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現代人對於啃老族這個詞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作為社會上的「高齡未斷奶」群體中的一員,啃老族直到現在都在社會上廣泛存在著。實際上啃老族並不是80、90的專屬名詞,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就出現了。
中國最早的一批啃老族出現在70年代,距今已經有五十年了,如果說新的啃老族還有老可啃,這批步入晚年的啃老族則已經完全「無老可啃」,他們的晚年生活如何成為了許多人好奇的內容。
0170年代的大學生啃老數十年,最終患病只能靠低保維生,現狀感慨
老家的村裡就有一個典型的啃老的例子。今年已經53歲的老周也是村子裡出了名的懶漢。作為村裡當年為數不多的大學生,老周現在遇到這種情況是每個人都沒有想到的。
老周的家裡並不是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貧困,他父親年輕的時候承包了村裡的豆腐坊,別看在70年代出現,老周卻從來沒有過吃虧受罪,在縣裡讀書的時候,老周的吃穿比城裡的孩子還要好。
經過多次的高考,老周終於考上了大學。雖然只是一所大專,在當時也已經是了不得了。就在大傢伙以為老周能徹底走出村子的時候,老周卻讓大家失望了。
剛畢業的老周遇上了改革失去了工作的分配機會,在市場化的大潮下,當時20多歲的老周完全沒了主意,只能是暫時回到了家,可是這一回家就開啟了長達三十年的啃老生活。
直到去年老周的老父親的去世,老周這才慌了神,可是已經啃老三十年的老周早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所有能力,在花掉了老父親一輩子的積蓄後,老周寧肯餓著也沒有出門工作的打算。
村委會見狀只能是為他申請了低保,當年的一代天驕現在只能低保維生,每個見過老周的人都會覺得十分感慨。
02學歷和社會變化不是啃老的遮羞布,孩子啃老表現從小就有徵兆
社會中像老周這種在家啃老的並不在少數,這一點其實在每年大學生就業方面表現淋漓盡致。
根據《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1年的畢業大學生中,有57萬人處於失業狀態,而10萬人則是選擇「啃老」。這個數據在現在更是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而仔細看他們的理由,無非是自己學歷低,工作要求高,生活壓力大。這些客觀條件固然是生活壓力增加的現實,但是卻不能天然作為不工作,啃老的遮羞布。
國家對於繼續深造,繼續學習的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可能讓一個在四五線畢業的本科生一下子在北京買一套房並不現實,可經過努力在當地安居也並不是不可能。大多數的啃老族只是習慣了衣來伸手的生活而已。
對於無老可啃人的悲慘下場,網友所說的「不值得同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03孩子啃老習慣的養成其實和父母脫不了干係,聰明的父母應該這麼做
1)教會孩子責任
父母應該從小為孩子樹立責任意識,讓孩子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意識,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做將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
「你不過來我便過去」,允許孩子失敗,但是不能讓孩子逃避,鼓勵孩子嘗試新的生活,而不是退縮到自己的翅膀下度過一生。
2)將權力還給孩子
允許孩子失敗,讓孩子從小就有失敗的權利。父母不要什麼事都為孩子做主,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需要明白,失敗並不是孩子的羞辱,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來安排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只要做好輔助工作就好。
3)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很多父母都會從小為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這樣固然能給孩子產生激勵,同時也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壓力。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實現父母的目標時,內心出現的失衡和害怕會讓孩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啃老就成為他們逃避的最好手段。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