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蘭大校友會群傳來一條消息,著名地理學與冰川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教授於今日凌晨2:07仙逝,著實讓人悲痛不已!
李吉均,他是誰?
2015年12月,李吉均的學生陳發虎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此之前,李吉均和學生秦大河、姚檀棟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門四院士」一時間傳為佳話。
他和秦大河、效存德師生三代,叱吒天河眾川水」,先後勇闖地球「三極」,更是成為美談。
談起自己的院士學生,李吉均非常謙虛:「是他們自己很努力,我只是發現了他們,並把他們引進了正道。」
在李吉均指導的10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許多人已成為我國地理學研究領域的骨幹力量和學術帶頭人。其中,3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多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名錄。
1956年,李吉均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被推薦到蘭州大學地理系攻讀研究生。
有人勸他不要去,說去了10年都回不來。可李吉均卻沒有猶豫,因為上高中時,他的夢想是騎一匹白馬,漫遊在祁連山深山幽谷之中,為祖國探礦。於是,他毅然踏上了西部這片熱土。
那時候冰川考察條件艱苦,他卻樂呵呵地說,這是我們地質人的寶藏。李吉均先生治學考察十分認真,寫有很詳細(包括冰川、地貌、氣候、水文等資料豐富)的考察報告,每次都能圓滿完成考察任務。
紮根西北,他這一呆就是60載。期間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積勞成疾,患上了高原反應引起的嚴重肺水腫,由此落下了病根。
但是他在西北的考察,將中國地質研究推向新高度!
寫就了10萬字的科普讀物《冰雪世界》,並且著作《西藏冰川》《橫斷山冰川》全面深入闡述了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的現代冰川分布、性質、變化及其與氣候和大氣環流的關係,將國內地質研究推向新高度。
他的《青藏高原隆起時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討》至今仍被廣泛引用,經久不衰,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經典文獻。
2012年,80歲的李吉均用「野外考察、實地討論」的方式來慶祝壽辰,在與蘭州相鄰的白銀景泰黃河石林的山頂上,師生四代共話黃河地質滄桑和演化歷史。
可如今,「幽幽山谷中,一位白馬王子悠悠遠去,孩童般純粹的笑聲迴蕩盤旋」!
先生千古,風範長存!
然而,燦星泯滅之後的蘭大未來如何發展呢?
近些年來,蘭州大學人才流失嚴重!
某校長曾說:「在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這並非一句玩笑話,而是一句切膚之痛。
僅有一份數據說明:蘭州大學流失的曾在該校任教的6位兩院院士,全部流向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等沿海地區頂級高校。而在蘭州大學培養出的19名兩院院士(不含只在校工作過的教師)中,目前僅有1人仍留在該校任教。絕大部分已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東部地區高校開展科研工作。
這個我無法給出答案,原因多樣。明面上原因是蘭州西北環境差,待遇低,科研條件不佳。
內裡上可能還跟整個科研環境、平臺,以及情感方面都存在問題。
1.目前國家正在大力舉措的是推人才向中西部流動。
2017年1月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明確:堅持正確的人才流動導向。「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繼續加大對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西部、東北地區高校高層次人才發展傾斜力度。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2.蘭州大學本土發力,不斷推出人才引進舉措。
通過「放管服」,下放職稱評審、績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權力,進一步釋放了學院活力,激發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打破人才資歷年限壁壘,設置「青年教授」崗位,考核通過後直接轉為教授。同時,蘭大對引進的年輕人才創造性設置「青年研究員」崗位,年薪34萬元,通過五年考核期後轉正,鼓勵青年才俊脫穎而出。目前,全校先後已有34位青年教師受聘青年教授,32位引進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員。
3.蘭州大學人力部門秉持「近者悅,遠者來」的暖心工程。
籠絡人才感情,搭建科研平臺,扶持科研事業。不僅要讓遠方的「客人」高高興興留下來,而且要讓本地的「主人」心情舒暢幹起來,讓他們施展才華有舞臺、發揮作用有平臺、幹出成績能夠上獎臺,真正營造出「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人才環境。
作為蘭州大學畢業生,從內心深處期望母校,不斷有星星發光,能在西北做出一番事業,能為國家出一份力。也歡迎各位高考考生報考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