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天才化學家晚年又為何淪為被嘲弄的科學家

2020-12-17 冰弓玄箭

一、人物生平

1901年2月18日,鮑林出生於美國西海岸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他的家境並不寬裕,父親是當地一名藥劑師也是家中僅有的經濟來源,然而父親在他年幼之時突然因病離世,家境也因此急劇惡化。儘管生活艱難,鮑林卻並未意志消沉,他在打工貼補家用的同時堅持學習,並且對化學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

1917年,鮑林考入俄勒岡州農學院化學工程系,一度因家境困難輟學,1922年順利獲得學士學位後他又考入加州理工學院跟隨當時著名的化學家諾伊斯(Noyes)從事晶體X射線衍射研究,並成功完成了輝鉬礦(MoS2)晶體的全測定工作。1925年,鮑林獲得化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又相繼在歐洲多個重點實驗室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也正是在那時候鮑林接觸到新興的量子力學理論和現代物理測試方法,為他後來提出化學鍵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鮑林便任教於母校加州理工學院,1969年又擔任史丹福大學化學教授,他一生所涉領域頗多,也犯過錯誤,但絲毫不能掩蓋他在科學史上光輝的一面,1994年8月19日鮑林在自家農場去世,走完了他非凡的一生。

圖1 青年時代的鮑林

二、化學鍵本質的探索者

鮑林對化學的最大貢獻當屬他對化學鍵本質的研究及其在物質結構方面的應用,這也正是他青年時代起就非常感興趣的研究內容。物理學家建立原子結構模型後不久,美國化學家路易斯(G. N. Lewis)提出「共用電子對」達到稀有氣體穩定結構的電子模型,幾年後朗繆爾(I. Langmuir)接受和發展了路易斯的觀點,提出以「共價鍵」來表示共用的一對電子。然而他們仍然不能科學地闡釋化學鍵的本質,即無法解釋原子之間為何會選擇「共享」電子,將本該相互排斥的電子牢牢結合在一起的「力」又是什麼呢?

圖2 美國化學家G. N. Lewis和I. Langmuir

受限於舊量子論,路易斯-朗繆爾的共價鍵理論本質上是個靜態模型,不但無法闡明成鍵本質更無法解釋氫分子(H2)獨特的光譜現象。1927年,德國化學家海特勒(W. H. Heitler)和倫敦(F. W. London)創造性地將量子力學方法用於處理氫分子,標誌著量子化學的誕生,也奠定了近代價鍵理論的基礎。海特勒-倫敦的計算結果表明,由於電子的波動性,原子間波的幹涉作用使得原子軌道重疊區域電子密度增大,自旋相反的單電子(未成對電子)在相互接近過程中彼此呈現相互吸引的作用,並使體系能量降低,這也解決了化學鍵的本質問題。

圖3 德國化學家W. H. Heitler和F. W. London

上述理論被稱為價鍵理論(Valence Bond Theory),俗稱的VB法,也時常被稱作電子配對理論。它在解釋共價鍵的方向性和飽和性以及定性討論分子結構方面取得很大成功,但理論初期的不完善性也顯露無疑,例如有些分子的鍵角明顯偏離原子軌道之間的夾角,有些原子的成鍵數目大於價層軌道中未成對電子數,VB法在解釋這些現象時顯得無能為力。

為了解釋多原子分子的空間結構,鮑林於1931年在VB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雜化軌道理論(Hybrid Orbital Theory),合理解釋了甲烷分子(CH4)的四面體構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VB理論。為了衡量化合物中原子對「成鍵電子對(鍵合電子)」的吸引能力,鮑林又率先提出「電負性」概念,他以熱化學和鍵能數據為基礎,系統給出了電負性標度數據,這些數據至今仍被廣泛採用,在預測化合物及化學鍵的離子性或共價性程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4 雜化軌道理論對甲烷分子成鍵的解釋

除了以上貢獻,還需要指出的是,鮑林是「共振論」的創始人。諸如苯(C6H6)、臭氧(O3)分子在內的不少分子需要用兩個或更多價鍵結構才能給出滿意的描述,因此鮑林認為正是這些價鍵結構之間的「共振」才完整構成了分子的真正結構。然而「共振論」問世後的數十年中,爭論不休,褒貶不一,上世紀50年代初,蘇聯學者曾以「唯心論」和「機械論」從哲學方面對它進行簡單化的錯誤批判,這種批判也影響到後來的中國學術界。站在現代化學角度來看,「共振論」確有其弊端,但它畢竟與主流的分子軌道理論相比更加簡明直觀,在定性解釋化合物的某些性質上依然實用,因而它並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國內外教科書及文獻著作中「共振論」依然被廣泛採用。

圖 5 苯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的「共振」結構

鮑林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致力於化學鍵的研究,1931年2月發表價鍵理論,此後陸續發表相關論文,1939年出版了化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化學鍵的本質》一書。該書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化學鍵的認識,將其從直觀的、臆想的概念升華為定量的和理性的層次,由於鮑林在化學鍵本質以及複雜化合物物質結構闡釋方面傑出的貢獻,他贏得了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

三、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先行者

鮑林前期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化學鍵理論,從中後期開始他的研究領域逐漸拓展到生物學和醫學領域。1937年起,他便開始對胺基酸和蛋白質的結構進行研究,並正式確定蛋白質的a-螺旋體結構——這是蛋白質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後來確定DNA結構創造了條件也提供了理論依據。儘管鮑林最終沒能正確揭示DNA的雙螺旋結構,還和生物學家沃森、克裡克有過關於DNA真實結構的爭論,但無法否認他為後續蛋白質結構研究所奠定的重要基礎。

圖 6蛋白質的a-螺旋體結構(左)、DNA結構發現者沃森和克裡克(中)、DNA和RNA的螺旋結構(右)(圖片來源於網絡)

1945年,鮑林開始了他對「分子病」的研究,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鐮刀型細胞貧血症僅僅是由紅細胞變形引起的典型的細胞型疾病,鮑林卻敏銳地意識到該疾病極有可能是一種血紅蛋白分子的疾病。為此他藉助電泳技術成功發現正常與異常血紅蛋白在相同電場中表現出的遷移速度差異,1949年11月鮑林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詳細討論了異常血紅蛋白與正常血紅蛋白的差異,並且討論了疾病成因和遺傳機制等問題。鮑林對鐮刀型細胞血紅蛋白的研究第一次展示了這種疾病的分子基礎,也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提出「分子病」的概念,吸引了後續醫學科研人員從分子層次上進行疾病研究。

圖 7 正常的血紅蛋白(圓餅狀)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異常血紅蛋白(圖片來源於網絡)

四、堅定的和平主義者

20世紀50年代,二戰結束後不久,鮑林特別關注世界範圍內的戰爭與和平問題。那時世界各國都在頻繁地進行核試驗,鮑林意識到核輻射對人類生存及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脅,1955年他聯合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反對研究和生產毀滅性武器。1958年,他又撰寫了《不要再有戰爭》一書,書中以豐富的資料,說明了核武器對人類的重大威脅。1962年,鮑林因在反對核武器試驗上做出的努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繼居裡夫人之後第二位獲得不同諾貝爾獎項的科學家,也是僅有的每次都是獨立獲獎的人。

圖 8 鮑林撰寫的《不要再有戰爭一書》

五、毀譽參半的「維生素之爭」

20世紀60年代,美國突然掀起一股維生素熱潮,而這股熱潮的製造者正是鮑林。他認為維生素C能夠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對感冒有顯著療效,他更指出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還可使癌症得到緩解。為此,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人們對這位科學家深信不疑,霎時間維生素C成為「明星分子」。此外,鮑林還認為維生素C是一種常見的「正分子」並大肆宣揚所謂「正分子醫學」,然而這一觀點嚴重挑戰了傳統醫學認知,被認為是對傳統醫學的威脅,時至今日也從未得到主流醫學界的認可。

圖 9 商品化的維生素C和它的結構式(圖片來源於網絡)

儘管鮑林的說法得到普通民眾的熱烈追捧,卻一直未得到醫學界和營養學界的認可,反對和批評之聲不絕於耳,昔日的「科學巨匠」也被攻擊為「江湖庸醫」,他也被視為「偽科學傳播者」。時至今日,對於鮑林晚年極力推崇維生素C的爭議仍未完全退卻,學界也沒有對維生素C的保健作用和服用劑量等達成共識。客觀來說,無論爭議的具體焦點如何,維生素對生命有機體的重要作用仍不失為20世紀的重要發現之一,這是毋庸置疑、也是無可爭議的。

六、結束語

鮑林一生對化學的貢獻頗多,對年輕一代化學家的影響也極其深遠,他十分關切我國的化學事業,曾於1973年和1981年兩度對我國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著名化學家唐有祺和盧嘉錫先生都曾在鮑林指導下研究和學習。

從現代化學的進程來評價鮑林,他創造性地提出雜化軌道、電負性、共振論等化學領域最基礎又廣泛使用的概念,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價鍵理論,成為當之無愧的「現代結構化學奠基人」;橫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他的研究又為後人指明方向;為世界和平奔走,科學家的人文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極好詮釋。儘管晚年深陷爭議,但鮑林敢為人先,積極探索新領域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讚賞。作為極富創造力的科學家和熱心世界和平的社會活動家,鮑林完美詮釋了一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品質,而這種品質必將世代流傳,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工作者。

參考資料:

[1] 盛根玉. 化學鍵本質的探索者鮑林[J]. 化學教學, 2011 (11): 57-60.

[2] 張宏志, 搖李建. 鮑林對於血紅蛋白分子學領域的貢獻[J]. 大學化學, 2012, 27(6).

[3] 褚廷夫. 有「第一流天才」與「和平老人」美譽的鮑林[J]. 化學教學, 1998, 6: 10-11.

[4] 田荷珍. 鮑林與現代化學[J]. 大學化學, 1987, 2(2): 56-59.

[5] 周公度, 段連運. 結構化學基礎(第5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6] 淮沙. 維生素之爭[J]. 生命世界, 2010 (3): 26-31.

[7] 呂仁慶等. 鮑林與共振論-關於共振論的論爭[J]. 廣東化工, 2010, 37(5): 23-24.

撰稿人:Geronimo

相關焦點

  • 科學往事丨鮑林:兩獲諾獎的20世紀最受尊敬和最受嘲弄的全能科學家
    一句話介紹:現代化學奠基人之一,美國著名化學家萊納斯·鮑林,把量子力學運用於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特性研究,對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也做出了劃時代的意義,是目前唯一一位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獎金的科學家,一次是1954年化學獎,一次是1962年和平獎。
  • 天才科學家之莊小威
    1997年進入史丹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朱棣文開始從事化學、生物學交叉的研究。2001年進入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物理系任教。2003年31歲的莊小威憑藉研究單個分子特性的傑出才能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是第一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 。2005年莊小威被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300多位提名人選出,在之後7年中獲得700萬美元的資助 。
  • 華為明明是企業,為何有上千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華為明明是企業,為何有上千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眾所周知,華為是一家通信科技企業,在通信領域,華為5G技術領先全球,特別是在核心領域,基本是華為「一家獨大」;而在科技領域,華為的物聯網技術也是非常厲害的,甚至可以說在物聯網領域,華為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 既有美貌又有演技的「亂世佳人」費雯麗,晚年為何淪為瘋女人?
    既有美貌又有演技的「亂世佳人」費雯麗,晚年為何淪為瘋女人?好萊塢全盛時代,有過無數美得攝人心魄的頂級女演員,費雯·麗就是其中之一,她以《魂斷藍橋》《亂世佳人》等巨作,深深徵服了世界觀眾的心。現在來一組老照片見證既有美貌又有演技的「亂世佳人」費雯麗。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兼工程師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的名字命名的。1895年,他籤署了他的最後遺囑,並捐贈了他的大部分財富建立了諾貝爾獎。這些獎(物理、科學、化學、文學和醫學等領域)每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獎是在挪威奧斯陸頒發的。除了聲望之外,諾貝爾獎同樣具有欺騙性和誤導性。
  • 2018諾貝爾三大獎,都被生物學帶著節奏走
    從聚焦生物學和學科交叉這兩個角度切入,不僅可以解釋為何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青睞生物學,還可以獲得觀察當代前沿學科的機會。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張田勘今年所有的諾貝爾獎項都已公布完畢。有意思的是,三大自然科學獎的內容都被生物學「收入囊中」。
  • Tour|計算機科學家裡的頂級化學家
    Tour教授,一名有機合成化學家,目前擔任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T. T. and W. F. Chao領銜化學教授,計算機科學教授,同時還是材料科學和納米工程、小旋度研究所和納米碳中心教授。1981年,James M.
  • 這才是真逆天科學家:研究雷達拿奧運金牌還開創生物學新領域
    1988年,一位科學家開創了一門叫做生物醫學光子學的學科,開啟了雷射治療的新篇章,這位科學家,名叫Chance。從19歲拿到第一項發明專利開始,這位科學巨匠一生中發表了四千多篇論文、專著,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劍橋大學生物學與生理學博士,奧運會金牌得主。
  • 科學網—科學家跨領域工作漸成主流
    德國物理學聯合會委員會負責工業、經濟和就業問題的Lutz Schr?觟ter先生說。物理學家被稱為自然科學界的興趣廣泛者、「全能人」, 儘管沒有自己的工業部門,但他們卻參與到研究和生產的各行各業中。他們因此被譽為跨領域工作的先鋒,這也是對現今所有自然科學家提出的要求。
  • 從諾獎到維C神話:一位天才科學家的榮與辱(上)
    原創: 何笑松 返樸他是現代量子化學的奠基人,也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憑藉對量子力學原理和分子結構的深刻理解,少壯得志、堪稱天才的鮑林以他非凡的刪繁就簡和構建模型的能力,一次次在化學和生物學難題上攻城略地,風光無兩。
  • 一群海歸教授創辦 想讓生物學和醫學「交叉進化」
    生物醫學的目標,主要是運用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技術,來探尋和完善人體健康知識,創新人體疾病的預防和診療手段。「個人認為生物醫學專業最酷的地方有:再生醫學技術,腫瘤免疫治療技術,基因編輯技術,腦科學和人工智慧技術等。」歐陽宏偉說。
  • 獨家丨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華人科學家餘金權獲百萬美金捐助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2016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則被任名為首任冠名化學講座教授。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總裁兼執行長彼得·舒爾茨(Peter Schultz)博士在回應對餘教授的任命時,對餘教授做出了高度評價:「餘金權教授的創造性見解和非常規的有機合成方法,已經改變了用於開發新藥和許多其他產品的化學工藝,這些產品可能會影響全球人們的生活。而學術研究就是醫學進步的源泉。」
  • 31位化學家聯合發文:為科學領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提出建設性觀點
    近期,31位來自全球化學及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聯合發文,為提高科學領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提出建設性觀點。作者們希望,在這個由科學家及未來科學家,學生、導師和教育工作者,科學傳播者,科學出版界從業者以及科學政策制定者組成的學術領域中,共同行動,關注邊緣及弱勢科學家,實現學術界及相關企業和組織的平等。
  • 舉足輕重的十大天才科學家
    舉足輕重的十大天才科學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那些走在人類的前面,發現上帝的意志的科學家們當居功至偉,他們是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應用等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 科學家的年齡分布有何特徵?
    許多獨創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和出自中青年之手。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領域的最佳年齡是不完全相同的。數學、物理、化學領域成才較早;生物、天文、醫學、經濟等領域科學家成才較晚。朱克曼在研究美國諾貝爾獲獎者的創造性年齡後得出如下結論:「科學事業中何種年齡最富於創造性的問題並不像唯青年論所主張的那樣簡單。贏得諾貝爾獎金的研究工作者中,雖然相當經常地出現青年人,可也同樣地出現中年人。
  • Tour | 計算機科學家裡的頂級化學家
    Tour教授,一名有機合成化學家,目前擔任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T. T. and W. F. Chao領銜化學教授,計算機科學教授,同時還是材料科學和納米工程、小旋度研究所和納米碳中心教授。1981年,James M.
  • 為何眾多科學家晚年開始研究神學?
    經常關注科學的朋友應該經常會聽到「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這句話乍看還是挺有道理的,比如網傳許多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都會研究神學,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艾薩克·牛頓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真正的原因是,在當時的時代,整個社會都被神權所統治,所以牛頓生下來接受的就是神學教育,也就是說從他生下來那一刻起他就是個信神者,他是在信神的基礎上才去研究的科學,所以不是在說牛頓晚年開始研究神學,而是他一生都在研究神學。
  • [外國化學家] 貝採尼烏斯
    貝採尼烏斯(1779—1848年)瑞典化學家。1796年進烏普薩拉大學學習醫學。1807年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醫學和植物學教授。1815年任斯德哥爾摩新建外科醫學院的化學教授,1818—1832年任斯德哥爾摩科學院秘書;1832年以後主要從事著書工作。
  • 為什麼物理學家總是比化學家出名?真不是愛因斯坦有多聰明
    筆者-小文在談及物理學和數學的造詣對比時,曾經有過這樣一則故事,工程師、物理學家以及數學家的家裡同時發生了火災,面對危險,工程師馬上拿出滅火器將火撲滅了。在人們看來,無論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化學家亦或是發明家,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為了人類事業做出過偉大的奉獻。但我們很容易發現,對比起其它領域的科學家,物理學家似乎更為知名,就算是讀小學或者幼兒園的小孩都可能知道愛因斯坦、牛頓,但要問起拉瓦錫亦或者是門捷列夫等人,其知名度可能就沒那麼高了。
  • 為何牛頓晚年著迷鍊金術,留下大量手稿?一張工資條似乎能解釋
    文/濤聲依舊為何牛頓晚年著迷鍊金術,留下大量手稿?一張工資條似乎能解釋牛頓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在科學界的成就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家,只有伽利略能與他齊名,被稱為了百科全書式的天才的他,大半輩子都紮根在科學家研究當中,他所提出的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一直以來都影響著物理學界,但是很多人非常的不解,為什麼如此天才的牛頓,晚年的時候竟然會沉迷鍊金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