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來信」我就是個「鬧鐘」媽媽

2020-09-21 營光山谷

分享人:陳容


我是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小時候孩子不是自己帶,他是個活潑好動一刻也閒不下來的孩子,更談不上有什麼自律性,時間管理之類的。來到營光i學習專家家長課堂,才明白,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建立,需要這樣做。

「時間不早啦」「快回來寫作業啦!」

每天我都與孩子上演著這樣的對話,和他約定好寫作業的時間,卻總是跑到別人房間打遊戲去了。雖然人回來了,心卻靜不下來了。


01 「鬧鐘」媽媽

暑期期間,我們在外面參加夏令營,我也寫了一張滿滿的時間表,細緻精確到幾點幾分做什麼。每天早上8:50應該回房間晨讀,中午寫作業,下午下課後玩30分鐘遊戲。可是,雖然我們都約定好了,他就是想在外面玩,到時間需要我去叫上幾遍,才能回,這不,回來也不安心,還惦記著玩。

無奈之下,我求救於營光i學習專家的方秀紅老師,老師的一席話戳中了要害:你不是鬧鐘,執行時間表的責任不是你,你要把主導權還給孩子。你的角色是要讓孩子讓養成有自律力,但你不是鬧鐘,你也不是時間表的管理人,你也不是操作時間表的人。等孩子自律後,自然而然,時間到,就會回來了。」

是的,每天,我就像一個「鬧鐘」,時間到了,該吃飯了,時間到了,該寫作業了,時間到了,該回家了,快點快點,不早了,作業還差多少……..


02 改變的啟動項

按照老師的指導去孩子溝通了這件事:

浩浩媽:這個時間表是我們共同做出來的,所以履約是很重要的,但是最近我發現你在早上晨讀的時候喜歡在別的小朋友房間玩遊戲,每次都是我去喊你回來,我知道你是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所以現在媽媽要將這項權益還給你。因為媽媽如果變成鬧鐘和管理人,就剝奪了一個負責人孩子的權益,這是媽媽要改善的地方。你要如何做才能掌控時間表,並執行當初承諾的時間表呢?

浩浩:那到時間我自己回來完成,如果沒有完成的話那就受懲


我們談話的內容寫了下來:

我浩浩是一個負責人的人, 我要對自己的時間表負責,我要按照時間表的規定完成作業。如果沒有按照時間表,我願意接受懲罰,絕對不會有任何怨言。

我是浩浩的媽媽,我要把管理權還給浩浩,因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孩子,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安排以及要承受自己沒有做到的後果。

然後我們來了一個有儀式感的籤字、發言、握手……

03 小意外

和孩子做完約定,他當了自己的鬧鐘。但是總是會有一些意外情況發生,上午孩子完成都很好,吃完午餐到了約定的時間,並沒有看到孩子在房間,以為孩子忘了。過了一會我準備去一樓找他的時候,在樓梯上碰到他了,在我還沒開口前,他說:「我上大號去了,過了時間怎麼辦?這種意外算不算超過時間?」考慮到孩子的情緒,我說:「先看看你晚了多久,然後開始你自己的事情,晚上我們再來討論這種意外情況。」說完,他就回房間開始寫作業了。


意外如何處理?

老師如是說

其實我們發現孩子是可以做到自我管理的。初期還是要按照規定來,不能讓他知道有漏洞。等到他內化且有責任心後,這些處罰其實都是多餘的了。

同時也可以討論,如果因為身體不舒服(真的不舒服)要如何處理。如果他上大號不是帶手機,而是真的「專注」上大號而錯過時間,是不是可以考慮在體育上多10下之類的來交換。但如果是因為上大號在看手機而錯過時間,那就算是沒按照時間的事情來處理。所以「上大號」也可以分有沒有「專心」上大號

時間表是幫助效率達成,不是要成為孩子的困境。

比如他通常洗澡時間是15分鐘,而你們的安排只有10分鐘,那是不是要考慮重新整理計劃。這些細節真的要依照具體的作息來考慮。時間表剛開始可能需要調整到幾次,才會符合生活。

我們要讓孩子體會到時間表可以幫助到他有效率而不是拿時間表當作「困境」。因此對於上大號,你們可以考慮,如果中間需要上大號,要怎麼做,比較符合。

記得時間表是來讓孩子養成自律的,所以初期還是會來來回回做調整。但千萬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可以翻盤或鑽漏洞,還是要守住整個時間表的原則以及懲罰的原則。任何例外,都有其他方式來代替,而不是放縱。抓住原則,就比較知道怎麼做。


04 罷工事件


浩浩:媽媽,上午出去徒步完,我的腿都在發軟,太累了,今天休息可以嗎?

浩浩媽:那你願意接受懲罰嗎?

浩浩:願意


剛發現孩子做到可以自我管理,隨後就出現了罷工。寧願接受懲罰也要罷工,還有好幾次因為借著用手機查字典的藉口玩手機,導致寫作業超時。

突然感覺懲罰並不能約束他了!

獎懲機制:

1、按時開始:每天30分鐘遊戲時間,罰取消當天玩耍時間;

2、約定時間內完成作業:集一項免作業卡,罰洗媽媽和妹妹的當天換洗衣服。


再次跟老師求救,根據老師的指導,再次跟孩子孩子溝通,發現現在的罰則機制,已經起不了警惕和對他負責的作用了。

浩浩:那現在要罰什麼?

浩浩媽:不清楚

浩浩:那就打吧

浩浩媽:我不想打,你都這麼打孩子了,再說打完還要哭半天,浪費時間,你再想想什麼可以讓你心生警惕,或者最不願意和最害怕做什麼?

浩浩:最討厭徒步,很累,要不就徒步吧。


最後商量的結果是徒步一小時。


關於獎懲的設計老師給出建議:

在獎懲中,我不建議用【遊戲時間】作為獎賞,這個是在養大孩子的遊戲胃口,可以找孩子喜歡有興趣的事情作為獎勵,比如加長拼樂高時間;或是累積買樂高的點數(到了某些點數,就可以買樂高的某種模型);或是增加點數到可以去某個想去的旅遊或買想要看的漫畫書(點數到也買一本,不是買一系列。這是吊胃口)等。千萬不要養大玩遊戲的胃口,這很重要。一養大,就很難收回。這些獎勵或懲罰等到他養出自律習慣後,就不再需要。孩子最終要的只是家長的口頭肯定。

當孩子覺得在賺積分中覺得太慢,我們也是可以相應有所變化的。如果他提前完成,分數可以從1分變成2分,類似這種鼓勵方式。這樣他就不會去刷其他內容,專心把事情做完,並提前做完。可以考慮孩子表現如果比預期好,就用倍數,比如兩倍或三倍,這樣就可以激勵他用最有效方式完成學習。當然如果為了快,而草率完成答案都錯,那是不能算,反而要扣分。訓練孩子如何拿捏也是重要的


孩子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早期錯過了好習慣養成時期的孩子,既要補課,又要跟上新的問題,不要以為有人能代勞,唯有自己學習並開始改變,才能真正幫到孩子,幫到自己,育兒先己,感謝孩子給了我們看見自己的機會,也用行動來提醒警示我們,唯有學習和成長,才是健康發展的路。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是在家長的多次反饋和老師多次的指導中慢慢走上了軌道,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招兩招適用所有的孩子的神招妙法,來i學習專家家長課堂吧,育兒先育己。

相關焦點

  • 「媽媽來信」當我拍了孩子練琴的視頻後,選擇了信任她
    我的意思是我們告訴孩子認真,是要有行為的,孩子才能知道做得到或做不到。就好比方說,我跟你講「媽媽,你要認真做菜」請問你表現得出來嗎?你知道我所講的「認真做菜」是什麼嗎?我猜你做不出來我要的「認真做菜」吧?一樣的道理,孩子也做不出來你要的「認真學習」。鐺,又一棒!我的期待是【認真練習】,怎麼具體化?要求她練3遍或者5遍,這個很具體了。
  • 別動不動就說全職媽媽很閒,當「媽媽」也是一種專業!
    媽媽絕對比任何人想像得還要專業!編按:當過全職媽媽的人都知道,每天24小時不打烊有多辛苦,比起整天跟孩子待在家,更希望能回公司上班。近日有男網友在網上分享自己與媽媽的對話,他請媽媽在老婆生完後在家幫忙帶小孩,媽媽反問:「妳老婆一個月賺多少?」原PO回應「3萬」,接著媽媽就表示,願意每月給媳婦2萬5,讓他在家裡帶小孩、整理家裡、買菜煮飯。
  • 「好媽媽手冊」這3種媽媽最可怕
    「母親的含義是影響。」因為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背後往往有一個愛讀書的母親。孩子溫順謙恭,背後通常有一個通情達理的母親。孩子善良勇敢,背後就有一個樂觀向上的母親。
  • ColorOS 母親節上線「媽媽碎碎念」,給想家的人一份慰藉
    即將到來的母親節,ColorOS 在 OPPO Relax 中上線「媽媽碎碎念」,將媽媽的「嘮叨」做成白噪音,讓遊子們隨時感受到來自媽媽的關懷。母親節來臨之前,OPPO Relax 的產品經理與音效設計師向 ColorOS 用戶徵集各地媽媽的嘮叨聲並配以和緩的背景音樂,讓大家感受到來自媽媽的關心和家的溫暖,或許其中就有你無比熟悉的方言聲和媽媽關懷的話語。
  • 哪有媽媽不吼娃?5 個建議教「憤怒媽媽」管理好自己情緒
    但,就像剛才我描述的一幕,辛苦維持的人設,總在雞飛狗跳的現實面前一秒崩塌。漫畫家艾米麗 · 弗萊克(Emily Flake): 「在有了孩子之前,你真正深深地理解不了的情感並不是愛,而是憤怒。」她描繪「作為父母,每天都必須攀登的那些小而荒謬的山峰。」
  • 活在「曼哈屯—順義」的媽媽們
    耶魯人類學博士馬丁花了5年時間研究美國紐約曼哈頓上東區——全美最富區的媽媽。在她的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警示過,當這名女博士想把家搬到曼哈頓的上東區,遭遇了無情的鄙視——她穿著一套文青打扮的棉麻裙,跑去提交購房申請時,被一個上東區貴婦認作是某個人的秘書。進入後沙峪,有人拿王菲700多平米的別墅算了一筆帳,大概是工作1萬年的距離。
  • 《媽媽咪呀!》還要拍第3集!製片:本來就是「三部曲」計畫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主演的歌舞片《媽媽咪呀!》(Mamma Mia!)在2008年全球票房開出6億美金,相隔10年又推出續集《媽媽咪呀!回來了》依舊有3.95億美金,票房表現不俗。
  • 「我要媽媽!」|如何有效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端午假期一結束,上班的第一天女兒就出現了分離焦慮(之前都是開心地把媽媽送到門口,然後說拜拜),一聽說我要去上班,就說她要媽媽躺下來一起睡覺,抱著出了臥室,還是不肯下來去洗漱,就是要粘在我身上。看到我換衣服、背包,就開始大哭了。好幾次,哭著讓奶奶抱過去了,我一說拜拜,又開始伸長胳膊求媽媽抱抱,我不忍心,也就抱過來了(下文會復盤)。婆婆說,看來以後要偷溜才行了。我說那是不行。
  • 瑋瑋聲淚俱下「我是同性」,媽媽1段話惹哭眾人
    YouTuber黃氏兄弟頻道超過百萬人訂閱,未料日前弟弟瑋瑋被爆料邀約同性一夜,對話內容也被曝光,隨後瑋瑋緊急發出影片道歉,坦言聽到消息後全身渾不對勁,「我沒辦法大口呼吸,胸口很悶,也不敢踏出自己房間」,此外,瑋瑋也想要在媽媽看到新聞之前,親口告訴她,同時公開了和媽媽的對話,網友看完後相當心疼
  • 4歲女童曝「前世記憶」這樣選媽媽
    嬰兒與母親 不論是「胎前記憶」或「胎內記憶」,指的就是寶寶降臨到媽媽肚子裡之前的記憶,或是還在媽媽肚子時的記憶。日前一名網友在「靈異公社」分享4歲大女兒自曝還在當小天使時的胎前記憶。原PO提及,女兒在晚上突然對她說:「以前我跟妹妹當小天使的時候,一直追著媽媽跑來跑去、跑來跑去這樣!那時候妳還沒有結婚。」
  • 《少年說》裡,王紫曄吐槽了她的「毒舌」媽媽
    最新一期《少年說》裡,上海尚德學校的王紫曄,在臺上吐槽了她的「毒舌」媽媽。她說:「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她說完這句話,臺下的同學們一片愕然。到底她的媽媽有多「毒舌」?有一次,紫曄數學考試只考了50多分,三天不敢和媽媽打電話。但最後媽媽還是打來了電話。紫曄神還原了媽媽當時在電話那頭對她的咆哮:「哦吼,你真是一個人才,你怎麼考成這個鬼東西的呢?」「你要是再考成這樣,就不用來學校了,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真是半點沒有遺傳。」
  •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只是剛好我們比較勇敢,有幸成為「媽媽」
    你問我「是不是這世界上,只有我不喜歡當媽媽?」每當看朋友闡述當媽媽有多幸福、有多快樂,或是看網友分享各種教養方法有成的心得時,你都會揪心的自責,是不是自己當媽媽當的不夠稱職?每天面對孩子的生活,苦悶大過於快樂,孤單多過於有趣,整個人在當媽媽後常常失了生氣,只剩下真的生氣,甚至冷不防還會被孩子回一句「我討厭媽媽!」
  • 「媽媽沒有很不了解我」這份試卷引人淚崩
    一位母親看到這份試卷直言:「我覺得我應該就是直接勾沒有的比較快」一位父親也直說:「幾乎每一項都要打勾耶」談談 不被信任的經驗你會覺得自己當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的信任對你重不重要「信任帶來的就是自由,這種東西就建立在父母能多信任你,那時候確實都是沒有的。」
  • 「棉花糖 家庭教育」「媽媽,謝謝你給我面子!」
    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以「孩子還小,不要緊」為由,無所顧忌地打壓著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抬不起頭來。」中,宋丹丹半開玩笑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自己生了個「廢物」。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總是怕我真的錯了。
  • 每個孕媽媽都要查「HCG」和「孕酮」嗎?數值低,是胚胎有問題嗎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讀書寫作,喜歡分享備孕、孕期、育兒知識,喜歡我的文可以關注我哦!導語:在剛懷孕後,孕媽媽比較關心「HCG」和「孕酮」,因為這倆的數值可能關係到胚胎是否健康。
  • 家有「吃醋娃」,媽媽還能誇別人嗎?
    >一位媽媽朋友和我分享,鄰居家的孩子來家裡一起玩拼圖,她禮貌性地表揚了鄰居孩子拼得好。所以,當孩子出現嫉妒行為時,媽媽們不必過於擔心,這是正常的認知發展過程,也代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了新階段。簡單來說,嫉妒的背後是因為「在乎」。是一份需要被看見和接納的「在乎」。孩子看到媽媽誇別人,會嫉妒是本能守護。家長要做的是教孩子怎麼面對和表達自己的在乎。
  • 「背奶媽媽」上熱搜:熱依扎們,對不起!
    他談到了一個詞「背奶媽媽」,很多沒有生育的人感到陌生,是第一次聽說。背奶媽媽,就是指生育後不能在家當全職媽媽的職業女性,她們利用工作間隙儲存母乳,晚上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的食物。 最近的高分劇《山海情》,讓熱依扎再次紅出了圈,幕後「背奶媽媽」帶娃拍戲的故事也惹哭了不少人。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這樣回答,讓孩子受益終生
    既然孩子遲早要面臨工作,那我們就要好好幫他認識這件事,鄭重地解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剛接上女兒,就看到同班的佳佳歡呼著撲向媽媽,一邊抱住一邊問:媽媽為什麼你總是要去上班,元媽媽就不用呀?我也想你每天早點來接我。想起上次幼兒園門口,也有個孩子問媽媽同樣的問題,那位媽媽煩躁地對哭鬧的孩子說:媽媽不去上班,你爸賺得那麼少,哪有錢給你買這買那?!
  • 《網易新聞》:「摩爾媽媽」APP上線「定製教育」新產品
    本次摩爾媽媽推出的「定製教育」產品,可讓家長用戶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財力狀況等,真正從自身教育需求出發,靈活「拼裝」老師、課程體系兩大核心元素,最終為孩子定製出「千人千面」的線下教育產品。「「定製教育」是一種教育新物種,是真正面向未來的教育。」
  • 男孩產房外獨自等媽媽暖哭網友…「爸媽,你們就是我的全世界」
    「我不進去,我在門口等媽媽。」這是一位護士跟6歲男孩的對話。「一天5頓飯。」「有時撐得睡不著。」「只有吃胖才能救父親。」河南11歲男孩路子寬,為了救父親,3個月增肥36斤。,如果治不好,你就再要一個孩子吧」「媽媽,如果我將來不在了,你想我了可以看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