的蘋果園。(資料圖) 高展 攝中新網甘肅慶陽1月8日電 (侯志雄 高展)「2018年,慶陽全市175個村退出貧困村,8.7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51%。與此同時,在精準識別幫扶政策推動下,慶陽草畜、蘋果、瓜菜、苗林、中藥材等脫貧產業正在『遍地開花』。」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慶陽市委書記貟建民7日在慶陽市委四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作出了如上表述。
  • 李心增:為農民增收致富傾真情付真心
    李心增:為農民增收致富傾真情付真心 2020-09-02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