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6歲,平時挺機靈的,但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靜不下心來。平時在家寫作業,不是要上廁所,就是要喝水的,老師也經常打電話來反映孩子上課總走神,小動作有點多,時不時還和同學講話,擾亂課堂紀律。
平時學習也很粗心大意,總是出錯,學習成績是班裡倒數,有時候想跟他講講道理,他還很不耐煩,發小脾氣,現在還在讀小學,以後可怎麼辦啊!
說起孩子的注意力,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皺眉頭,因為那實在是「太難」搞定了。
就拿上課來說,課堂上很少有孩子能專心致志地聽完一整堂課,他們似乎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小動作。
不是和同學說說悄悄話,就是將桌面上所有能拿起來的東西都拿在手中不停地把玩,哪怕是一小片廢紙,都能玩上半天。
事實上,不僅孩子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很多成年人也會出現類似的注意力渙散的情況,從腦科學的角度,把稱為「注意力匱乏症」。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個遊戲。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點,然後儘可能長久地盯著它看。
詹姆斯認為,人的大腦無法長久地聚焦在一個點,或者任何一個不動的物體上,哪怕只有幾秒鐘。因為它如此的渴望變化、驚喜,以及對無知的探險。
它會不斷尋找新的角度來聚焦這個點:形狀的差異、與紙的關係、喻義上的想像,比如它像不像一隻眼睛或蒼蠅?
大腦對信息的渴求是由大腦的神經傳遞受多巴胺控制的。它能產生非常強烈的衝動,使我們不顧痛楚或疼痛也要滿足自己獵奇求新的欲望。
1971年,當計算機還像卡車那麼大時,經濟學家郝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就對現代人的注意力匱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診斷: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斂必然意味著注意力的匱乏與欲求。
如果孩子一直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犯錯,家長因此而訓斥他,長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嚴重影響,其他各方面能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所以,家長有必要靜下心來了解這些知識,才會更有方法、有信心來高效解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這一問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腦神經學家羅伯特·戴斯蒙研究發現,大腦中控制注意力的是前額葉皮質區的神經元。
當這些神經元一起釋放信號時,就會由於共振而形成信號上下波動類似於正弦曲線一樣的伽馬波,這時人就可以主動選擇注意力的方向。
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三種表現類型:
一種就是注意力不足型,就是做什麼事都不專心,這種傾向的產生與大腦額葉外側相關;
另外一種就是過動、衝動型,做什麼事都靜不下心來,要通過多動的方式來增加神經刺激,這種傾向與額葉內側、帶狀回的活動有緊密關係。
還有一種就是混合型,時而多動時而坐在那邊不動,即使不懂,注意力也不能集中。
在了解了注意力與大腦的關係之後,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時就不要那麼急躁也不要總是訓斥孩子了,而是要尋找科學的方法。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注意力不集中,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提供了太多吸引他前額葉皮質區神經元釋放信號的因素,比如玩具、電子產品等等。
這些東西讓孩子很輕易地就將注意力從學習知識上轉移開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適當減少對孩子的多餘刺激。
減少大腦額葉外側刺激,保持高效學習狀態
為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用來學習的區域,在區域事業範圍內多放置一些與學習有關的東西,減少其他無關事物對大腦額葉外側的刺激,能靜下心來學習,使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提升學習效率。
孩子年齡尚淺,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我們不妨幫孩子合理安排下學習時間,在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後,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增加大腦多巴胺的分泌,讓他以更好的狀態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減少額葉內側活動,幫助孩子注意力轉移
根據腦科學的研究,在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同時,也要幫他確定哪些事情是真的需要集中注意力,要讓他能根據事態的發展即使轉移注意力,以免浪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時,很容易導致孩子在一道題上花費很多的時間,白白浪費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
直接作用大腦皮層相關神經,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除此之外,還可以藉助科學儀器提升——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通過專業儀器對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腦波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用科學數據反映孩子的注意力情況,在注意力不集中時,給予孩子相關行為訓練,直接作用於大腦皮層相關神經,讓孩子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通過一定周期的腦電訓練,孩子的大腦神經慣性就能擺脫原有神經迴路的影響,在提升注意力的同時,養成主動選擇注意力方向的習慣,讓學習更高效!
針對孩子學習,家長也可以留言討論,孩子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還存在哪些疑問,還有什麼想要學習和了解的地方?
如果家長想要參與競思家庭學能管理訓練,以專業的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孩子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情緒消極等問題,在這篇文章下方或後臺留言,可獲得競思專家老師的限時免費指導!
(↑↑↑點擊圖片查詢競思全國中心信息)
(↑↑↑點擊圖片查看競思學員成長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