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陳容
我是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小時候孩子不是自己帶,他是個活潑好動一刻也閒不下來的孩子,更談不上有什麼自律性,時間管理之類的。來到營光i學習專家家長課堂,才明白,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建立,需要這樣做。
「時間不早啦」「快回來寫作業啦!」
每天我都與孩子上演著這樣的對話,和他約定好寫作業的時間,卻總是跑到別人房間打遊戲去了。雖然人回來了,心卻靜不下來了。
01 「鬧鐘」媽媽
暑期期間,我們在外面參加夏令營,我也寫了一張滿滿的時間表,細緻精確到幾點幾分做什麼。每天早上8:50應該回房間晨讀,中午寫作業,下午下課後玩30分鐘遊戲。可是,雖然我們都約定好了,他就是想在外面玩,到時間需要我去叫上幾遍,才能回,這不,回來也不安心,還惦記著玩。
無奈之下,我求救於營光i學習專家的方秀紅老師,老師的一席話戳中了要害:「你不是鬧鐘,執行時間表的責任不是你,你要把主導權還給孩子。你的角色是要讓孩子讓養成有自律力,但你不是鬧鐘,你也不是時間表的管理人,你也不是操作時間表的人。等孩子自律後,自然而然,時間到,就會回來了。」
是的,每天,我就像一個「鬧鐘」,時間到了,該吃飯了,時間到了,該寫作業了,時間到了,該回家了,快點快點,不早了,作業還差多少……..
02 改變的啟動項
按照老師的指導去孩子溝通了這件事:
浩浩媽:這個時間表是我們共同做出來的,所以履約是很重要的,但是最近我發現你在早上晨讀的時候喜歡在別的小朋友房間玩遊戲,每次都是我去喊你回來,我知道你是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所以現在媽媽要將這項權益還給你。因為媽媽如果變成鬧鐘和管理人,就剝奪了一個負責人孩子的權益,這是媽媽要改善的地方。你要如何做才能掌控時間表,並執行當初承諾的時間表呢?
浩浩:那到時間我自己回來完成,如果沒有完成的話那就受懲罰。
我們談話的內容寫了下來:
我浩浩是一個負責人的人, 我要對自己的時間表負責,我要按照時間表的規定完成作業。如果沒有按照時間表,我願意接受懲罰,絕對不會有任何怨言。
我是浩浩的媽媽,我要把管理權還給浩浩,因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孩子,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安排以及要承受自己沒有做到的後果。
然後我們來了一個有儀式感的籤字、發言、握手……
03 小意外
和孩子做完約定,他當了自己的鬧鐘。但是總是會有一些意外情況發生,上午孩子完成都很好,吃完午餐到了約定的時間,並沒有看到孩子在房間,以為孩子忘了。過了一會我準備去一樓找他的時候,在樓梯上碰到他了,在我還沒開口前,他說:「我上大號去了,過了時間怎麼辦?這種意外算不算超過時間?」考慮到孩子的情緒,我說:「先看看你晚了多久,然後開始你自己的事情,晚上我們再來討論這種意外情況。」說完,他就回房間開始寫作業了。
意外如何處理?
老師如是說
其實我們發現孩子是可以做到自我管理的。初期還是要按照規定來,不能讓他知道有漏洞。等到他內化且有責任心後,這些處罰其實都是多餘的了。
同時也可以討論,如果因為身體不舒服(真的不舒服)要如何處理。如果他上大號不是帶手機,而是真的「專注」上大號而錯過時間,是不是可以考慮在體育上多10下之類的來交換。但如果是因為上大號在看手機而錯過時間,那就算是沒按照時間的事情來處理。所以「上大號」也可以分有沒有「專心」上大號。
時間表是幫助效率達成,不是要成為孩子的困境。
比如他通常洗澡時間是15分鐘,而你們的安排只有10分鐘,那是不是要考慮重新整理計劃。這些細節真的要依照具體的作息來考慮。時間表剛開始可能需要調整到幾次,才會符合生活。
我們要讓孩子體會到時間表可以幫助到他有效率而不是拿時間表當作「困境」。因此對於上大號,你們可以考慮,如果中間需要上大號,要怎麼做,比較符合。
記得時間表是來讓孩子養成自律的,所以初期還是會來來回回做調整。但千萬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可以翻盤或鑽漏洞,還是要守住整個時間表的原則以及懲罰的原則。任何例外,都有其他方式來代替,而不是放縱。抓住原則,就比較知道怎麼做。
04 罷工事件
浩浩:媽媽,上午出去徒步完,我的腿都在發軟,太累了,今天休息可以嗎?
浩浩媽:那你願意接受懲罰嗎?
浩浩:願意
剛發現孩子做到可以自我管理,隨後就出現了罷工。寧願接受懲罰也要罷工,還有好幾次因為借著用手機查字典的藉口玩手機,導致寫作業超時。
突然感覺懲罰並不能約束他了!
獎懲機制:
1、按時開始:每天30分鐘遊戲時間,罰取消當天玩耍時間;
2、約定時間內完成作業:集一項免作業卡,罰洗媽媽和妹妹的當天換洗衣服。
再次跟老師求救,根據老師的指導,再次跟孩子孩子溝通,發現現在的罰則機制,已經起不了警惕和對他負責的作用了。
浩浩:那現在要罰什麼?
浩浩媽:不清楚
浩浩:那就打吧
浩浩媽:我不想打,你都這麼打孩子了,再說打完還要哭半天,浪費時間,你再想想什麼可以讓你心生警惕,或者最不願意和最害怕做什麼?
浩浩:最討厭徒步,很累,要不就徒步吧。
最後商量的結果是徒步一小時。
關於獎懲的設計老師給出建議:
在獎懲中,我不建議用【遊戲時間】作為獎賞,這個是在養大孩子的遊戲胃口,可以找孩子喜歡有興趣的事情作為獎勵,比如加長拼樂高時間;或是累積買樂高的點數(到了某些點數,就可以買樂高的某種模型);或是增加點數到可以去某個想去的旅遊或買想要看的漫畫書(點數到也買一本,不是買一系列。這是吊胃口)等。千萬不要養大玩遊戲的胃口,這很重要。一養大,就很難收回。這些獎勵或懲罰等到他養出自律習慣後,就不再需要。孩子最終要的只是家長的口頭肯定。
當孩子覺得在賺積分中覺得太慢,我們也是可以相應有所變化的。如果他提前完成,分數可以從1分變成2分,類似這種鼓勵方式。這樣他就不會去刷其他內容,專心把事情做完,並提前做完。可以考慮孩子表現如果比預期好,就用倍數,比如兩倍或三倍,這樣就可以激勵他用最有效方式完成學習。當然如果為了快,而草率完成答案都錯,那是不能算,反而要扣分。訓練孩子如何拿捏也是重要的。
孩子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早期錯過了好習慣養成時期的孩子,既要補課,又要跟上新的問題,不要以為有人能代勞,唯有自己學習並開始改變,才能真正幫到孩子,幫到自己,育兒先己,感謝孩子給了我們看見自己的機會,也用行動來提醒警示我們,唯有學習和成長,才是健康發展的路。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是在家長的多次反饋和老師多次的指導中慢慢走上了軌道,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招兩招適用所有的孩子的神招妙法,來i學習專家家長課堂吧,育兒先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