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是一個才氣橫溢的作家,有和(日本)、漢(中國)、洋(西方)三方面的文化素養。
一九○五年一月,他在《杜鵑》雜誌上發表了《我是貓》的第一節,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從而確立了他的作家地位。接著,他在續完《我是貓》的同時,創作了《薤露行》《倫敦塔》(1905)、《哥兒》《旅宿》(1906)、《疾風》(1907)等作品,成了一個蜚聲文壇的大作家。後來他辭去原來擔任的教職,專門從事寫作,相繼發表了《虞美人草》(1907)、《十夜夢》(1908)和三部曲《三四郎》(1908)、《從那以後》(1909)、《門》(1910)。逝世前三年又寫了《心》(1914)、《道草》(1915)、《明暗》(1916,未完)等。
夏目漱石不贊成當時一般的自然主義作家那種膚淺的寫實,他以嚴肅的態度對待社會現實,他憤世嫉俗,看重倫理觀念。
對於社會上的醜惡、庸俗、虛偽,他或嬉笑怒罵,或正面呵叱。他追求理想的美的世界,用鋒利的筆解剖人們心靈中的利己主義。但在當時日本社會那種歷史條件下,他不可能找到出路,而終於陷入了悲觀厭世。
在《我是貓》裡,漱石以「貓」為主人公,通過「貓」的眼睛來觀察人類社會。他用幽默的筆觸,諷刺了現實社會的庸俗和醜態。在《哥兒》裡,他寫了一個正直憨厚的青年與社會上一些虛偽、狡黠的人的衝突。這是風格完全不同的兩部作品。前者用相聲般的語言來談論嚴肅的社會問題;後者則自始至終是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唯其過於認真,甚至顯得有些滑稽。但無論是哪一部,都是從正面批判現實社會的。他同時期發表的《旅宿》《倫敦塔》等則是逃避正面衝突的作品。
漱石後來的作品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著力於對個人主義倫理思想的探索。在《從那以後》裡,描寫了主人公代助對舊道德的反抗;在《心》裡,漱石探索了倫理思想中的所謂罪惡意識。
《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題名「先生和我」,通過一個青年學生的觀察,來描寫作品主人公「先生」的言行和內心。第二部分題名「雙親和我」,通過對青年學生父親的病的描寫,來襯託和對照「先生」。第三部分題名「先生和遺書」,這是作品的中核。通過先生在遺書中的自敘,剖析了一顆心靈。
「先生」原是一個單純、幼稚的青年學生,對於社會上的醜惡、奸狡一無所知。雙親死後,受到了叔父的欺騙,被吞沒了家財。從此,他懷疑社會上的一切人,對任何人都不再相信。但他在東京求學期間,卻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可是由於他不相信任何人,便懷疑房東太太對他的好意也是和他叔父一樣別有用心,因而遲遲不敢表白自己的愛情。正在彷徨的時候,他為了幫助一個背逆了家庭的同學K,把K帶到了這家來同住。不料K也愛上房東的女兒,並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想法。「先生」在震驚之餘,搶先向房東家求婚,使得本來就已經厭世了的K自殺。他雖然用「計謀」奪得了情場上的勝利,卻背上了負罪感的十字架。從此憎恨一切人,也憎恨自己,最後不得不以自殺來求得解脫。作者:[日]夏目漱石 著
周炎輝 譯
定價:45.00元
ISBN 978-7-5407-8536-9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日本近代傑出作家夏目漱石,他逝世前寫下的這部小說《心》,以情感動人銘世。主人公「先生」原是單純幼稚的青年學生,雙親死後,被叔父騙吞家財。從此,他懷疑一切人。在東京求學期間愛上了房東的女兒,但遲遲不敢表白。後來發現好友K也萌愛心,才搶先求婚。他在情場上雖然獲勝,卻為K的自殺深深負罪,最後不得不一死以求解脫。小說將明治時代一個知識分子的苦悶與掙扎寫得柔腸百轉,哀婉纏綿,對於代表著明治時代道德觀的「心」,解剖細緻入微,刀刀觸及靈魂。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