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打假人盯上「海外代購」

2020-12-24 南報網

2018-08-10 16:14圖文來源:北京晚報

近年來,淘寶上的代購生意風生水起。很多淘寶店主從國外採購商品,出售給國內買家。一些職業打假人也將「打假」的矛頭對準了這些網店。記者通過查閱公開判決發現,他們抓住網店在國內出售洋食品沒有中文標籤、缺乏檢疫證明、添加成分不符中國食品標準等問題提起訴訟,索要十倍賠償,屢試不爽。

洋食品無中文標籤 網店遭十倍索賠

居女士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名叫「英國食品超市」的網店。去年7月,楊先生在這家網店購買了29件「現貨英國進口傳統約克紅茶紙盒裝」以及11件「現貨英國進口約克紅茶鐵盒裝」,共計花費2833.1元。

收到貨後,楊先生發現這些產品都沒有中文標籤及相關出入境檢驗檢疫證明。緊接著,他向淘寶網要求披露賣家信息,得知是由居女士註冊並經營。楊先生以店主居女士銷售無中文標籤、無出入境檢驗檢疫證明的進口普通食品,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為由,將居女士以及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一併起訴到法院,要求居女士為自己退貨,並賠償貨款十倍的賠償金。淘寶網承擔管理不善、審查不嚴的連帶責任。

同樣經營海外代購店的於女士也因為所售食品沒有中文標籤而被訴。

去年11月,景先生在於女士經營的日本代購網店內購買了8件「國內現貨日本正品大木維生素嬰幼兒童寶寶5種複合軟糖丸160粒」,支付貨款1024元。在收到貨的第二天,景先生就直接向淘寶網申請披露賣家信息,旋即提起十倍賠償的訴訟。訴訟的原因同樣是這些日本維生素軟糖並沒有中文標籤,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最終,兩起案件,淘寶店主均敗訴。法院判決,兩位買家退還商品,由店主支付退貨款,並給予十倍賠償,楊先生獲賠28331元,景先生獲賠10240元。

而淘寶公司已經向買家披露了賣家的真實姓名、地址和聯繫方式,買家也沒有證據證明淘寶公司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的措施。因此,淘寶公司不應承擔連帶責任。

代購方式影響法律關係 現貨「直郵」有區別

兩位淘寶店主在答辯時都強調,自己提供的是代購服務,與買家形成委託買賣關係,買家要求提供標籤超過委託範圍。

那麼,店主代購洋食品到底該不該對產品本身問題負責?

熟悉網購的人都了解,所謂的代購大體有兩種,即「國內現貨」和「海外直郵」。也就是要麼賣家自己購進了商品進行轉賣,要麼是接受買家訂單去代為採購。這兩種形式的「代購」讓買賣雙方形成了不同的法律關係。

法院認為,兩種形式中賣家和買家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瑕疵擔保責任的承擔方式有所不同。對於「現貨交易」而言,代購者從國外購買後將商品在其網站上公開上架銷售,此時代購者已經取得了現貨商品的所有權,其銷售給購買人的行為實際上是轉賣行為,雙方之間形成直接的買賣合同關係,應當由賣家承擔商品的瑕疵擔保責任。除非賣家能夠證明買家購買前已經知曉產品存在瑕疵仍選擇繼續購買或者賣家在購買前明確告知買家產品存在瑕疵。

而接受買家訂單後去「代購」,僅收取代理費的行為才形成委託合同關係。代購者根據買家的需求購買指定商品,在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情況下,比如不能買假貨、過期商品等,可以不對境外產品沒有中文標籤等表面瑕疵問題負責。說白了,只要是「現貨交易」,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代購」,變成了賣家在國內銷售洋食品,必須符合我國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

並非無毒無害就過關 現貨受中國法律規制

在國外銷售的洋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淘寶店主們認為是稀鬆平常的事,因為這些食品都是從國外購買後發貨到國內的,他們並非進口代理商,只是代購,所以這些食品並無進口通關手續,也沒有中文標籤。

兩位淘寶店主都在答辯時強調,商品只是沒有中文標籤,而非存在質量問題。但是法院的判決中卻對食品安全的標準進行了充分說理。

法院認為,我國食品安全法採納的食品安全標準並非狹義的「無毒、無害、有營養」這種食品安全標準,而是包括了衛生標準、營養標準、標籤標準等多個方面強制性標準的廣義概念,只有符合全部強制性標準的食品才屬於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安全食品。

食品安全法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依法應當有說明書的,還應當有中文說明書。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中文說明書或標籤、說明書不符合規定的,不得進口。

也就是說,淘寶店主出售的「國內現貨」洋食品,未加貼中文標籤,就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他們在銷售過程中,明知國內現貨商品無中文標籤,卻沒有就此問題向買家作出提示,未履行相關提示義務。因此足以讓法院認定影響食品安全。

含有中國禁止的成分 賣紐西蘭潤喉糖被訴

記者在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搜索到了15件針對淘寶代購店主的訴訟判決,巴西的蜂膠膠囊、荷蘭的奶粉、日本的維生素、西班牙的火腿……都攤上了官司。除了沒有中文標籤這個原因之外,有的食品添加了不符合我國食品添加標準的成分,更是「硬傷」。

還是那位買英國紅茶的楊先生,去年3月還在另一家網店購買了賣家從紐西蘭代購的檸檬味comvita康維他潤喉糖蜂蜜蜂膠糖果25袋,花了3475元。

就商品沒有中文標籤的問題,謹慎的店家還專門提示過楊先生注意,楊先生在聊天中明確表示自己對此並不在意。

可是,收到賣家從國內發來的貨物後,楊先生啟動了維權程序,起訴賣家李女士。

一審的重點仍然在沒有中文標籤問題上,但是因為店家在楊先生下單前已經告知相關問題,法院認為他已經對產品沒有中文標籤、未經進口檢驗檢疫等事實及其與境內商品的區別是明知的,並不存在「被誤導消費」的情形,因此駁回了他的訴訟請求。

一審敗訴後,楊先生提出上訴。二審審理中,他則重點將矛頭直指糖果中添加了蜂膠這一成分的問題,並提出《衛生部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文件和《衛生部關於「黃芪」等物品不得作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的批覆》規定,蜂膠不得作為普通食品原料生產經營。

這一觀點得到了二審法院的認可。法院認為,涉案產品作為普通食品,添加了蜂膠,屬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即使楊先生明知涉案商品沒有中文標籤,但因該食品添加了蜂膠這一不應在普通食品中添加的成分,已經實質影響了食品安全。楊先生獲得了34750元賠償。

記者注意到,在15起案件中,有4件都涉及到洋食品添加了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的材料,而這4起案件涉及的全部是蜂膠食品。法院均以涉案食品添加蜂膠不符合我國標準為由,判決淘寶店主對買家支付十倍賠償。

對於「代購」的食品,賣家通常是看什麼在國外有名或熱銷便購入轉售,很顯然,他們對於食品成分是否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完全沒有這些買家更敏銳。

食品領域職業打假 法院並未質疑

在訴訟中,淘寶店主都對買家的身份提出質疑,認為他們刻意選擇國內現貨購買,而且發現問題後,明明可以選擇7天無理由退貨,但就為了索賠而訴訟,其行為屬於以維權打假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屬於知假買假,不應獲得十倍賠償。

至於這些買家的身份到底是不是職業打假人,從這15起案件的共性上或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記者發現,提起訴訟的每個買家都起訴了至少兩個賣家。而且似乎他們還有自己的「偏好」。有的專打蜂膠食品,有的只告進口奶粉,有的認準了外國火腿,還有的全部針對日本食品。有的買家一人就提起三場訴訟,被賣家質疑帶領著一個職業打假團體。

不過,從這15起案件的結果來看,賣家關於職業打假人「知假買假」的抗辯都沒有得到最終的支持,法院終審判決都支持了買家十倍賠償的要求。賠償數額最低的一起為8000餘元,其餘14起案件的賠償數額都在萬元以上,最多的判賠4萬元。

法院對於買家的身份未加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規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記者注意到,雖然有的法院一審判決中認定職業打假人並非以消費為目的,只支持退貨,並未判決十倍賠償,然而到二審階段被改判。

可見,不管他們究竟是不是職業打假人,至少在食品藥品質量問題方面,法律依然給予了他們受保護的權利。有法律人士表示,十倍賠償本就是對商家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懲罰性條款,法律不否定「知假買假」有助於提升食品安全意識、維護市場秩序和廣大消費者根本利益。

相關焦點

  • 海外代購疑遭職業打假人盯上,無中文標籤成硬傷
    小周不服,認為代購商品本身就沒有中文標籤,由國外生產。且經檢索發現,原告謝先生在法院提起的類似案件不在少數,疑似職業打假人。小周認為謝先生故意大量購買此類海外代購商品,然後通過訴訟獲賠牟利,不該得到法律支持。目前,小周已上訴。
  • 海外代購成職業打假香餑餑?
    原標題:「假一賠十」代購正品獲判 海外代購成職業打假香餑餑?近年來,代購生意風生水起。很多賣家從國外採購商品,出售給國內買家。但漸漸地一些職業打假人也將「打假」的矛頭對準了這些網店。海外代購已經成了職業打假人的香餑餑。
  • 辛巴「翻車」後,職業打假人王海又盯上了「網紅鼻祖」
    辛巴燕窩事件也是幾經反轉,當然這其中也是有職業打假人王海的「功勞」在的。之前,打假人王海一直盯著辛巴。不過,辛巴針對燕窩事件道歉,作出回應後,也是「收斂」不少,很少在網上露面。而王海卻是有了新的目標,繼辛巴之後,王海又把目光對準了「網紅鼻祖」羅永浩。
  • 盯上羅永浩的「職業打假人」:以正義之名,做年入百萬的索賠生意!
    編輯 | 小互 作者 | 老電 來源 | 老電(ID:laodian) 「職業打假人」王海,盯上羅永浩! 羅永浩攤上事了!
  • 淘寶客服如何應對職業打假人?淘寶店鋪遇到職業打假怎麼辦?
    淘寶運營、客服如何應對職業打假,職業打假有什麼套路?在淘寶開店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對奇葩的人,但是最噁心的就是職業打假,你看這詞,帶有「職業」,就是他們已經有人把這個當成了一種工作,為此謀生的手段本來現在淘寶運營的環境就已經非常艱難了,加上這些渣渣,更加是需要小心翼翼職業打假一般有什麼套路或者是話術呢?
  • 代購、假貨盛行的市場,品牌都是如何打假的
    森馬服飾表示,2018年以來,森馬聯合工商部門、公安部門不斷加強打假力度,僅2019年上半年就已經展開了兩場打假活動,公司法務部門還成立了專門的打假工作小組以遏制假冒產品的發展勢頭,並加大線上線下的合理布局,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捷的購物渠道。假貨、山寨、抄襲的現象不僅泛濫且難以把控。
  • 帶貨直播被職業打假人盯上,「知假買假」有錯嗎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不論是在「辛巴燕窩事件」中,還是「羅永浩漱口水事件」中,提出指控的都不是一般的消費者,而是經常在類似事件中拋頭露面的「職業打假人」王海。所謂「職業打假人」,指的是那些以打假為工作、靠打假賺錢的人。
  • 微信也在打假 「代購」成頭號潛在售假關鍵詞
    根據這份報告,在微信中如果碰到打著「海外代購」、「時尚達人」或「成功女性」等標籤的帳號,熱火朝天地叫賣各類「代購」、「專櫃」、「原單」產品,就要多幾分警惕了,甚至可以考慮進行投訴,因為這個帳號很可能在賣假貨。上述報告顯示,「代購」一詞成為假貨的頭號代名詞,統計中的出現頻率超過2萬次。廣東、福建、黑龍江等地成為被投訴帳號最集中的省份。
  • 沒中文標識 海外代購奶粉要不要「退一賠十?
    ­  代購奶粉沒有中文標識,消費者狀告淘寶店主要求「退一賠十」,法院該不該支持?代購保健品沒有中文標籤,商家被起訴該怎麼賠?­  昨日,同安區法院發布了一批因海外代購引發索賠的典型案例。法官介紹說,近年來,海外代購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催生了大量的海外代購糾紛,最近頻頻有網店因代購食品無中文標識、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法遭到起訴索賠。職業打假人以代購商品無中文標識起訴,主張三倍賠償或十倍賠償的案件不斷增多。­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中文說明書或者標籤說明書不符合規定的,不得進口。但是,當海外代購遇上我國食品安全法,法官該怎麼判?
  • 【探討】職業打假人還能走多遠?(附職業打假人慣用手法和應對策略)
    但無論手段如何變化,歸根結底,還是「利」字當頭,這也是職業打假人與普通消費者之間最本質的區別。首先是立法機關對職業打假人現象預期不足,使得現行法律制度給職業打假留下了生存空間。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訂之前,對產品質量問題只有「假一賠一」的規定,而新《消法》對部分商品產品質量問題增加了「假一賠三」的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 職業打假人,你有沒有聽過這個名詞呢?
    今天,打開某軟體,就看到了一個新聞標題「辛巴被職業打假人盯上」,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語的時候。當然對於我們那個時候,職業打假人,其實就是想訛錢的,因為有時候,你的產品只要出現過期,或者說與你宣傳的品牌不一致,那麼你可能就會被訛上了。要麼你賠錢,要麼你就吃官司,很多時候都是直接私了的,誰叫你自己沒有注意呢?那麼職業打假人到底是什麼呢?
  • 辛巴王海註定相遇,打假也是時代的輪迴
    但是,這個時候職業打假人王海入場,再次把事情推上了新一輪的熱搜,王海也是同樣進行了化驗,說你這燕窩根本不含蛋白質,成本也就幾分錢。說實在的,燕窩製品本身就是一件很玄幻的事情,就和酒似的,酒精度5度的啤酒是酒,酒精度96度的伏特加也還是酒。
  • 「打假人」盯上快手辛巴辛有志,直播間「打翻」的燕窩,會如何收場?
    但是王海可不樂意了,不依不饒直言要退一賠十,王海還在社交平臺高調徵求意見,詢問消費者是否願意委託他作為維權人,並且還明碼標價,起步價為1000元,他們將收取百分之50的賠償款作為報酬和律師費,相當於是五五分。
  • 辛巴嚴選被王海嘲諷,職業打假人迎來事業第二春
    正所謂飛得有多高,就摔得有多疼,一個號稱職業打假人盯上了他。說起王海這個名字,大家不會陌生,早在1995年他就成為「消費者打假獎」的獲得者,1996年更是應邀上了央視《實話實說》第一期節目,後來又擔任了央視經濟頻道《一周風雲》欄目的嘉賓主持,柯林頓都誇過王海,說他是「中國消費者的保護者」。
  • 合美惠電商直播有聊:看羅永浩妙點職業打假人死穴
    職業打假人王海盯上羅永浩,正想著這個優質目標就要變現,沒想到叮錯了地方,被羅永浩一劍點了死穴。這是什麼情況?且聽電商君慢慢道來。前幾天,羅永浩在其直播間「交個朋友」的官方微博發了長文,對職業打假人王海稱其售賣假貨進行逐點反駁。
  • 代購歇了直郵慢了 線上「進口貨」哪來的? 揭開海外代購真面目
    義大利蒙特拿破崙大街是奢侈品店集中的地方,不少海外代購者會經常光顧,而如今變得非常冷清。(受訪者供圖)半島記者 王好不久前,北京一位代購人員因頻繁在朋友圈曬往返韓國掃貨的行程,被鄰居以違反防疫隔離規定舉報,警方調查後未發現其出入境記錄。這一「防疫」式「打假」的報導一出,引發網友對於海外代購造假的關注。半島記者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海外的代購群體減緩甚至暫停了代購業務,同時物流也受到衝擊,海外直購時間也長了。
  • 「韓國代購」回國未隔離被舉報,網友:表面是防疫新聞,實則是315打假
    對此,不少網友調侃道:「得知韓國代購從未去過韓國,心底立馬踏實了!」「表面是防疫新聞,實則是315打假?」1.物流造假有兩種方法進行物流造假,一是直接修改物流信息,這樣即使是從國內發貨,消費者查詢的發貨地點也是海外。
  • 職業打假人的春天來了?
    「因為法官在辦案過程中很難甄別原告身份,即使憑感覺判斷原告是職業打假人,也不可能找到證據證明他們不是為生活需要購買。」「職業打假人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訴訟技能,比普通消費者維權更有優勢。只要他們依法行使法律權利,是應當受法律保護的。」趙瑩說。
  • 職業打假人灰色暴利:我等你賣假貨等太久了
    沒賺到錢不說,還浪費了人力物力,這個人圖啥呢?又比如從宣傳話術中大作文章。賣家於某在銷售一款橡木桌子,在產品描述中,稱這款桌子「選用20年橡木精心打造」。結果這句話被職業打假人盯上了。很多時候電商賣家並沒有違規的意圖,結果在職業打假人的引誘下做出了錯誤的舉動。這個時候職業打假人基本一抓一個準。比如有職業打假人就盯上了某奶茶品牌。他們以「公司需要大量假貨奶茶當福利」為由,找該奶茶品牌下單。
  • 海外代購因疫情遭受重創,跨境電商平臺再迎發展契機
    近期,兩名代購人員因違反疫情防控要求,連續往返北京和疫情嚴重國家被拘的消息在電商圈掀起熱議;另有一位海外代購在朋友圈曬購物行程後被舉報,後經警方查實為「假代購」的消息讓人啼笑皆非。這類亂象頻出的背後,無不折射出海外代購在境外疫情局勢嚴峻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