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傳遞的是愛心,珍惜的是擁有;親子共成長,醞釀的是幸福,品味的是芳香。-摘自網絡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一個被印在日元上的人。雖然,夏目漱石在日本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但是夏目漱石是一個不幸的人。
父親從商,家裡算是富裕,但是一出生的夏目漱石便被抱養。雖然繼父對他很好,但是從小就缺失母愛。10歲後又被父親以240日元買回家,但是由於與父親形同陌生人,從此便從未有過父愛,母親已是早就去世。所以夏目漱石一生都是缺少完整的父愛、母愛的。因此造就了夏目漱石孤僻、暴躁的性格,並伴隨其近一生。到晚年才因為妻子的照顧打開心扉而釋懷。本文將以夏目漱石為基礎展開討論親子教育的重要性。
對於子女來說,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只能接受自己一出生便擁有的家庭環境、家庭關係。所以在孩子眼裡唯一的依靠便是自己的父母,假如父母都不能依靠了,那麼是否整個人就會陷入絕望之中呢?事實也正是如此。夏目漱石雖然在文學上有著很大的造詣,但是他仍然是一個人,一個無法選擇出身、父母的人。雖然繼父給予了夏目漱石父愛,但是那似乎太過短暫,他從未擁有過一個完整的家。我想一個完整的家至少父母的角色是必要的的。一個沒有父母親的家,又怎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呢?這樣的家庭讓夏目漱石完全沒有安全感,完全不能相信任何人!這也導致後來其對妻子、子女完全的不信任,甚至討厭。
夏目漱石之所以養成孤僻的性格,這與年少時所處的環境有關。十歲前曾度過了一段幸福時光,那段時光是他從未忘懷的。即使那時候的他只有養父的父愛,也讓他銘記一生。十歲後被送回生父家,除了二哥便沒有其他人陪伴他。父親更是將其當成多餘的那個人,長期忙於工作,對其更是無暇顧及。這漸漸讓夏目漱石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不善於溝通,沉浸於自己內心的秘密花園。仿佛外界的一切都與其毫不相關。
在其娶妻生子後,他對於子女似乎也沿用了父親那一套,完全對子女不管不顧。對家中的柴米油鹽也是漠不關心,每天沉浸於寫書、工作中。活脫脫一個生父的複製品。都說父母的習慣是會遺傳的,所謂耳濡目染便是這個道理吧。在無形之中子女以後的行為方式已經受到了父母的嚴重影響。
對於子女的親子教育,不僅僅是陪伴就可以了。雖說陪伴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你要是對你的子女都失去了耐心,那陪伴不過是同處於一個空間,一個房子而已。對於子女來說提高認知觀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如果遇到一個你覺得非常簡單的問題,就主觀上將其判定為一個毫無營養的問題,那將大錯特錯,夏目漱石就問過其父親:為什麼魚兒要在水裡呢?其父親的回答是,他不在水裡他應該在哪兒?這又將問題拋回去了。好的親子教育肯定會講,魚屬於什麼動物,靠什麼呼吸等等的吧,但是也有可能其父親完全不懂吧!其養父在處理這些問題上就顯得要靈活很多,所以夏目漱石反而對其養父有更多的好感。
要想有好的親子關係,並且對孩子今後成長有益,那麼一個完整的家庭是必須要有的。工作無論多忙,對於孩子一定要有足夠時間的陪伴,一旦讓孩子感覺到孤獨、無助,那麼心理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創傷。耐心是一個父母必須要具備的,對子女都不耐心的人,那麼註定也不會在其它方面有大的建樹,聆聽並引導將會使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