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時候追著孩子餵飯的家長,孩子長大後會盯著他們打卡。」當年,我對這樣的家長嗤之以鼻,沒想到今天我也不能免俗。
不管合不合適多吃一口就是營養,不管有沒有用只有「打卡」才算學到,這可能是所有焦慮家長的通病,這裡面有什麼問題呢?
........................................
「一」
孩子長大了,
我卻成了自己「最看不起」的那類家長
我越發理解作為父母的焦慮,大概就是隔離在家這小半年開始的。之前孩子還小,我沉浸在他成長的幸福中,欣喜於他的神奇進步。
我怕不是生了個天才吧!
我給他讀繪本、聽兒歌、講故事、看動畫片、搭積木……曾經一點都不感到焦慮。直到他在疫情期過完自己的三歲生日,我才切實感受到壓力。
首先,很多興趣班、輔導班都是從3歲開始招生,這意味著我要——英語啟蒙班、思維訓練班、圍棋入門班、輪滑基礎班,德智體美勞,全部來一套。
壓力不僅來自於「別人家」的孩子都從3歲開始報班。朝夕相處,我感受到孩子邁入3歲後,在體力、腦力、感知力等方面都有了很明顯的變化:對世界和知識產生濃烈的好奇,活動能力也大大增強。
一言以蔽之——邁過三歲,咱家的孩子從一個Baby變成了Kid。從3歲開始到青春期,這期間正是他的成長黃金期。
但這也正是我壓力的來源:他挑食我擔心他沒營養;行為偏差我焦慮他學壞;少學一點怕他輸在起跑線。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在生理和智力高速發展的這段時期,得到充分的支持呢?
疫情期間不能線下上課,我就給孩子報了很多線上班。孩子很配合,每天在iPad前坐足一小時,對他這樣一個3歲孩子,我覺得特別不容易。有一天臨睡前,他跟我說:媽媽,其實我不想上課,我就想自己學學。
- 「你想學什麼?」
- 「搭樂高、拼積木、騎平衡車、聽你講故事、看汪汪隊……」
- 「這哪叫學?明明就是玩一天嘛……」我在心裡嘀咕。
「那些小時候追著孩子餵飯的家長,孩子長大後會盯著他們打卡。」當年,我對這樣的家長嗤之以鼻,沒想到今天我也不能免俗。
不管合不合適多吃一口就是營養,不管有沒有用只有「打卡」才算學到,這可能是所有焦慮家長的通病,這裡面有什麼問題呢?
「二」
孩子其實無處不在學習,
只是我們看不見
西摩爾·派普特(Seymour Papert)被譽為「兒童編程之父」,他將人的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分成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於一個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從出生開始,他就開始了學習。他通過探索、觸摸、玩來學習,什麼東西都塞到嘴裡嘗一嘗,他們不僅學習與物的關係,還有與人的關係。父母也許覺得自己可以決定孩子學什麼,但是實際上父母起到的作用很小。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是在自我探索學習。
第二個階段,是當孩子看到一個感官經驗之外更廣闊的世界。比如他看到大象的照片,他好奇大象吃什麼,但他無法直接探索這個問題,而只能從經驗性的學習轉向符號的學習,從自主的學習轉向依賴他人的學習。
照西摩爾·派普特所言,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轉換是一種創傷性的變化。因為上學以後,你必須停止學習,轉而接受「被教授」。
第三個階段,就是從第二個階段中仍學會自我學習的孩子,重新回到了第一階段。「他們像一個孩子那樣活著,他們探索,實驗,聽從內心的驅動,而不是別人的教誨,更多依賴直覺和經驗,而不是符號。」他們學會了一些重要的技能,比如學會了閱讀,學會了使用圖書館,學會了如何探索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學習中,探索世界、掌握自己的四肢五官和喜怒哀樂、在玩耍中擴大自己的能力邊界。
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在用兩塊積木、一張紙和一輛小汽車玩傻乎乎的「過橋遊戲」。他試了幾次紙橋都在半路坍塌,漸漸他可能發現其中的受力規律,於是慢慢調整積木之間的距離,把紙折起來,最後小汽車終於衝過去了!
他高興壞了,而我被這個場景治癒。其實,孩子們一直在生活中不斷學習著。
「三」
知乎高贊:
3歲以後的孩子最應該學什麼?
有人在知乎提問:「一個3歲的孩子到底應該學什麼?」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1. 想像力(imagination)。對孩子而言,想像是在心理世界中對物理世界的改造,這種神奇的心理操作直接為孩子打開了一扇大門。孩子天生就有想像力,如同學習一樣,過度的知識性學習,反而可能會限制他們。
2. 你我有別。三歲之後的孩子,另一個重要發展就是發現了你我有別。在這個階段,家長有必要幫助孩子完成「你」、「我」、「他」三者的割裂,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鮮明感受,每個人都應當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並贏得該有的尊重。
3. 語言的質變發展。擁有邏輯、充滿想像、發現我與別人不是一回事兒之後,就面對著一個新的問題:怎麼表達你的邏輯、想像,以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4. 站在別的角度看世界。重要的技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觀察世界:「爸爸很困了,實在不能再陪你玩了」;「媽媽找了半天沒找到你,你知道媽媽有多著急嗎」;「你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你都把人家打哭了」。
5. 自控力。歸根結底還是對情緒的把握和對邏輯的覺知,它只是一個對孩子而言具體的困難情景,面對這種情景,自控的表現好壞,的確算得上是對我們上面提到過的多個方面的一種綜合考量。
孩子進入了3歲之後,知識學習不可避免,但如同我們上面所說的,要尊重孩子的學習規律,不要讓孩子過早的進入課堂。我們要對授課式學習有合理的期待,足夠的警惕,這比盲目給孩子填滿輔導班更能治癒自己的焦慮。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對知識之外的學習充滿敬畏,「你我有別」、「男女有別」、「共情能力」、「表達能力」、「想像力」……這些你可能覺得不值一提的,往往卻是孩子們最需要學會的東西。看看身邊應試教育成功者,包括我們自己,就會發現:
這些都是3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學習的,可惜很多人到了大學畢業還沒學會。
作為家長的我,應該為他創造更多學習的場景和條件,耐心地幫助他鍛鍊自我學習的能力,讓他自由去探索世界,學會3歲應該學會的東西。陪他去做各種體育運動、手工、參與適量課程,關心他在體驗過程中的情緒和表現,另一方面為他打好身體基礎。
3歲以後,孩子開始接觸社會,學習能力突飛猛進。我們焦慮孩子的成長,想讓他們多學點沒有錯。但如果我們把眼光看遠一點,別只盯著小升初,也別光盯著高考,而是看到孩子大學、工作甚至更遙遠的未來,就會發現,3歲之後的孩子不是學太多,而是沒有學TA該學的。
和孩子的學習一樣,這個階段孩子獲取營養,並非吃越多越好,了解他們所需,精準一些,巧妙一點,聰明的父母總能知道如何解決矛盾,而焦慮的父母還在背後追著餵飯,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