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認識自然很有限,有許多自然現象得不到合理解釋,就會往「怪力亂神」方面想,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不過不是每個人在面對自然現象時都能做到不附會猜想的。依然會有帶有很強「感情」色彩的說法,比如有時候因為氣流的原因,在夏天也會小範圍局部下雪,如果剛好有「竇娥」,那麼就會認為這雪是為竇娥下的,其實只是巧合而已。
自然現象、景物和人的感情聯繫到一起,在文學作品裡很常見。最典型的就是「賦比興」修辭手法,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欲說人,先說鳥,其實雎鳩跟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但在文學裡,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白露、霜這些自然植被和現象,跟「思念伊人」完全沒有關係,但組合到一起,依然可以形成優美的詩句。 然而文學並不等於科學,所以還是要以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這些問題。
「正月打雷人骨堆,二月打雷牛骨堆,三月打雷稻穀堆」這句俗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有不同的版本,但意思大致一樣。有說「正月打雷墳谷堆」、「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糞谷堆」等等。總體意思是說,春雷在驚蟄前後出現比較好,如果春雷提前出現,可能春天來得更快,氣溫升得更快,氣候反常,可能會對農作物產生影響。
其實這句話在中原比較流行,中原是「二十四節氣」誕生地,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人指導農業生產的。中原有個詞發音是:「鼓堆、谷堆」,意思跟「堆」一樣,比如一堆紅薯,也可以說成是「一骨堆紅薯」。所以我感覺「正月打雷人骨堆」是說正月打雷,可能預示人會聚集在一起搞農業生產,而不是「白骨成堆」的意思。人為什麼會聚集在一起搞農業生產?可能是天氣比較適合耕作收穫的窗口期到來時,人們不分老少男女齊上陣,一定是豐收了。
「二月打雷牛骨堆」可能是春天提前到來,各家各戶養的耕牛提前到野外吃上了青草,放牛娃攆著成群的牛,到處扎堆,而不是牛骨成堆的意思。有人說這句是極言大地之乾旱,發生大面積乾旱,大地板結,牛耕地時都累死了!或者牛沒有草,人沒有糧,最後關頭只得殺牛吃,牛骨成堆?
這話雖然是古人總結的農諺,其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唯心主義色彩。如今我們有科學手段進行天氣預測,也不是100準確,尤其是未來15天後的預報,準確率更不高,何況這些俗語呢。以今天科學眼光看,這些俗語都近乎迷信了,總之見怪不怪,其怪自敗。